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纽约中央公园,跑步的人群在薄雾里拉开队形。气候周的5K Run,不是为了竞技,而是让参与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身边有资产所有者、基金经理、工程师和创业者,在上气不接下气中(至少我是这样),大家谈的不是口号,而是投融资合作、项目落地、和供应链打通。跑步声与
清晨的纽约中央公园,跑步的人群在薄雾里拉开队形。气候周的 5K Run,不是为了竞技,而是让参与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身边有资产所有者、基金经理、工程师和创业者,在上气不接下气中(至少我是这样),大家谈的不是口号,而是投融资合作、项目落地、和供应链打通。跑步声与交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今年纽约气候周的真实底色:从理想到行动,从愿景到回报。
而同一天的下午,在2.5K外的联合国讲台上,美国总统在联大称气候变化是“骗局”,并质疑清洁能源与联合国的价值。这一表态引发全球媒体关注,却在会场内外被迅速孤立。与之相对的是,纽约气候周超过千场活动的共同焦点都指向了如何加快气候投资的落地与回报。
US vs. China,政治退潮 vs. 市场加速,成为本届气候周最强烈的对比。
被孤立的否定论
美国总统的讲话,凸显了当前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分裂与倒退。这类“退群式”言论在国内仍有市场,但在国际舞台却难掀波澜。欧洲、亚洲和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以及国际机构的负责人们,在纽约不断重申一个信息:气候行动不仅关乎环境,更关乎经济转型和能源安全。
因此,即便政治上出现倒退,资本和产业的方向并未因此改变。事实上,越是出现否定论,越凸显市场的务实逻辑。
秘书长的表情说明了一切?...
中国的“低承诺—高达标”模式可能再次上演
在联大另一侧,中国宣布到 2035 年在峰值基础上减排 7–10%,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至 30%+,并推动风光装机达到 3600GW。这一目标被国际舆论普遍视为“保守”,但放到历史脉络下看却有不同含义:中国的传统是“低承诺,高达标”。
2030年 1200GW 风光目标在 2024 年提前完成;2025 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超过 200GW,全国碳排放同比下降约 1%,风光总装机量也首次超过火电。工程式的推进,让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不断扮演“供给侧锚”的角色。
这意味着,即便外界觉得新目标不够激进,市场依然相信中国可能会再次“超额交付”。
欧洲的“恨中找爱”
欧洲资本的复杂心态在气候周前就已显露。一组欧洲投资人在7月份的中国考察报道引起热议:在宁德电池工厂参观后,他们直言“追不上了”。在电池、光伏、电解槽等领域,西方替代方案的商业可行性十分有限,部分已被列入“不投清单”。
这是一种典型的“恨中找爱”:监管层面对中国保持高压,比如关税和 CBAM;但投资端不得不承认,如果忽视中国的技术迭代能力以及成本和制造优势,组合业绩可能遭遇灾难性后果。于是,合作与对抗在同一逻辑中并存。
美国的矛盾
美国的图景更为矛盾。一方面,政治层面的否定论和反 ESG 法案,使得气候投资在政策上步履维艰;另一方面,AI、制造业复兴与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使得公用事业和大型基金仍需寻找清洁能源项目。
在纽约市主计长(Comptroller)主持的Investing in a Sustainable Future: The Path to Net Zero活动上,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管理者明确表示:净零不仅是价值观,也是受托责任的一部分。TPG 等全球顶级私募也指出,中国在“missing middle”(创投到项目融资之间的断层)上更为成熟,能够通过财政支持、催化资本和合同设计推动 FOAK 项目顺利跨越商业化门槛。
这与联大讲台上的否定形成鲜明对照,
彭博的“务实与希望”
在 Bloomberg Green 的一场早间讨论会上,嘉宾切入了从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到 AI 的广度议题。他们承认当前全球多边主义正面临挑战:欧洲环境专员 Jessika Roswall 就说,“当前环境下谈多边主义确实非常困难”。Elodie Laugel(Amundi首席责任投资官)则谈到当下基金经理的困境:要同时承受政治对可持续的反弹和气候风险的双重压力。JPMorgan 的Sarah Kapnick 直言:过去那种靠声明表态的“领导力”时代正在过去,如今公司要做更深的战略规划,真正在思考如何把承诺变为行动。她说自己“incredibly optimistic”,因为她看到业界正开始更细致地谈适应力、韧性以及“每个行业、每个市场都蕴含机会”的逻辑。
这些声音与会场内的项目讨论同步发酵:他们承认短期导向的投资者处境艰难(“Their thesis has blown up.”),但与其陷入悲观,不如在更真实的空间里寻求“可执行的希望”。正是在这种张力里,气候周的主题从“梦想”再次确定地向“方案”过渡。
抗议的插曲
今年的气候周,部分活动仍被气候激进分子打断。这是常态也常被媒体放大,但从我亲历和观察来看,这样的行为在本届气候周中显得失位:将注意力从实质议题拉回情绪,用中断去“提醒紧迫性”,却很容易遮住那些在边会室在推动合约、谈融资、谈落地的声音。当全球气候治理的语境转向务实,倡议组织如果能够与资本和企业形成合力,推动资金和项目真正落地,可能会远比“破坏”更有效。
中国的机会
在美国政治退潮、欧洲焦虑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但这种“聚光”只有转化为签单,才能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的路径在于:
从卖设备转向卖系统能力,以数据中心、工业电气化和区域制冷等负荷场景为锚;在方案中嵌入合约工程学,用 SLA 和系统 KPI 让现金流具备融资性;把在地化当作预算项,通过合资制造和就业条款换取政策确定性;在关键矿物与电池回收环节建立闭环,用碳足迹与可追溯满足 CBAM 与 ESG 要求;善用催化资本,缩短 FOAK 项目的财务关停周期;从项目经理升级为系统集成商,对系统级 KPI 背书。但更重要地,是要勇敢地在国际场合积极发声。很遗憾,今年的纽约气候周,除了在联大的声明,可能是有史以来现场中国自主声量最小的一次。原因有多方面,但叙事的主动权似乎旁落。
讲台上的否定论声量很大,但被孤立;跑道上的交流声、会场里的冷静讨论,正在塑造现实。中国若能继续用工程速度、系统能力交出答卷,再加上更国际化的叙事能力,就可能在这种裂缝中,形成新的全球领导力。
P.S.: Could do better if not to be chatted with... Wasn't my fault..
关于作者
黄忠(Johnny Huang),可持续金融学院(SFI)联合创始人兼亚洲执行院长,ESG卓越研修院名誉院长。25年跨越航空航天、数字科技、气候科技与可持续投资的丰富经验,融合系统工程与金融创新,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现于耶鲁、港科大、同济等大学教授可持续金融、韧性城市与气候科技创业等课程,致力于培养下一代气候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