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势汹汹,建议:每家备好3样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8:56 1

摘要:我站在一边听了几分钟,心里直冒凉气。不是听不懂,而是听得太明白。甲流这波来的太快,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家里连退烧药都没备一盒。那天回家,我一边给女儿打视频,一边又翻了下家里的药箱,顺手把那三样关键的东西放到最上面的位置。

前几天小区门口诊所的门被挤坏了。临近中午,我去取中药,发现排队的人从大厅拐到马路边,几位年纪大的邻居,帽子围巾捂得严严实实,脸色却没多少血色。

诊所的大夫一边量体温,一边抬头喊:“甲流阳性,现在每天都爆满,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别拖着不看。

我站在一边听了几分钟,心里直冒凉气。不是听不懂,而是听得太明白。甲流这波来的太快,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家里连退烧药都没备一盒。那天回家,我一边给女儿打视频,一边又翻了下家里的药箱,顺手把那三样关键的东西放到最上面的位置。

第一样,是退烧药。这东西不是平时吃得多,但一旦高烧不退,它就是救命的。前两年,我表姐家的老母亲就是因为发烧拖了两晚,送去医院时已经神志不清。医生说,要是早一点吃退烧药,至少不会烧成肺炎。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太多“扛一扛就过去”的年代,但甲流不认这个老理儿,它来势急,烧得猛,尤其年纪大的,一旦体力跟不上,危险就来了。

第二样,是口罩。别嫌麻烦,也别觉得口罩是年轻人才戴的东西。就拿我爱人来说,他以前不愿意戴口罩,说闷,说喘不上气。我没吭声,去年春天他被甲流传染,烧到39度,住了三天医院,回家后自己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整盒口罩放床头。

他说:“这回真知道口罩是保命的了。”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有慢性病的,口罩不是防人,是保护自己。

第三样,是体温计。听起来像小事,但越是小东西,越不能忽视。我记得去年春节,邻居家老头忽然发冷发抖,子女都在外地,老伴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去看了一眼,凭经验觉得不对劲,赶紧拿体温计一测,40度。

当时我一句没多说,直接打120。医生说,要是再晚两个小时,真不敢保证结果。老年人的体温反应不一定明显,不像年轻人那样烧得脸红心跳,他们可能就是精神差点、不想吃饭,就已经烧得厉害了。

这三样东西,说起来谁家都有,可真有多少人把它们放在随手能拿的地方?我有个朋友,住在隔壁小区,前几天电话里说他爸病了,他急得满城找退烧药,结果跑了五家药店都说卖完了。

他说:“我真是后悔死了,早听你那时候说备点就好了。”我没接话,心里却清楚得很:不是他一个人这样,好多家庭都觉得“等一等、扛一扛”,结果就等到病倒。我平时在社区里做健康指导,接触最多的就是60岁往上的人。

很多老人家不爱表达,哪怕不舒服也不说,怕麻烦子女,怕“惹事”。我每次家访,都会问一句:“体温计在哪?能不能拿给我看看?”你别不信,有一半人找不到。不是没买,就是不知道放哪了。一个体温计,成本不过几十块,关键时刻能救命。

那天我在诊所门口还碰上一个熟人,是老年大学的舞蹈班老师,她说她班上已经有五六个姐妹请假,说是“嗓子疼,发烧,怕传染”。她自己也开始咳了几声,我提醒她赶紧去看看,她笑笑说:“老毛病了,没事的。”那一刻我真想拉着她去做检查,但人一多,就顾不过来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甲流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后进展也急。不像普通感冒拖拖拉拉,它可以在一天之内从喉咙痛发展到高烧。

特别是家里几代人同住的,一人染病,全家都有可能跟着中招。我有个病人,家里四口人,母亲感染甲流后,一天之内,孩子也开始咳嗽流鼻涕。她说:“我们家就像连环爆,一人倒下,全军覆没。”

这时候,不光是家里要备好那三样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有防范意识。我常说,提前准备不是杞人忧天,是有备无患。很多人买保险的时候都想着“用不上最好”,其实健康上的准备也是一样:准备了,不一定用得上;没准备,一出事就晚了。

我曾经去一个独居老人的家,他自己没孩子,靠政府补助生活。平时身体挺好,但有次我去他家,他一直咳嗽,说是吃了点凉东西。我不放心,让他测体温,一看是37.8度,我赶紧联系社区医生。

他本来不想去医院,说“这么点小烧,忍忍就好。”结果医生来了后,听完肺音,说已经有炎症了。再晚两天,可能就要住院了。有些事,不是怕麻烦,是怕麻烦太晚。

我自己的家里,现在三样东西都放在进门的柜子里,体温计挂在墙上,退烧药按日期摆好,口罩一出门就戴。我儿子起初还觉得我小题大做,后来他办公室好几位同事确诊甲流,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回家第一句就是:“你说的对,真得提前准备。”

每年冬春换季,是甲流最容易流行的时间段。尤其是气温忽冷忽热,老人本身免疫力就不强,这时候稍微感染一点,都会迅速加重。我常常提醒那些来咨询的家属:“你宁愿多花几十块买药,也别到时候花几千住院。”这个账一算,其实很明白。

有次在社区讲座上,一位老大爷问我:“你说的这些我都记下了,可我老伴就是不听,我怎么劝她?”我告诉他:“你别讲道理,你就把体温计放她床头,感冒药放她手边,口罩放她衣兜,她慢慢会习惯的。”很多习惯,不是靠说服,而是靠陪伴和坚持。

我见过太多因为轻忽而吃亏的例子,也见过不少因为提前准备而躲过一劫的家庭。甲流不是新东西,但它每次出现,都能让人措手不及。你不怕它,它就来得更猛。你真把它当回事,它反倒不敢肆无忌惮。

这几年,公共卫生的概念开始慢慢普及,可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里,依然差得远。一个体温计、一盒退烧药、一包口罩,不值几个钱,却能在关键时刻撑起一家人的安全感。

我常说,健康这件事,不是医生的责任,不是医院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功课。不是等生病再想起,而是平时就要准备好。别小看这三样东西,该备的时候就得备,别等用的时候再后悔。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流感防控工作指导手册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数据

3.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临床指南

4. 《老年人常见传染病预防》基层医生手册

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工作记录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