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无锡各地进入了水稻育秧黄金期。在江阴市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幅“科技育秧”的繁忙图景正在展开:全自动育秧流水线高速运转,桁架式“天车”在田间往返输送秧盘,智能暗化催芽室精准调控温湿度……这些正成为无锡水稻育秧向智能化、机械化转型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市
眼下,无锡各地进入了水稻育秧黄金期。在江阴市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幅“科技育秧”的繁忙图景正在展开:全自动育秧流水线高速运转,桁架式“天车”在田间往返输送秧盘,智能暗化催芽室精准调控温湿度……这些正成为无锡水稻育秧向智能化、机械化转型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市已调配222套育秧流水线、1211台插秧机,以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为接下来的育秧、插秧工作按下“加速键”。
在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智能育秧中心车间,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开足马力高速运转着。经过浸种、催芽、沥水等预处理的稻种,随传送带依次通过摆盘、铺底土、喷淋加湿等工序,最终由秧苗厢自动叠栈机整齐码垛。“传统流水线需要8—10人操作,现在仅需5—6人辅助即可,每小时产能从500盘跃升至2500盘。”技术员陈磊介绍,目前育秧生产如同工业制造般精准高效,目前已育好2万余盘秧苗。
流水线后方的智能暗化催芽室内,电子屏实时显示“温度31℃、湿度65%”,一人多高的秧盘堆叠整齐,在精准调控的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催芽。陈磊表示,新技术让秧苗出芽率稳定在95%以上。
育秧中心外的一片秧田里,90米长的桁架式“天车”(田间秧苗输送机)运输带上,一盘盘育好的秧苗随传送带缓缓移动,5名工人在田间接应,轻松完成秧盘投放。“今年总共新建了‘天车’200米,以前靠人工搬秧一小时最多几百盘,现在‘天车’一小时最多能下秧3000多盘。”合作社负责人沈洪杰算起账来,“天车”可全程自动化操作,不仅使得人工从10多人减到五六人,效率提升近10倍,同时也解决了劳动力老龄化和搬运强度大等难题。
“
“育秧是丰产的关键,机械化、智能化打通了稻米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一环。”沈洪杰表示,依托全自动化设备,该智能育秧中心一个月内可完成1万亩秧苗培育,满足合作社及周边镇村水稻育秧的需求。智能化育秧通过精量播种、标准化管理,实现了秧苗齐匀壮、移栽不伤根,较传统模式成本降低10%、成活率提升15%。
今年
我市将继续实施机插秧作业补贴,大力推广机插秧和机械化育秧新装备、新技术,通过“机器换人”破解劳动力短缺瓶颈,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编辑:荣琰
审核:邵芳
发布:龚克成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