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对三名性侵未成年人罪犯执行死刑的判决,在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判决不仅是对个案正义的终极实现,更释放出三个层面的强烈信号
2025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对三名性侵未成年人罪犯执行死刑的判决,在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判决不仅是对个案正义的终极实现,更释放出三个层面的强烈信号
一、死刑判决的三重震慑,法律利剑出鞘的时代意义
1、司法威慑力的全面升级
三名罪犯的犯罪手段之残忍、侵害对象之特殊、社会危害之深远,均突破人类文明底线。赵某利用"成长教育基地"教员身份实施长达一年的系统性虐待,王某某通过网络角色扮演实施跨时空操控,陈某某冒充同龄人渗透未成年人社交圈,这些新型犯罪形态倒逼司法机关以最严厉刑罚回应。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负责人强调的,对"强奸多人、轮奸、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等加重情节,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彰显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刚性落实。
2、社会治理痛点的集中暴露
三起案件分别指向教育机构监管盲区、网络空间治理漏洞、未成年人保护意识薄弱等深层问题。赵某案中,非法成立的教育机构竟能长期存在并实施犯罪,反映出行业准入机制的形同虚设。
王某某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犯罪,暴露出平台实名认证、内容审核的严重缺陷;陈某某冒充同龄人作案,则凸显家庭、学校在未成年人社交风险防控上的失职。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警示。
3、公众法治信仰的强力重塑
当司法机关以最坚决的态度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告慰,更是对社会公众的法治教育公开课。
正如2023年倪笃群等三人死刑案引发的社会反响,此类判决通过媒体传播形成强大舆论场,推动"侵害孩子者必严惩"成为全社会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将有效提升公众对法治的信任,促进社会共治格局的构建。
二、多维阻断机制:从末端惩治到源头治理
面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型态势,必须构建覆盖法律、技术、教育的立体防控体系:
1、法律体系的精准完善
2024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核义务,并建立涉性侵人员从业禁止制度。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细化以下措施:
2、特殊职业背景审查
对教育、医疗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建立性侵犯罪记录强制查询机制。如四川省检察机关推动建立的性侵害案件艾滋病信息核查制度,通过多部门协作实现犯罪嫌疑人信息的即时共享,确保被害人在24小时黄金时间内获得阻断治疗。
3、加重处罚情节法定化
将"利用网络实施性侵害"" 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 "等新型犯罪形态纳入" 情节恶劣 " 范畴,参照艾滋病传播风险案件的司法实践,强化刑罚威慑力。
4、网络空间的深度治理
针对网络犯罪的隐蔽性特征,需构建"技术防控+平台责任"双轨机制:技术识别系统升级:推广 "青少年模式" 。AI内容识别技术结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聊天记录、视频内容进行智能筛查。如最高检建议的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设置一键防护功能、优化私信规则",可有效阻断侵害风险。
平台责任刚性落实:建立网络平台涉未成年人犯罪线索 "零容忍" 报告制度,对未履行审核义务的平台实施高额罚款、下架整改等处罚。例如,对允许未成年人未经实名注册进入社交群组的平台,依法追究连带责任。
5、社会支持体系的协同构建
家庭监护强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高危群体,建立 "政府 + 社会组织" 联动监护机制。如某县通过 "家庭教育指导师 + 司法社工" 模式,对涉案家庭开展精准帮教,修复亲子关系。
专业救助网络覆盖:整合医疗、心理、法律等资源,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一站式救助。四川省某县在办理艾滋病性侵案件时,同步开展病毒阻断、心理干预、司法救助,形成 "医疗 - 心理 - 法律" 闭环保护。
三、校园防线的全面加固: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主阵地,需构建 "课程渗透 + 环境防控 + 家校联动" 的三维体系:
1、预防性教育的课程化实施
分层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内容。小学阶段侧重身体边界教育,通过绘本、游戏教授 "隐私部位保护";初中阶段引入性健康知识,结合案例分析传授 "风险识别技巧";高中阶段强化法治教育,培养 "权利救济意识"。
例如,社旗县法院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 "遭遇侵害时的应对策略",取得良好效果。
师资能力提升:将防性侵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定期组织案例研讨与应急演练。某乡镇中学调查显示,76% 的教师未接受专业培训,导致教育效果有限。通过 "法治副校长 + 心理教师" 联合授课模式,可有效提升教育专业性。
2、校园环境的安全化改造
物理空间防控:完善校园监控系统,对卫生间、楼梯间等隐蔽区域实现无死角覆盖。同时,建立 "学生异常行为预警机制",通过班主任日常观察、心理教师定期筛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校园文化建设:营造 "尊重隐私、拒绝暴力" 的文化氛围。如荣县开展的 "同心护蕾" 主题班会,通过视频、PPT 讲解性侵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3、家校协同的常态化机制
家长教育工程: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普及防性侵知识,提升监护人风险意识。例如,益阳市灰山港镇中心学校通过班级 QQ 群推送防性侵指南,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
信息沟通渠道:建立 "学校 - 家庭" 双报告制度,对学生的异常行为、网络交友等情况及时互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可通过 "代理家长 + 定期家访" 模式,弥补监护缺失。
四、未来路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面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态势,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1、大数据赋能精准预防
建立全国性性侵犯罪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高危人群和区域,实现风险预警。如最高检推动的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控平台",通过整合案件数据与网络行为信息,提前阻断侵害风险。
2、跨部门协作机制深化
完善 "公检法司 + 教育 + 卫健" 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案件办理、救助保护、源头治理的无缝衔接。四川省某县建立的 "性侵害案件艾滋病信息核查制度",通过三部门协作确保被害人及时获得阻断治疗,堪称范例。
3、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
鼓励公益组织、志愿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如开展 "女童保护" 等专项行动,通过社区宣传、个案帮扶扩大保护覆盖面。
此次死刑判决不仅是司法正义的彰显,更是社会治理升级的起点。唯有将法律威慑、技术防控、教育引导、社会协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筑起未成年人保护的钢铁长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所强调的:"保护未成年人,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 这一理念,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
来源:史海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