香港的“黄金崇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0:16 1

摘要:场内几个值班工人见有熟人领着,来人不少是普通工人模样,以为是老板找了人来取货,就眼见他们将已熔为金粉和金粒的黄金取走,共重60多公斤,总值约5900万港元。

“一如互联网巨头对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的深刻改变,对于诞生不少白手起家的黄金巨富的香港来说,‘黄金崇拜’也由此奠定。”

文 / 巴九灵

凌晨5时30分左右,香港红磡鹤园东街1号富恒工业大厦中的一个打金工场,缓缓走进10个男子。

场内几个值班工人见有熟人领着,来人不少是普通工人模样,以为是老板找了人来取货,就眼见他们将已熔为金粉和金粒的黄金取走,共重60多公斤,总值约5900万港元。

他们很快知道这是明目张胆的抢劫,尽管对方一未蒙面、二未持械。事后,这伙人赶走他们、用铁链锁锁门、拿走监控视频,逃之夭夭。

这就是十天前发生在香港、震惊全国的“黄金大劫案”。当然,它很快又以最缺乏戏剧性的方式落幕:

整个事件犯罪人员近20个人。9月18日,黄金全数追回,7人落网;9月19日,14人落网。案件主谋徐某与工场负责人原为生意伙伴,因生意纠纷遂出此下策。

香港黄金劫案

当天夜间,国际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700美元/盎司,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较年初的2644美元/盎司涨了40%,较2022年底的1824美元/盎司直接翻倍。

黄金大劫案在香港并不少见,典型的是:1991年的启德机场装甲运钞车劫案(香港开埠以来最大劫金案),2000年的谢瑞麟珠宝劫案(迄今未破的最大黄金劫案),2016年的粉岭运金车劫案,2024年的落马洲运金车劫案。

这次劫案,劫匪身份各异,既包括企业主,也包括地盘工、清洁工、售货员、无业等普工及失业群体,还包括黑帮人员,其背后折射出香港各阶层沉淀多年沉淀的“黄金崇拜”。

黄金与三个香港巨富

要说香港的黄金故事,最吸引眼球的是三位巨富。

1948年,年仅二十岁的广东顺德人李兆基只身赴港,尽管口袋里只有1000港元,但正是青春洋溢、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

他的父亲李介甫是做黄金、外币兑换等生意的,开设了天宝荣金铺及永生银号。许是如此,李兆基从小耳闻目染,并产生兴趣。于是6岁开始做学徒,12岁熟练掌握鉴别和炼制黄金,15岁正式开始当掌柜。有了这番资历,顺势就在中环文咸东街一带的金铺挂单做买卖。

彼时内地惊人的通货膨胀使得大批资金溢向香港,注入外汇、证券与黄金市场,造就了香港金融业的异常繁荣。其中,金铺从不到100家膨胀至200多家。尤其是中环皇后大道,堪称当时香港的金饰业中心,有96间金铺之多。黄金炒卖盛极一时,价格从每两200—300港元上升至600—700港元。

第二年,李兆基便凭借经验与敏感赚到了第一桶金。1958年,李兆基才与人合资成立永业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开启成为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之一的巨富之路。

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

2008年,李兆基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对台下的青年学子的一条建议是:“要有第一桶金,以钱揾钱”。黄金无疑造就了他的“第一桶金”。

与李兆基同时期闯荡香港黄金行业的顺德人中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郑裕彤。1946年,揣着两万元现金以及24两黄金的郑裕彤在香港创立了“周大福分行”,谁也不会想到日后他会成为香港“珠宝大王”。

郑裕彤携资颇丰,但没有李兆基的家世背景,父母开小店勉强糊口,他念到初中便辍学了。13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澳门好友周至元的金铺“周大福”当伙计。但凭借着擅长把握商机与对工作的专注,成为学徒并成功晋升掌柜,还娶了周家女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黄金品牌的明星闪耀时,周生生、谢瑞麟均是同期诞生。脍炙人口的是,郑裕彤改革了传统金铺总裁独有的所有权模式,采用资产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模式,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在香港金饰珠宝业设立了最早的有限公司机制;在黄金成色一律为“99金”(含金量99%)的市场中,首创了“9999金”(含金量99.99%),这已经成为香港金饰标志。

短短几年内,郑裕彤开出了11家店铺。随后周大福进军钻石行业,并在70年代高峰期拿下香港进口钻石的三分之一,晋升香港“珠宝大王”。有趣的是,周大福如今仍然是中国第一大“金铺”,坐拥7000家门店,周生生、六福珠宝等其他香港珠宝品牌难以望其项背。

早期周大福门店

当李兆基、郑裕彤已经在香港独当一面的时候,香港黄金业史另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林世荣还是一个孩子,他出生于1955年。但在2001年的时候,47岁的他用380公斤黄金、6200枚钻石及珍珠打造的“黄金厕所”震撼问世,一时间风动香港,一炮打响,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世界最豪华洗手间”。

林世荣是广东汕尾海丰人,幼年丧父,与父母兄长弟姐以卖香蕉过活,常凭借“低买高卖”小赚。22岁时,他去到香港,在电子厂打过工、卖过楼,最终和李兆基、郑裕彤一样成为金铺学徒。

在学到技术后,凭借三两黄金,林世荣开始做起小成本柜台生意,再到在内地开设黄金加工厂,通过对白银、黄金价格涨跌的敏感嗅觉大笔低囤高卖,并借势明星、选美节目以及打造“黄金厕所”,使其品牌金至尊跻身香港黄金知名品牌之列,堪称黄金行业的营销大师。只可惜,“黄金厕所”问世七年后他便去世了。李兆基和郑裕彤则分别活到97岁与91岁。

林世荣与黄金厕所

一如互联网巨头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塑造了今天中国内地囊括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商业格局。对于诞生不少白手起家的黄金巨富的香港来说,“黄金崇拜”也由此奠定。

港式黄金热:

市民消费的日常托举

电视剧《繁花》中,马伊琍饰演的玲子曾亮出满手的黄金戒指并喊道“黄货压邪”,成了该剧的名场面之一。

图源:电视剧《繁花》

这种“黄金崇拜”也适用于不少香港市民。

据欧睿相关数据计算,2022年香港人均珠宝(主要为黄金)消费达693美元,高于新加坡的309美元、美国的250美元以及中国大陆的82美元。

World Arabia报道指出:截至2024年,香港人均黄金首饰消费需求量为5.12克,位列全球第一。阿联酋为5.07克,位居全球第二。其余为瑞士(4.06克)、科威特(3.95克)、土耳其(2.34克)、新加坡(2.21克)、沙特阿拉伯(1.59克)、澳大利亚(0.90克)、伊朗(0.83克)和美国(0.74克)。

汇丰银行最新调查显示,持有可投资资产介于1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之间的香港富裕投资者,其黄金配置比例从2024年年中的4%上升至2025年年中的11%。

黄金消费与香港文化长期相互渗透,逐渐演变出一种特有的“黄金文化”,黄金被赋予了财富与吉祥双重色彩。

在香港口语和影视表达中,“炒黄金”“捞金”“有金捞”“金龟婿”“金饭碗”“金字招牌”“珠光宝气”“金玉满堂”“黄金岁月”“流金岁月”等是常用高频词汇。港人钟爱劳力士手表,称其为“金捞”,取意于粤语“襟捞”,意指“厉害,吃得开”,也指向“捞金”好意头。

黄金婚俗在香港的传统婚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新郎父母一般会为新娘送出黄金猪牌颈链发展到父母互赠新人、新人互赠以致意,金器往往作为新娘最标志性的配饰,寓意“情比金坚”等。

香港,婚礼上新娘佩戴的金饰

今年4月,香港明星王祖蓝妹妹王祖红出嫁,颈挂巨型金猪牌、手戴四对龙凤手镯,配金超5公斤;2023年,香港明星马国明与香港影星汤镇宗的女儿汤洛雯订婚,现场图片中,金猪链、龙凤手镯、金鈪、金耳环、金戒指、金猪、金碗、金茶壶,琳琅满目。

香港电影作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十分擅长运用黄金元素。除了直接描写黄金劫案的电影《重案组》《碧水寒山夺命金》《黄金兄弟》之外,在各种类型电影中都充当了核心叙事与冲突元素。

比如,1990年,由梁朝伟、张学友等饰演,吴宇森执导的代表作《喋血街头》讲述的是三兄弟为一箱黄金反目的故事。杜琪峰2005年导演的《黑社会》(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奖作品)的一句台词“爱兄弟还是爱黄金”,至今仍是网络热梗,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香港为黄金行业创造了充分宽松的创新空间。

▶▷一、实行较低的黄金税费政策,没有增值税和关税。因此,香港购金往往较内地便宜10%左右。

▶▷二、香港黄金产品以纯度高、款式丰富闻名。香港黄金饰品普遍为“9999金”,而内地普遍为“999金”(含金量99.9%)。

“万物皆可黄金”在香港黄金市场更充分体现,与吉伊卡哇(chiikawa)、《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联名是香港黄金品牌常见操作;黄金方便面、麻将、扑克牌,面包、水果、虾饺、海参、鲍鱼、大闸蟹……

图源:小红书

每到黄金暴涨之时,香港黄金回收行业便热闹一阵,不少港爸港妈拿出压箱底的金器置换成现金,用于房贷、子女教育等大额支出。比如今年4月,一只3公斤的金兔卖出了超200万港元。

它们合力塑造了香港浓郁的黄金消费文化,不仅仅注重保值投资属性,更注重工艺与创新属性,从而使得游客将黄金消费视为香港地域特色的打卡标志,这又持续不断巩固“港式黄金热”。

黄金与城市:

全球黄金交易中心的野望

“黄金崇拜”并非只限于创业者、企业家与市民群体,香港还有一个“全球黄金交易中心”的梦想。

2024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提及: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和构建国际级黄金仓储设施、为股票市场引入新资金、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等措施,巩固并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024年12月20日,成立于1910年的金银业贸易场改组为香港黄金交易所。

今年8月17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进一步发文称:特区政府已成立专责小组,检视与黄金金融交易相关的各个范畴,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包括支持实体的黄金交割,将在年内公布有关方案。

香港黄金交易所新春开市仪式

9月17日,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将推动香港机场管理局及金融机构在港拓展黄金仓储,目标是三年内使黄金储备超过2000吨,以建造区域黄金储备枢纽;丰富黄金投资工具,协助发行人发行黄金基金,支持开发新产品如代币化黄金投资产品等。

一系列重大政策安排酝酿强化着香港成为“全球黄金交易中心”的潜力。

全球央行、投资机构与投资人普遍认为,黄金是未来最耀眼的核心资产之一,位列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全球争夺黄金话语权趋于激化,比如伦敦金市将试点数字黄金,使得黄金实现数字化流转,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在全球市场,黄金定价权主要由作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中心的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和作为全球最大黄金期货市场的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主导。中国在黄金开采、加工、消费量方面位居全球之首,黄金产量连续18年位居世界第一,与话语权地位并不匹配。

因此,香港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争夺全球话语权的历史使命。

此外,对于香港自身而言,通过核心举措巩固和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击退过去若干年有关于香港全球金融地位衰退的相关言论。

20世纪70、80年代之际,香港黄金交易市场是公认的除伦敦、纽约之外的期、现合一的全球第三大交易中心和亚洲主要的黄金集散地,彼时新加坡才成立黄金期货买卖交易平台。

但此后新加坡、迪拜、深圳、上海等国内外城市竞争分流部分黄金交易业务。据香港黄金交易所主席张德熙透露,如今香港实物黄金交易额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三或第四位。

结语

一篇文章曾描绘彼时如战场一般的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金银业贸易场:

“一个二百多平方米见方的天井,一百多名身穿深黄色坎肩制服的黄金买卖手,犹如西班牙斗牛士,在厅堂中央游荡,搜寻着自己的捕猎对象,靠墙四周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热线’电话,每个电话员手拿话简不停地向本行老板报告现场金价的升跌,同时又不断地向场内的买卖手打手势,及时传达老板的指令。

手指向外弯是‘卖出’,向里弯则是‘买进’。价格也靠手势,只打金价后面的两个尾数。卖方在买方肩上一拍就算成交。

‘热线’电话的另一头,老板目不转睛地看着桌旁电视机的荧光屏,掂量着路透社一天24小时通过卫星发来的伦敦金价的升跌。”

由此追溯到半个世纪前,再发展到今天,黄金已经渗透进香港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乃至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崇拜”也好“热爱”也罢,如果要寻找一个前进的方向,似乎只剩下彻底挣脱伦敦金价的束缚了。

参考资料:

1.《话语权之争,白热化了》,刘晓博

2.《香港见闻之一——香港的“炒黄金”》,黄书海

3.《香港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洲的作用》,广东金融研究

4.《“四叔”李兆基与香港经济往事》,焦建

5.《郑裕彤:从周大福小伙计做起》,子玉

6.《林世荣和他的黄金帝国》,詹敏

7《Hong Kong’s Wealthy Triple Gold Allocations in One Year》,Darren

8.《UAE's High Gold Jewellery Demand: Insights and Global Trends 2024》,Lara Palmer

来源:吴晓波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