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个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0:00 1

摘要:2013年9月25日,新华社播发通讯《“三北”造林记》,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文章以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了“中国绿色长城”的建造传奇及平民英雄的悲欢坚守。透过沙海植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奇迹,更是人性丰碑。

2013年9月25日,新华社播发通讯《“三北”造林记》,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文章以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了“中国绿色长城”的建造传奇及平民英雄的悲欢坚守。透过沙海植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奇迹,更是人性丰碑。

这是一篇独具一格的新闻通讯。它以雄奇的构思、充沛的情感、多变的手法、飞扬的文采,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伟大历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就是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新华社2013年9月25日播发的新闻通讯——《“三北”造林记》。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三北”工程建设35周年之际,这篇通讯跳出单纯报道造林成绩的窠臼,将镜头聚焦于石光银、牛玉琴、白春兰、王有德、殷玉珍等一个个平民英雄,书写他们的初心、挣扎、失败、坚守与牺牲。石光银失去独子的悲怆;牛玉琴即使“债台高筑”也要种树的执着;白春兰夫妇在寂静荒野收获粮食后放肆的嘶吼;殷玉珍栽树累至早产,对孩子说出的那句“儿啊,你命大,像娘”……这些浸透泥土气息与鲜活情感的细节,令整篇文章熠熠生辉,充满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重量,其精神也更值得敬仰与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这篇通讯突破了传统新闻通讯语言范式。

记者在写作中一改常见的旁观式表述,运用文学的一些修辞手法,将满腔敬意与热忱倾注于字里行间。

在文中,记者写道,三北治沙人,如一棵棵挺拔的大树,编织起这无尽的绿。我们问:你像什么树?

石光银说,我像樟子松,百年死不了,治沙干到老;

牛玉琴说,我像新疆杨,不弯曲,向上长;

白春兰说,我像老榆树,生命强,树冠大,好乘凉;

张生英说,我像小叶杨,能固沙,不张扬;

殷玉珍说,我像香花槐,满树都开花,老远闻到香……

如此诗性的句式在文中俯拾皆是,激情澎湃,画面感强烈。“沙进人退”与“人进沙退”的对比,自然界的残酷无情与人类坚忍不拔的对抗,个人巨大牺牲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交织,“三北”辽阔疆域由黄渐绿的蜕变……这一切都深刻揭示了造林事业的艰巨与伟大。

记者如电影导演般,娴熟剪切、组合多个有冲击力的场景与特写,使这篇通讯的文字充满强大张力。开篇“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一个充满仪式感与悲壮感的特写,瞬间奠定“壮行”的基调;石光银在死去的骡子墓前失声痛哭;邱建成用残缺的手颤抖摩挲枯萎的树干;顾芸香挂在脸颊始终未落的那滴泪;殷玉珍刚结婚时对着陌生人的脚印自言自语……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镜头扑面而来,令人恍若置身一部波澜壮阔的纪录片。

让我们一同感受丧夫失子的白春兰,如何在她亲手培育的树林中寻得温暖与慰藉:

黄昏时分,白春兰带我们走进她的树林。

在那条野花烂漫的林间小道上,她时而停下来,这儿指一下,那儿指一下,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花,一边笑着,一边蹦蹦跳跳向前走。

此刻,金色的余晖映透了林梢,把一片诗意般的祥和抖落在莽原之上,抖落在白春兰的发梢和肩上。望着她的背影,我们宛如走进童话般的境地,不禁怦然心动:是什么魔力,让这60多岁的老人青春重现,宛若十几岁的少女?

……

新闻通讯是否耐读、能否成为美文,《“三北”造林记》给予了生动回答。

阅读:《“三北”造林记》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