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身边一定有过这样的朋友,我们姑且叫她王姐。45岁的王姐,身材圆润,看起来很有福气,可她自己却总有些烦恼。每次家庭聚会,总有亲戚语重心长地劝她:“得减减肥了,你看你,再胖下去‘三高’可就找上门了!” 王姐也担心,可每年体检报告一出来,血压、血糖、血脂,各项指标
你身边一定有过这样的朋友,我们姑且叫她王姐。45岁的王姐,身材圆润,看起来很有福气,可她自己却总有些烦恼。每次家庭聚会,总有亲戚语重心长地劝她:“得减减肥了,你看你,再胖下去‘三高’可就找上门了!” 王姐也担心,可每年体检报告一出来,血压、血糖、血脂,各项指标都堪称完美,比她那个看起来瘦瘦的老公还要健康。
与此同时,她的同事小李,明明看起来比王姐苗条不少,体检单上却是一片“红色警报”,年纪轻轻就有了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的迹象。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胖,但健康”真的存在吗?还是说这只是少数幸运儿的偶然?
过去,我们习惯用一个简单的数字——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衡量肥胖。它就像一把简单粗暴的尺子,只要超过了某个数值,你就会被贴上“肥胖”的标签,随之而来的似乎就是糖尿病、心脏病等一系列健康风险。然而,越来越多像王姐这样的例子让科学家们意识到:肥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就在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题的神秘面纱。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对超过45万人的基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肥胖并非只有一种,根据基因的不同,至少可以分为8种不同的亚型。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同样是携带“致胖基因”,有些人携带的是“标准风险套餐”,而另一些人,则幸运地拥有了“自带保护光环”的基因组合。
想象一下,我们的基因就像一本指导身体如何运作的“说明书”。在这项规模庞大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只会简单“命令”身体长胖的基因指令。他们创造性地将“肥胖指标”(如体脂率)和“代谢健康指标”(如胆固醇、血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这个巧妙的设计,让他们成功地从海量基因信息中,筛选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肥胖说明书”。
第一套说明书,我们称之为“常规肥胖基因”(GRS_BFP)。
这套基因就像一个不太负责任的工厂主管。它下达的指令很简单:“囤积脂肪,越多越好!” 于是,身体开始疯狂地增加脂肪,同时,工厂的“排污系统”(新陈代谢系统)也开始不堪重负,导致血糖升高、血脂紊乱、血压飙升,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至。这符合我们对肥胖的传统认知。
第二套说明书,则是这次研究的惊人发现,我们称之为“解耦联基因”(GRS_uncoupling)。
“解耦联”,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意思就是“脱钩”。这套基因指令非常特别,它虽然也会让身体倾向于储存更多的脂肪,但它同时附带了一个“超级优化程序”。这个程序会巧妙地引导身体,让脂肪的增加与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脱钩”。
研究人员将这两套基因指令分别打包,做成了两种“基因风险评分”。他们发现,拥有较高“常规肥胖基因”分数的人,不仅肥胖风险高,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也同步飙升。
而那些拥有较高“解耦联基因”分数的人,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他们可能体重超标,体脂率偏高,但他们的心血管代谢系统却被保护得很好。他们的坏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更低,而好胆固醇(HDL-C)水平更高,患上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降低。
这完美地解释了王姐和小李的差异。王姐很可能就拥有这样一套“自带保护”的基因,让她的身体在“胖”的同时,依然维持着内部的健康与平衡。
那么,这套神奇的“解耦联基因”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呢?关键在于脂肪的储存位置。
这就好比整理房间。把杂物有序地存放在储藏室或柜子里,虽然东西多了,但家里依然整洁有序。但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堆在客厅和过道里,那整个家很快就会乱成一团,无法正常生活。
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脂肪的“储藏室”是皮下脂肪,比如臀部和大腿的脂肪。而“客厅和过道”,则是我们的内脏周围,即内脏脂肪。
研究发现,“常规肥胖基因”倾向于将脂肪堆积在最危险的地方——腹部和内脏周围。这些内脏脂肪非常“活跃”,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功能,是导致代谢紊乱的罪魁祸首。
而“解耦联基因”则像一个高明的规划师,它更倾向于将脂肪储存在相对安全的皮下区域,尤其是女性的臀部和腿部。这种“梨形身材”的脂肪分布模式,被证实远比“苹果形身材”(腹部肥胖)要健康。
所以,同样是长了10斤肉,长在肚子上和长在屁股上,对健康的影响是天壤之别。这套“解耦联基因”通过优化脂肪的分布,为身体筑起了一道健康的防火墙。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松一口气:“太好了,我可能就是那种天选之子,可以放心胖了!”
请注意,千万不要这么想!
研究同样发出了一个重要的警告。虽然“解耦联基因”能够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和代谢系统,但它无法消除体重的物理负担。
这就好比一辆卡车,它的引擎可能非常高效、环保(代谢健康),但它沉重的车身依然会对轮胎、悬挂和路面造成巨大的压力(物理负担)。
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哪种基因类型的肥胖,都会同样增加患上“承重型”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包括:
关节炎: 特别是膝关节炎,过重的身体会持续磨损关节软骨。静脉曲张: 腿部静脉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将血液送回心脏。蜂窝织炎: 一种皮肤感染,肥胖者的皮肤褶皱处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 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颈部脂肪过多有关。所以,即便你的基因让你成为了代谢健康的“胖子”,你的骨骼、关节和循环系统依然在为你超标的体重“负重前行”。为了长远的健康,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依然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目标。
这项研究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不能再用“一刀切”的眼光看待肥胖了。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那266个“解耦联”基因变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功能特点,细分为八个不同的簇群。
这就像咖啡,我们不能只笼统地说“喝咖啡”。它有拿铁、卡布奇诺、美式、浓缩等不同种类,风味和提神效果各不相同。肥胖也是如此,这八个基因簇群,代表了八种不同的“肥胖亚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健康画像”:
有的亚型,主要表现为对血压的强大保护作用;有的亚型,则特别擅长优化血脂,让好胆固醇升高,坏胆固醇降低;还有的亚型,则与更健康的血糖水平紧密相关。这一发现,为肥胖的“精准医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不远的将来,当你因为体重问题去看医生时,医生可能不仅仅是测量你的BMI和腰围。通过基因检测,他可以告诉你:“根据你的基因,你属于第4种肥胖亚型,虽然你的体脂偏高,但你的主要风险不在于糖尿病,而在于血脂。因此,我们的干预重点应该是通过饮食和特定运动来优化你的胆固醇水平。”
这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将远远超过“少吃多动”这句简单的建议,让预防和治疗都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肥胖和健康的机会。它告诉我们:
别再只用体重秤定义健康。 体重和BMI只是参考,身体的代谢状况和脂肪分布同样重要。“胖,但健康”在遗传学上是真实存在的。 但这不应成为我们放纵的理由,因为体重的物理压力依然存在。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状态。 了解自己属于哪种“肥胖亚型”,可能是未来我们管理健康的关键一步。基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写好了我们身体的“出厂设置”,但它并非不可改变的命运。研究同样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强“解耦联基因”的保护效果,同时减弱“常规肥胖基因”的负面影响。
最终,科学的进步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读懂基因这本“说明书”,不是为了给自己的现状找借口,而是为了找到一条更科学、更智慧、也更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从今天起,让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我们的身体,善待我们的身体。
参考资料:Chami N, Wang Z, Svenstrup V, Obrero VD, Hemerich D, Huang Y, Dashti H, Manitta E, Preuss MH, North KE, Holm LA, Fonvig CE, Holm JC, Hansen T, Scheele C, Rauch A, Smit RAJ, Claussnitzer M, Loos RJF. Genetic subtyping of obesity reveals bi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uncoupling of adiposity from its cardiometabolic comorbidities. Nat Med. 2025 Sep 12. doi: 10.1038/s41591-025-03931-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40440.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