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提分必备:14个高分开头与结尾写作公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06:31 1

摘要:高考作文的 “凤头” 与 “豹尾”,是阅卷老师对文章建立第一印象、形成最终判断的关键。所谓 “凤头”,需做到扣题精准、观点鲜明、文采凝练,用百字左右抓住核心;所谓 “豹尾”,需实现总结有力、价值升华、余味悠长,避免头重脚轻或画蛇添足。以下结合高考高频主题(如

高考作文的 “凤头” 与 “豹尾”,是阅卷老师对文章建立第一印象、形成最终判断的关键。所谓 “凤头”,需做到扣题精准、观点鲜明、文采凝练,用百字左右抓住核心;所谓 “豹尾”,需实现总结有力、价值升华、余味悠长,避免头重脚轻或画蛇添足。以下结合高考高频主题(如 “科技与人文”“苦难与成长”“传统与创新”“青年使命” 等),对开头结尾写法进行深度拆解,附具体案例与避坑指南,帮助学生真正将方法转化为得分能力。

高考开头的核心目标是:让阅卷老师在 30 秒内看清 “你审题是否准确”“你要表达什么观点”“你的语言功底如何”

方法本质:引用与主题高度相关的名言(名言可来自名人名言、典籍名句、哲人观点等),避免 “为引而引”,关键是通过 “阐释过渡” 将名言与作文题目的核心概念绑定,最终自然抛出论点。

适用场景:“文化传承”“科技伦理”“精神信仰” 等需要增强思想深度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选名言:优先选 “小众但精准” 的名言(避免 “书山有路勤为径” 等过度泛滥的句子);

② 做阐释:用 1-2 句话解读名言内涵,关联题目关键词(如题目中的 “技术”“传统”“青春”);

③ 立论点:明确提出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模糊、不绕弯。

高考案例(“故事的力量”)

名言引入:卡尔维诺曾说:“故事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它抵抗着时间的磨损。”

阐释过渡:这句话道破了故事的本质 —— 它不是随口的闲谈,而是文明基因的载体,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最珍贵的精神传递。

论点呈现: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需重拾故事的力量,用过往的叙事照亮未来,用个体的经历联结集体的记忆。

避坑提醒:忌 “名言与论点脱节”。如写 “科技与人文”,引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后,直接跳转到 “我们要重视人文”,中间缺少 “科技发展为何需要人文支撑” 的过渡,会让逻辑断裂。

方法本质: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社会场景),让读者 “身临其境”,再从场景中提炼出与题目相关的矛盾或问题,最终引出论点。场景需 “小而精”,避免铺陈大而空的画面。

适用场景:“苦难与成长”“快与慢”“传统与现代” 等需要通过对比凸显主题的题目。

写作步骤

① 描场景:用 50-60 字勾勒细节(如 “老木匠刨木的纹理”“外卖员雨中的背影”“沙漠中胡杨的根系”);

② 揭矛盾:从场景中发现冲突(如 “老手艺的坚守与机器生产的效率”“快节奏生活与精神空虚”);

③ 立论点:针对矛盾提出解决方案或核心观点。

高考案例(2022 年全国乙卷 “跨越,再跨越”)

场景描写: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画面缓缓流淌,“雨水” 的温润与 “立春” 的生机在屏幕上绽放;而赛场外,5G 信号实时传输赛事,无人机阵列拼成 “迎客松” 的图案。

矛盾揭示:这两种画面的交织,恰是中国 “跨越” 的缩影 —— 既要跨越技术的壁垒,也要跨越 “传统与现代” 的鸿沟。

论点呈现:真正的 “再跨越”,从不是抛弃过往的盲目冲刺,而是带着传统的根脉,向未来稳步前行。

避坑提醒:忌 “场景与主题无关”。如写 “青年担当”,却花大量笔墨描写 “校园的樱花盛开”,画面虽美,但无法关联 “担当”,会导致 “铺垫过长、扣题延迟”。

方法本质:通过连续 2-3 个设问(设问需围绕题目核心,层层递进),引发读者思考,再用 “回答” 的方式抛出论点,让观点更具针对性。设问需 “准而深”,避免无意义的 “自问自答”。

适用场景:“科技与人性”“价值选择”“自我与时代” 等需要引发反思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提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 “现象”,第二个问题指向 “本质”(如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② 破问题:用 1 句话点破问题的核心矛盾;

③ 立论点:明确给出 “我的答案”,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高考案例(2021 年全国新高考 Ⅰ 卷 “体育之效”)

连续设问:当 “躺平” 成为部分青年的口头禅,当健身房的年卡沦为 “闲置品”,我们是否忘记了体育的真正意义?当 “重智育轻体育” 的观念仍在蔓延,当 “小胖墩”“小眼镜” 的比例持续上升,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 “体育之效”?

破题过渡:体育从不是 “课余的消遣”,也不是 “考试的加分项”,而是塑造健全人格、锤炼坚韧意志的基石。

论点呈现:唯有重视体育、践行体育,才能让青年拥有 “野蛮其体魄” 的底气,进而实现 “文明其精神” 的追求。

避坑提醒:忌 “设问过于简单”。如写 “文化自信”,只问 “我们有文化自信吗?当然有”,问题缺乏深度,无法引发思考,论点也显得单薄。

方法本质:通过 “古今对比”“正反对比”“现象对比”,凸显题目中的核心矛盾,让观点在反差中更清晰。对比需 “严而密”,避免 “关公战秦琼” 式的无效对比。

适用场景:“传统与创新”“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 等需要通过差异凸显主题的题目。

写作步骤

① 列对比:明确对比的两个维度(如 “古代的做法” 与 “现代的选择”,“正面现象” 与 “反面现象”);

② 析差异:简要分析对比双方的核心区别,点出 “差异背后的问题”;

③ 立论点:针对差异提出 “我的立场”,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高考案例(2020 年全国 Ⅰ 卷 “历史人物评说”,以 “苏轼” 为例)

对比呈现:有人赞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认为他是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也有人叹他 “人生到处知何似” 的迷茫,觉得他是 “怀才不遇的失意者”。

差异分析:这两种评价的反差,源于对 “苦难” 的不同理解 —— 前者看到他的 “突围”,后者聚焦他的 “困境”。

论点呈现:在我看来,苏轼的价值恰恰在于:他既不回避苦难的重量,也不放弃对快乐的追寻,这种 “在困境中生长” 的力量,才是他穿越千年仍能打动我们的核心。

避坑提醒:忌 “对比维度混乱”。如写 “科技与人文”,既对比 “古代的马车” 与 “现代的高铁”,又对比 “传统的书信” 与 “现代的短视频”,维度过多会导致主题分散。

方法本质:针对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如 “进步”“成功”“青春”“英雄” 等),打破大众的 “固有认知”,给出自己的独特解读(但需符合主流价值观,不可标新立异),再基于 “新解” 提出论点。

适用场景:“成功的定义”“青春的意义”“英雄的内涵” 等需要突破常规认知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破旧识:指出大众对关键词的 “常见误解”(如 “成功就是赚很多钱”“青春就是挥霍时光”);

② 立新解:用 1-2 句话给出自己对关键词的新定义(需有逻辑支撑,不是凭空捏造);

③ 立论点:基于新定义,提出 “我们应该怎么做” 的观点。

高考案例(2019 年全国 Ⅱ 卷 “青年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破旧识:在很多人眼中,“劳动” 是 “体力活” 的代名词,是 “辛苦”“廉价” 的标签,甚至有人认为 “学习好就不用劳动”。

立新解:但在我看来,劳动从不是 “负担”,而是 “成长的必修课”—— 它是亲手种下种子的 “责任”,是修理损坏物品的 “智慧”,是服务他人的 “温度”。

论点呈现:青年一代唯有打破对劳动的偏见,主动参与劳动、尊重劳动,才能在 “动手实践” 中理解生活的本质,成长为有担当的成年人。

避坑提醒:忌 “新解偏离主流”。如将 “成功” 定义为 “不与他人竞争”,虽独特,但不符合高考 “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价值观,容易被判为 “观点不当”。

方法本质:直接点出题目中隐含的 “现实矛盾”(如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传统传承的困境”“科技发展的副作用”),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再针对矛盾提出论点。

适用场景:“理想与现实”“传统的困境”“科技的两面性” 等需要直面问题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点矛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冗长的现象描述);

② 析危害:简要说明 “矛盾不解决会带来什么影响”(增强论点的必要性);

③ 立论点:明确提出 “解决矛盾的核心思路”,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高考案例(2018 年全国 Ⅲ 卷 “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 “初心与发展”)

揭示矛盾:改革开放 40 年,我们见证了高楼拔地而起、高铁纵横交错的 “发展速度”,但也面临着 “物质丰富了,精神却空虚了”“城市繁华了,乡愁却淡了” 的困境。

分析危害:若只追求 “速度” 而忘记 “初心”,发展便会失去方向,最终沦为 “没有灵魂的奔跑”。

论点呈现:真正的 “发展”,从来不是 “只向前看”,而是带着 “初心” 前行 —— 既要让钱包鼓起来,也要让心灵富起来;既要让城市强起来,也要让乡愁留下来。

避坑提醒:忌 “矛盾过于负面”。如写 “青年成长”,只说 “青年面临就业压力、焦虑情绪”,却不提出 “如何应对”,会让开头显得消极,缺乏正能量。

方法本质:选取 1-2 个与题目主题相关的 “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需真实、典型,避免冷门到无人知晓的案例),通过简述史实,提炼出其中的精神内核,再关联当下,引出论点。

适用场景:“家国情怀”“精神传承”“责任担当” 等需要历史厚重感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选史实:优先选教材中出现过的、阅卷老师熟悉的案例(如 “戊戌变法”“西南联大”“抗美援朝”);

② 提精神:从史实中提炼出核心精神(如 “谭嗣同的牺牲精神”“西南联大的求学精神”);

③ 立论点:将历史精神与当下结合,提出 “我们今天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的观点。

高考案例(2024 年模拟题 “文明的韧性”)

历史镜头:1938 年,西南联大师生从北平出发,徒步 3680 里迁往昆明,一路上忍饥挨饿、躲避战火,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1998 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无数军民日夜坚守堤坝,用身体筑起 “防洪长城”。

提炼精神:这两个镜头,一个关乎 “文明的延续”,一个关乎 “生命的守护”,却共同诠释了 “韧性” 的内涵 —— 在绝境中不放弃,在挑战前不退缩。

论点呈现:今天的我们,面对科技竞争的 “卡脖子” 难题、面对文化传承的 “断层” 风险,更需继承这种 “韧性”,以坚守与拼搏,守护文明的火种,开创未来的道路。

避坑提醒:忌 “史实错误或模糊”。如将 “戊戌变法” 的时间说成 “1900 年”,或将 “西南联大” 的迁徙路线说错,会让阅卷老师质疑你的知识储备,影响印象分。

高考结尾的核心目标是:总结全文观点,提升文章立意,让阅卷老师感受到 “你的思考有深度、有温度”

高分公式 为:“总结深化 + 价值提升 + 个性表达”可拆解为 “收束 — 升华 — 余韵” 三步骤,避免 “喊口号”“伪升华”“加新论点”,以下 7 种方法附具体案例,帮你写出 “有力量、有回味” 的结尾。

方法本质:将文章中的观点(如 “个人的选择”“某类精神”)放在 “历史长河” 中审视,从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时间线中,凸显观点的长远价值,让立意从 “个人层面” 上升到 “文明层面”。

适用场景:“文化传承”“精神延续”“文明发展” 等需要格局感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收束观点:用 1 句话简要总结全文核心观点(避免重复开头,需换一种表述);

② 纵贯历史:关联 “古代” 与 “现代” 的案例,体现观点的 “传承性”;

③ 展望未来:提出 “未来该如何做”,让结尾有方向感。

高考案例(对应开头 “历史镜头法”“文明的韧性”)

收束观点:无论是西南联大的 “徒步求学”,还是今天科研工作者的 “攻坚克难”,“韧性” 始终是中华文明穿越风雨的 “压舱石”。

纵贯历史:从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坚守,到抗疫期间 “白衣执甲” 的逆行,这种 “在绝境中生长” 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展望未来:未来,当我们面对更多未知的挑战时,唯有握紧 “韧性” 这把钥匙,才能让中华文明的长河,在时代的浪潮中持续奔涌,流向更辽阔的远方。

避坑提醒:忌 “历史与观点脱节”。如写 “韧性”,却在结尾突然提到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未说明这些史实与 “韧性” 的关联,会让升华显得生硬。

方法本质:围绕文章的核心观点,选取一个贯穿全文的 “意象”(如 “种子”“灯塔”“河流”“火炬” 等),在结尾处对意象进行深化,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结尾更有文采和记忆点。

适用场景:所有主题均可使用,尤其适合 “抽象哲理类” 题目(如 “理想”“信念”“希望”)。

写作步骤

① 回扣意象:再次提及文中的核心意象(如开头用 “种子” 比喻 “理想”,结尾继续用 “种子”);

② 深化意象:描述意象的成长或作用(如 “种子破土而出”“灯塔照亮航程”);

③ 升华观点:将意象与 “个人成长”“时代发展” 结合,体现观点的价值。

高考案例(对应开头 “概念重构法”“劳动的意义”)

回扣意象:若将 “劳动” 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我们亲手种下它时,或许看不到它的价值,但只要用心浇灌,它终会生根发芽。

深化意象:这颗种子,会在我们修理桌椅时长成 “智慧的枝丫”,会在我们参与志愿服务时开出 “温暖的花朵”,会在我们收获劳动成果时结出 “成长的果实”。

升华观点:青年一代若能多播下几颗 “劳动的种子”,终会在未来收获一个 “有担当、有能力、有温度” 的自己,而无数这样的 “自己”,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避坑提醒:忌 “意象混乱”。如开头用 “灯塔” 比喻 “理想”,结尾又突然用 “河流” 比喻 “理想”,意象不统一会让文章失去连贯性。

方法本质:直面文章主题中存在的 “两难困境”(如 “传统与创新的冲突”“效率与质量的平衡”),不回避矛盾,而是在结尾处提出突破困境的新思路,让观点更具辩证性与现实意义。

适用场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伦理”“快与慢” 等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重提困境:简要概括文中分析的核心矛盾,让读者清晰感知 “两难” 所在;

② 破局思考:跳出 “非此即彼” 的思维,提出 “两者如何共存” 的新解法;

③ 升华价值:说明该解法对个人或社会的长远意义,体现思考的深度。

高考案例(2023 年模拟题 “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

重提困境:一边是老木匠坚守 “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担心机器生产会让手艺失了 “魂”;一边是年轻手艺人尝试用 3D 建模优化设计,却被质疑 “丢了传统的根”—— 传统手艺的传承,似乎陷入了 “守旧则亡,创新则乱” 的两难。

破局思考:但真正的传承从不是 “复制过去”,也不是 “割裂传统”:用机器精准切割木料,保留的是 “榫卯结构” 的精髓;用直播展示制作过程,传递的是 “精益求精” 的匠心。

升华价值:当 “传统内核” 与 “现代手段” 找到平衡点,老手艺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 “标本”,而是能融入当下生活、焕发生机的 “活文化”,这才是传承的真正意义。

避坑提醒:忌 “回避矛盾或强行调和”。如只说 “传统与创新要结合”,却不具体说明 “如何结合”,会让结尾显得空洞,缺乏说服力。

方法本质:立足 “青年身份”,将文章观点与 “青年的时代使命” 结合,在结尾处提出具体的 “青年行动方案”,让立意从 “客观论述” 转向 “主观践行”,体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适用场景:“青年与时代”“理想与奋斗”“家国情怀” 等与青年成长相关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回扣观点:简要总结全文核心观点,明确 “青年为何要关注该主题”;

② 提出行动:给出 1-2 个具体的 “青年做法”(避免 “努力奋斗” 等空泛表述);

③ 升华格局:将青年行动与 “国家发展”“民族未来” 关联,提升立意高度。

高考案例(2021 年全国新高考 Ⅱ 卷 “漫画‘人’字写法”)

回扣观点:“人” 字的一撇一捺,藏着做人的智慧 —— 左边 “撇” 是 “自立自强” 的根基,右边 “捺” 是 “他人支撑” 的温暖,二者相依,方能写稳 “人” 字。

提出行动:作为青年,我们既要在学习中锤炼 “自立” 的本领,攻克知识难关、提升专业能力;也要在生活中传递 “支撑” 的温暖,帮助同学、参与公益,用行动为 “人” 字添上坚实的笔画。

升华格局:当每一位青年都能写好自己的 “人” 字,无数个 “小‘人’” 便会汇聚成 “大写的‘人’”,成为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避坑提醒:忌 “行动方案空泛”。如只说 “青年要为国家做贡献”,却不说明 “贡献什么、怎么贡献”,会让结尾沦为 “喊口号”,缺乏感染力。

方法本质:通过 “对仗句”“排比句” 等富有韵律感的句式,将文章的核心哲理用 “诗化语言” 表达,让结尾既有 “文采之美”,又有 “哲理之深”,余味悠长。

适用场景:所有主题均可使用,尤其适合 “哲理思辨类” 题目(如 “得与失”“难与易”“平凡与伟大”)。

写作步骤

① 提炼哲理:将全文观点浓缩为一句 “核心哲理”(如 “平凡中藏伟大”“苦难中育成长”);

② 诗化表达:用对仗、排比等句式扩展哲理,让语言更具韵律感(避免生搬硬套,需自然流畅);

③ 深化感悟:在诗化表达后,用 1 句话补充 “该哲理对人生的启示”,让思考更落地。

高考案例(2020 年全国 Ⅱ 卷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提炼哲理:“同一世界” 的底色,是 “共担”;“未来” 的模样,是 “共创”。

诗化表达: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如同没有一片树叶能脱离森林;没有一个青年能置身事外,如同没有一粒星火能远离星河。共担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共创未来,方能书写华章。

深化感悟:这份 “共担” 与 “共创” 的智慧,不仅是应对世界难题的钥匙,更是青年留给未来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避坑提醒:忌 “为文采而忽略哲理”。如过度追求句式工整,却偏离文章核心观点,会让结尾 “华而不实”,失去思想内核。

方法本质:跳出 “本土视角”,将文章观点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对话” 等宏大主题结合,在结尾处展现 “中国价值对世界的意义”,让立意从 “本土价值” 上升到 “全球贡献”。

适用场景:“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科技合作” 等具有全球意义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回扣本土:简要总结 “中国在该主题下的做法或价值”(如 “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国的科技理念”);

② 链接全球:说明 “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启示”(如 “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文明对话”);

③ 升华愿景:提出 “全球共同发展” 的愿景,体现 “人类命运与共” 的格局。

高考案例(2023 年全国乙卷 “故事的力量”)

回扣本土:中国的故事,藏着东方的智慧 ——《论语》的 “仁者爱人”,是对 “和谐” 的追求;“一带一路” 的 “互利共赢”,是对 “合作” 的践行,这些故事滋养着中国,也打动着世界。

链接全球:当中国的 “和而不同” 故事,遇见西方的 “自由平等” 故事,不是 “文明冲突”,而是 “文明对话”—— 它能帮助世界打破隔阂,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读懂 “人类共通的情感”。

升华愿景:愿中国故事成为 “世界故事” 的一部分,愿更多国家的故事汇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长河,让故事的力量,照亮全球共同发展的未来。

避坑提醒:忌 “本土与全球脱节”。如只说 “中国文化很优秀”,却不说明 “优秀的中国文化能为世界带来什么”,会让全球视野沦为 “空谈”,缺乏实际意义。

方法本质:将 “当下的现象或观点” 与 “历史的哲理”“未来的展望” 勾连,在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时空维度中,深化对观点的理解,让结尾更具历史厚重感与未来前瞻性。

适用场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个人与文明” 等需要时空纵深感的主题。

写作步骤

① 立足当下:简要概括 “当下与主题相关的现象或问题”,明确 “当下为何要思考该主题”;

② 勾连历史:引用历史中的 “哲理或案例”,说明 “该主题的历史传承”;

③ 展望未来:说明 “当下的选择对未来的影响”,让思考跨越时空。

高考案例(2019 年全国 Ⅰ 卷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立足当下:当下部分青年对劳动的偏见,让 “劳动精神” 逐渐被淡忘 —— 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损失,更是对文明传承的忽视。

勾连历史:回望历史,古人 “耕读传家”,在劳动中孕育 “勤” 的品质;近代 “铁人王进喜”,在劳动中诠释 “奋斗” 的意义,“劳动” 从来都是中华文明延续的 “精神密码”。

展望未来:今天的我们,若能重拾劳动精神,在劳动中锤炼意志、增长本领,不仅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更能让 “劳动” 这颗文明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照亮民族未来的道路。

避坑提醒:忌 “时空跳跃混乱”。如从 “当下劳动现状” 直接跳到 “未来科技发展”,中间缺少 “历史传承” 的过渡,会让结尾逻辑断裂,缺乏连贯性。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