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以来,河南遭遇多轮大范围强降雨,平均降水量已刷新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从气象部门的分析来看,这场持续降雨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多股水汽的汇聚——来自南海的水汽向北输送,与东海的水汽在黄淮地区汇合,加上低涡系统的影响,形成了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降水过程。
写在前面:多轮降水叠加导致土壤饱和,河南防汛与“三秋”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9月以来,河南遭遇多轮大范围强降雨,平均降水量已刷新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从气象部门的分析来看,这场持续降雨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多股水汽的汇聚——来自南海的水汽向北输送,与东海的水汽在黄淮地区汇合,加上低涡系统的影响,形成了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降水过程。
这场雨改变了河南“主汛期旱热”的格局,也给水务管理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2025年9月,河南的天气呈现“主汛期旱热、9月多雨”的显著反差。主汛期6月至8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二成,平均气温达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然而进入9月后,全省出现了 5次大范围明显降水,平均降水量同样刷新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
从区域分布看,降雨呈现不均匀特点。豫北地区安阳、鹤壁、濮阳及郑州、洛阳、开封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二成至五成,许昌、平顶山等地偏多二成左右,而驻马店和信阳则偏少二成左右。这种气候的阶段性特征十分突出。
面对持续强降雨,河南水务管理系统迅速行动。河南省水利厅构建了 “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通过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和降雨预报模型组成“第一道防线”,对“云中雨”进行预估。
雨量站、水文站则构成第二、三道防线,实现对雨水情的实时监控。
全省已建立起覆盖96000余人的三级防汛责任体系。在豫北地区,濮阳第一河务局启动“全链条”响应机制,通过“空地一体、人技结合”的巡查网络,实现人工步巡与无人机航拍协同作战。
栾川县则对辖区内河道堤防、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
省水利厅还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应用,完善智慧仓储、豫黄节水等系统,深化调水调沙研究及水下水流、地形等数据的综合利用,提升“智能石头”对不同阶段的险情预警能力。
持续阴雨天气给河南“三秋”生产带来严峻挑战。秋收方面,土壤过湿导致农机难以下地作业,已成熟的秋粮作物如不能及时收获,可能出现倒伏、霉变,影响产量和品质。
省气象局统计显示,近期阴雨导致日照偏少、田间湿度大,豫中局部、豫北大部秋作物灌浆受影响,病虫害流行风险陡升。
针对这一情况,河南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方案。省农业农村厅计划投入各类农机400万台套,其中玉米、花生收获机械18万台套。全省建立了742支农机应急服务队和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
针对小麦播种,农业气象专家建议适当推迟播期。豫北和豫西大部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日至20日,豫中和豫东大部为10月12日至22日,南阳、驻马店为10月18日至28日,信阳稻茬麦区为10月20日至30日。
根据气象预报,9月下旬至10月,河南仍多分散性降水。9月29日至30日将出现一个降雨间歇期,这是抢收抢晒的黄金窗口。
10月上中旬还将有两次降水过程。
面对这种形势,河南需要坚持水务管理和农业生产双线并举的策略。水务管理上,应继续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完善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务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生产方面,需充分利用降水间歇期,及时抢收成熟作物,同时根据区域特点调整小麦播种时间。
省政府已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保障雨情、水情、险情、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传下达,为科学决策和有效处置提供支撑。
未来几天,河南还将迎来一轮降水过程。气象部门提醒,9月29日至30日全省将以多云为主,这是抢收抢晒的黄金窗口。各地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调度农机,利用降雨间歇抢收成熟作物。
面对气候不确定性,河南建立的智慧水务系统和农业应急服务体系正发挥重要作用。从水利部门的数字孪生技术到农业部门的精准农机调度,科技赋能正在成为应对极端天气的关键力量。
来源:郑州力通水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