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最弱的蜀汉政权为何屡次主动出兵进攻强大的魏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7:52 1

摘要:三国魏蜀吴,当然正式点说应该是曹魏、蜀汉、孙吴这三个东汉灭亡之后所形成的政权。这其中最弱的那不用说,肯定是蜀汉,毕竟其本钱只有一个益州。但是这三国魏蜀吴,魏国存在了四十六年,孙吴政权如果从孙权称帝开始算起存在了五十二年,而蜀汉也存在了四十三年。

三国魏蜀吴,当然正式点说应该是曹魏、蜀汉、孙吴这三个东汉灭亡之后所形成的政权。这其中最弱的那不用说,肯定是蜀汉,毕竟其本钱只有一个益州。但是这三国魏蜀吴,魏国存在了四十六年,孙吴政权如果从孙权称帝开始算起存在了五十二年,而蜀汉也存在了四十三年。

汉代文物。

那为什么这三国中最弱的一个还屡次进攻魏国呢?首先咱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那就是蜀汉政权作为实力最弱的一个还能坚持四十三年,毫无疑问,第一个原因肯定是“自然因素”这不仅包括魏国和吴国的政局变动还有蜀汉政权自身所享有的地利,这个就不用赘述了。

东汉玉璧。

而最重要的原因肯定就是蜀汉政权自身的政权建设,而要谈及蜀汉政权自身的政权建设,那就不得不提到那个男人,哪个男人呢?那自然就是几乎无人不知的,无人不晓的大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诸葛亮之所以拥有如此的名声,三国演义在其中只能说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信息的作用,那就是靠着通俗的小说,帮助人们去认识历史人物,而诸葛亮本人的名声从他去世的那一刻直到唐代,那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且广为人熟知,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经作《蜀相》一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汉代青铜器。

诸葛亮的治国策略其实也很难得知其具体的政令,只有三国志中的只言片语:

首先是对外修好吴国,对内平定叛乱,章武三年春“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其次是练兵屯田以及盐铁官营“三年春,亮(诸葛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汉代青铜器。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王连)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於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幹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

西汉青铜器。

再其次是严明法度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同时向蜀汉政权的最高统治者蜀后主刘禅推荐人才“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有“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的蜀汉将军向宠。

西汉玉器。

总的来说诸葛亮治国一重法律,二重人才,三重农业,四重军旅,多管齐下,蜀汉政权的局势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同时还能对北方的曹魏政权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所以咱们就得研究下一个问题,为啥蜀汉政权作为东汉灭亡之后这三个政权中最弱的一个还要频频出兵北伐曹魏。

汉代玉器。

三国志蜀书吕乂列传记载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这里称赞本列传的传主吕乂募兵5000余名参加诸葛亮的北伐军队,而这5000余名没有任何的逃兵,诸葛亮以其为能吏。而同一篇中又有诸葛亮死后蜀汉地方的乱象“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余口”而谯周的传记中,亦有如下记载“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汉代玉器。

可见呢这“巧妇”的厨艺高低是一回事,而可用的粮米又有多少,这又是一回事。诸葛亮也好,姜维也罢,那都是蜀汉的顶梁柱,这个自不必说,但是这绝对的实力那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的。唉,说的有点偏激了,倒也不是没办法,办法就一个,那就是从曹魏政权手里夺取更多的地盘,那有了地盘实力不就有了吗?

再说第二个原因,那就是蜀汉政权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其环境都并不友好。外部咱不多说,咱说蜀汉政权的内部,我之前说蜀汉政权的政局是相对比较平稳的,但这是相对于吴国和魏国其统治集团频频内讧,导致政局动荡,蜀汉政权的蜀后主刘禅朝廷三十多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讧。但是朝廷无事,并不代表地方就无事。

汉代玉器。

刘氏蜀汉政权内部最早的动乱甚至可以追溯到刘备和曹操进行汉中之战的时候“(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指李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丞相亮(诸葛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余级,渠帅悉殄。寻其余类,旬日清泰”。

玉器。

马忠的传记中记载了一大串蜀汉政权地方上的动乱“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以忠为门下督。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州治中从事。明年,亮出祁山,忠诣亮所,经营戎事。军还,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徵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加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初,建宁郡杀太守正昂,缚太守张裔於吴,故都督常驻平夷县。至忠,乃移治味县,处民夷之间”这还只是看马忠的传记,从建兴元年一直到建兴十一年,蜀汉政权的内部出现了四次动乱,邓芝的传记中还有如下记载“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十四年卒”而蜀汉政权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之内的统治注定不会平静。

玉器。

蒋琬曾言“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枝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蜀汉君臣实际上十分清楚地认识到魏国的强大,要消灭魏国,必须蜀吴东西并举,结果吴国并未取得太大的战果,所以则准备从凉州进军。

东汉环首刀。

所以咱们现在就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实力最弱的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姜维当政的这三四十年间,屡次出兵进攻曹魏政权,甚至达到国疲民穷也在所不惜。这是因为蜀汉政权先天不足,虽然四川还算是比较富庶,但是以东汉三国时期的生产力而言还是很难和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曹魏政权相抗衡,而蜀汉政权在地理上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便是曹魏政权主动进攻蜀汉很难轻易将蜀汉灭掉,而劣势则是蜀汉政权的控制区在原东汉王朝的版图之内是相当偏西南的,这就决定了蜀汉政权能够稳定控制的区域实际上要比其理论上的版图要小很多,这就使得这个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政权无论是在内还是对外,都是危机四伏,所以频繁对曹魏发动战争,才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只有这样,蜀汉政权才能真正延续下去。

东汉环首刀。

但是以小搏大,以弱战强本身就是兵行险招,像第一次北伐那样的时机一旦失去,那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了。到姜维时代,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环境愈发恶化,而曹魏政权内部的激烈斗争随着司马氏的力量愈发强大,反倒是逐渐平静下来。而这时蜀汉的灭亡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来源:历史最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