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的父母实在太累了,几乎从没为自己真正活过,年轻的时候忙事业、忙工作,拉扯孩子长大,等老了退休该享清福了,孙辈出生后还要帮忙照看孩子。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要说中国的父母实在太累了,几乎从没为自己真正活过,年轻的时候忙事业、忙工作,拉扯孩子长大,等老了退休该享清福了,孙辈出生后还要帮忙照看孩子。
中国大部分的随迁老人,大部分都是为了子女远走他乡、帮忙带娃,换一个地方,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据数据显示,国内儿童两岁半之前,隔代育儿的比例高达50%。
老人带娃已经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老人带娃也会分为两种,一类是精力旺盛、走在时尚前沿的;
那些打扮时髦的祖母们,活力满满、带起娃来小菜一碟,娃简直就是自己的同行搭子。
还有一类老人,年岁已高,明显身体精力各方面都跟不上,颤颤巍巍、佝偻着背,带起娃来也十分艰难;
尤其是小孩子刚学走路时,跑的比谁都快,老人一路小跑追赶,嘴里还一直喊着:别跑了,别跑了。
其实,老人也不是什么年龄段都适合带娃的,往往要综合考虑到老人的健康、精力、育儿观念等多方面因素。
有数据统计显示,50-65岁是老人带娃的“黄金期”。
无论从老人生理和心理,以及整体的家庭结构、分工和成长来说,这一年龄段的老人带娃,确实是最佳窗口期,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生理机能优势来说
50+,60岁正是女性最好的年龄,度过了更年期,也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有钱有闲,身体尚可,却需要有件事情做做。
记得十几年前,大宝刚出生的时候,姥姥也不过才50+的年龄,据她说,事隔几十年第一次抱到小宝宝,心里还是稀罕新鲜的很。
尽管大宝小时候很闹很皮,因为姥姥年轻精力好,照顾起孩子也是觉得心有余力。
第二,从心理适配性上说
众所周知,人类的晶体智力,即经验智慧在60岁达到顶峰。
因此50+以上的老人,阅历丰富、经验丰富,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过往知识和技能,能帮助新手爸妈来说,快速做些应急判断,减少家庭的后顾之忧。
而且,女性50岁后雌激素稳定,情绪波动减少,在和年轻人一起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沟通也会更顺畅,对现代育儿知识接受度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
第三,从社会经济学来说
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一般处于退休的初期,忙碌一辈子,退休后有娃可带,可以填补社会角色空缺,重建社交网络;
育儿的时间机会成本最优,因为有老人带娃,子女可以放心的追逐自己的事业,职场晋升速度也会快很多。
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亲子互动量大,感情亲密,也会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
AARP调查显示,50-64岁是美国祖父母带娃主力占比58%,65岁后普遍转为“临时备用照料者”。
日本相关机构也建议老人“照料孙辈截止年龄”为70岁。
有专家建议:65岁之后,老人在带娃的过程中,应退出主要责任岗位,转为“辅导角色”。
这是因为65岁后,老人身体各项指标都在发生明显变化,体力不如从前,同等劳动量体力恢复时间也较长;
健康也存在隐患,老人夜里深度睡眠时间大为减少,如果第二天还要全天候的照顾,肯定会吃不消。
身边就有一位67岁的老人因为照顾2个月大的婴儿,连续三个月因疲劳导致血压失控住进了医院。
我也经常会在小区里,见到一些家庭老人带娃,白天带、晚上带,父母成了甩手掌柜,只是抽空抱抱,就不管了。
带孩子是很辛苦的活。像这样全天候的劳作,正常的人都会吃不消,更别提已进入暮年的老人了。
其实,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还是要承担起大部分的责任,毕竟孩子是我们自己的。
老人帮忙带是情分,不帮忙带也是本分。
关于老人如何带娃的科学建议:
第一,重视两个分水岭:
应在家中老人60岁后,减少高强度带娃,父母有条件在下班、晚上、节假日都主动承担起带娃的职责。
老人65岁之后,应退出主要责任岗位,转为“辅助角色”,如接送、简单的陪伴等。
第二,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
老人的心情、身体,血压等各方面,有条件半年检查一回,给老人做好健康管理。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好,当老人进入到年轻人的小家庭中,帮忙照顾孩子,尤其在自己的精心喂养下,娃一天天的长大,老人成就感也很足。
当习惯了被需要的感觉,她就不愿意放权,总是过度干涉子女、孩子的教育学习等问题,也无形中给家庭带去很多矛盾和争端。
其实,最好的爱是放手。
老人应从一开始就明白,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她都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情况有所管、有所不管,直至完全“退出”。
① 0—3岁,婴幼儿期
退出内容:夜间照料、高强度体力看护
老人已经带了一整天的娃,体力消耗尽,如果晚上孩子还和老人睡,甚至要频繁起夜喂奶粉、换尿布等,精力会受到极大的损伤。
② 3—6岁,幼儿园期
退出内容:行为规范教育、兴趣培养
这个阶段是孩子“立规矩”的阶段,隔代养育老人容易溺爱,让孩子分不清界限和边界;
父母是主导孩子规则建立和执行的负责人,在时间管理、社交礼仪等都方面,父母教育要比祖父母插手干预好的多。
③ 6—12岁,小学期
退出内容:学业辅导、价值观塑造
小学是孩子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每个人代表一种教育观念和声音,如果家里的声音过多过杂,就会干扰孩子的选择和注意,最后谁的话都充耳不闻。
爸爸和妈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学业辅导、价值观塑造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老人可以停止一些教育决策。
④ 12+,青春期
这时候老人要完全退出,不要再干涉孩子的事情,过度的唠叨、指责、批判只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疏远。
写在最后老人带娃要遵循科学的退出策略,完成从主导者到协助者再到顾问的转变。
老人的适时退出,并不代表不爱,而是将爱换成了另外一种模样。
纵观老人的一生,就像一根蜡烛一样,始终在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其实,老年人还是得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不要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帮孩子带娃这件事上。
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前来帮忙带娃,但是实际上交接权还是越早移交越好,理想情况下,6岁前完成主要教育责任转移。
在辅助带娃过程中,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65岁后带娃时间应<14小时/周,平均一天也就一两个小时带娃。
退出不等于疏远,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而非在耳边唠叨、指手画脚显得更为重要。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