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天,人们时常会在较短的时间段内看到一阵急雨,往往地势低洼一点的地方和路段很快就会出现积水,甚至引发城市内涝。暴雨还是短时强降水?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下暴雨了!下暴雨了!”这往往是人们的第一反应。然而这种认知很可能是错的。
夏天,人们时常会在较短的时间段内看到一阵急雨,往往地势低洼一点的地方和路段很快就会出现积水,甚至引发城市内涝。暴雨还是短时强降水?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下暴雨了!下暴雨了!”这往往是人们的第一反应。然而这种认知很可能是错的。
实际上,前述中所提到的雨通常是夏季常见的短时强降水,但也有可能是暴雨。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又怎么区分呢?
短时强降水是指1小时内某地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0毫米的降雨。暴雨通常指的是24小时某地累计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降雨。
从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概念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体现在时间和雨量值两个方面,而且各有侧重,短时强降水突出较短时间内的降雨强度,暴雨强调24小时内的降雨累计量。1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0毫米,势必意味着雨势很急,每10分钟平均降雨量为3.3毫米左右;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平均每小时降雨量只需2.1毫米左右,如果以10分钟来计算的话,平均每10分钟降雨量不到0.4毫米。也就是说,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时候,雨强肯定比较大,但出现暴雨雨强不一定大。
展开剩余58%当然,实际上雨从来不会下得如此均匀,每个小时的雨量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时大时小,因此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很可能存在交叉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某地1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那么毫无疑问,这既是短时强降水,又是暴雨;倘若1小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0毫米,其余23小时内累计降雨量达到了30毫米,那么24小时内既出现了暴雨,也出现了短时强降水。
不过,很多时候,短时强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同样,暴雨天气过程也不一定包含短时强降水。1小时下了20毫米的雨,之后只下了几毫米或者不再下雨,这种情况是,虽然出现了短时强降水,但不足以成为暴雨。假设某地在24小时内出现了持续性降雨,每个小时只下2.5毫米,24小时累积降雨量就是60毫米,足以认定为暴雨,但没有出现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大多属于对流性降雨,是由对流运动产生的,往往风大雨急。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如果对流性降雨持续时间长,暴雨的形成是大概率事件。不过,除了对流性降雨,还有大尺度天气系统引起的降雨天气,这类降雨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大,在没有对流天气参与的情况下,累计降雨量完全有可能达到暴雨。由于对流性降雨常常以狂风骤雨的形式出现,所以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往往更加强烈,而且更有可能造成大的破坏和损失。换句话说,短时强降水的致灾性更强,对引发城市内涝、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作用更加明显。试想一下,雨不急不缓地下一天一夜和一两个小时里狂风急雨,哪个更吓人、对生活出行影响更大?答案显而易见。所以,遇有短时强降水更需加强防范。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对短时强降水的重视,但夏季的暴雨很可能与短时强降水叠加在一起,抑或是系统性降雨与短时强降水叠加形成了暴雨。总而言之,分清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强降雨这种天气现象,更好地采取防御措施。(文/何晨)
排 版:何 晨
审 核:奇奕轩
签 发:郑玉峰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