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仅一年时间,中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关注,尤其对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震撼。曾经被认为存在代差的中美航空装备,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格局——中国的第五代战斗机不仅实现技术追平,甚至在部分性能上已展现出超越美国同类型机型的潜力。更令人瞩目
仅仅一年时间,中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关注,尤其对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震撼。曾经被认为存在代差的中美航空装备,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格局——中国的第五代战斗机不仅实现技术追平,甚至在部分性能上已展现出超越美国同类型机型的潜力。更令人瞩目的是,两款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相继曝光,并已成功完成首飞,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下一代空战系统”的实质验证阶段。这一连串进展迫使美国不得不紧急调整其装备发展战略,甚至不得不以尚在图纸阶段的F-47作为回应。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为维持其“全球最强军力”的形象,转而推出B-21“突袭者”隐身战略轰炸机,试图通过将其定义为“第六代作战平台”,在战略轰炸领域重新夺回话语权。
9月12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第二架B-21轰炸机顺利完成首次试飞,该机型被定位为逐步替代B-1B和B-2A的新一代战略打击力量。这架编号为02的B-21测试机从加州帕姆代尔空军第42工厂起飞,在F-16D战斗机的伴飞下转场至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与首架原型机相比,其二号机取消了机头空速管,显示出制造工艺与系统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美军方表示,随着多架测试机陆续投入试飞,B-21项目的进度正在加快,包括航电、控制与武器系统的综合测试将全面展开。这一动作不仅体现出美军对新型战略轰炸机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其在面对中国歼-20、歼-35及两款六代验证机陆续亮相的压力下,急需向盟友展示技术领先姿态的战略心理。
从气动外形与设计理念来看,B-21可视为B-2轰炸机的缩小优化版本。尽管沿用飞翼布局,但其隐身材料、进气道设计、机载传感器及航电系统均有所升级。该机原型单机造价高达24亿美元,虽计划压缩至7.5亿美元左右进行批量生产,但仍属于高端装备。美军宣称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1–0.02平方米,优于B-2的0.1平方米水平,具备更强的全向全频谱隐身能力。B-21最大起飞重量约82吨,最大航程约8000公里,载弹量约9吨,并可执行常规与核打击任务。这些性能指标使其在面对多数地区性强国时仍具备显著威慑力。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B-21本质上仍属于“隐身突防型轰炸机”,其设计思维仍未脱离上一代技术范式。在现代防空体系尤其是反隐身雷达、红外探测和多基址感知系统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隐身性能已难以保障战场生存能力。中国近年来在反隐身技术、高空预警体系和超远程空空导弹方面的突破,进一步降低了这类平台的传统突防效能。B-21虽试图通过系统整合和无人机协同提升作战弹性,但其根本架构仍延续20世纪末的技术路线,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代际突破。
美军近期将B-21纳入“第六代机”范畴,强调其能融入“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体系,并具备指挥无人机集群作战的能力。然而这类所谓“第六代特性”,在中国航空工业中早已进入实践阶段。例如双座型歼-20S已成功实现与无人僚机的协同编组作战,相关系统整合和战术开发甚至更为深入。换言之,B-21所标榜的“跨代能力”,实际上已在中国的五代半甚至六代验证体系中得到更全面的拓展。这使得美国试图通过B-21重塑技术优势的说法显得缺乏说服力。
纵观整体局势,B-21的加速试飞与低速投产,更多反映出美国在航空装备竞赛中的战略焦虑,而非真正的技术领先。中国在六代机研发方面的系统布局与快速推进,表明其已在超音速巡航、人工智能空战、无人-有人协同等领域构建起显著优势。B-21或可成为一款优秀的隐身轰炸机,但它难以承担起“颠覆空战规则”的六代机使命。全球航空装备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而真正的技术制高点,已悄然向东方倾斜。
来源:科技扒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