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传统老面与现代活性干酵母单一及复合发酵方式对馒头品质的差异化影响。实验设置了100%老面(LS100)、100%酵母(Y100)、老面与酵母比例1:1(LS50Y50)及1:2(LS33Y67)四个发酵组,对面团的pH值、发酵高度、馒头的比容
摘要: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传统老面与现代活性干酵母单一及复合发酵方式对馒头品质的差异化影响。实验设置了100%老面(LS100)、100%酵母(Y100)、老面与酵母比例1:1(LS50Y50)及1:2(LS33Y67)四个发酵组,对面团的pH值、发酵高度、馒头的比容、质构特性(TPA)、感官品质及风味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Y100组发酵速率最快,但馒头风味单一;LS100组馒头风味醇厚、咀嚼性好,但发酵慢、酸味重、比容小;复合发酵组综合表现优异,其中LS50Y50组在发酵效率、比容(2.48 mL/g)、质构特性(硬度:1256g,弹性:0.89)和感官评分(89.5分)上均达到最佳平衡,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老面与酵母以适宜比例(如1:1)复合发酵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理想工艺,能协同提升馒头的感官与食用品质,为传统面食的工业化改良与风味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老面发酵;酵母发酵;复合发酵;馒头品质;质构分析;风味物质
1. 引言
馒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主食之一,其品质核心在于发酵工艺。传统的发酵剂是“老面”(Sourdough),即经过长期循环使用的酵头,其内部富含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多种微生物群落[1]。老面发酵赋予馒头独特而醇厚的复合香气、筋道有嚼劲的口感和细腻的层次,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老面发酵也存在明显缺点:发酵速度慢、不稳定、对环境温度敏感,且因产酸必须加碱中和,碱的量若掌控不当极易造成产品发黄、碱味过重甚至失败[2]。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活性干酵母(Active Dry Yeast)因其发酵力强、速度快、稳定性高、使用简便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但纯酵母发酵的馒头往往风味单一、香气不足、口感柔软但缺乏嚼劲,且更容易老化变硬[3]。
因此,探索一种既能保留传统老面发酵的风味优势,又能兼顾酵母发酵的效率与稳定性的新工艺,成为面点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复合发酵(Compound Fermentation)的概念应运而生,即在同一面团体系中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发酵剂[4]。目前,关于老面与酵母复合发酵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其对馒头质构与风味的量化影响报道尚不充分。
本研究旨在通过设置不同的老面与酵母配比,从面团的发酵特性、馒头的物理品质、质构特性、感官评价等多个维度,科学量化复合发酵的效应,明确其最优配比,以期为高品质馒头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主要材料:特精小麦粉(中筋粉)、活性干酵母(安琪)、自制老面、饮用水。主要设备:和面机, 恒温恒湿发酵箱,质构仪, PHS-3EpH计(上海仪电),电子秤等。
2.2 实验设计:实验共设4个处理组,发酵剂添加量均以面粉总重量(300g)为基准计算:
· LS100组:100%老面(90g,含水量按70%折算干物质)
· Y100组:100%活性干酵母(3g)
· LS50Y50组:老面与酵母干物质比例1:1(45g老面 + 1.5g酵母)
· LS33Y67组:老面与酵母干物质比例1:2(30g老面 + 3g酵母)。每组实验重复3次。
2.3 工艺流程:面粉→加入发酵剂和水(总加水量恒定)→和面(低速5min,高速5min)→面团置于发酵箱(35℃,湿度80%)→记录发酵时间、测量发酵前后高度→发酵结束后,LS100组加入0.8%食用碱(Na₂CO₃)水中和→揉匀、分割、成型→醒发(30min)→沸水蒸制(20min)→冷却(1h)→测定。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面团pH值:pH计直接测定发酵完成后的面团。
· 发酵高度增长率:(发酵后高度 - 发酵前高度) / 发酵前高度 × 100%。
· 馒头比容:采用小米置换法测量体积,比容=体积(mL)÷重量(g)。
· 质构特性(TPA):使用质构仪进行两次压缩测试,测定了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
· 感官评价:由10名品评员组成小组,从外观(20分)、内部结构(20分)、弹性(20分)、黏性(10分)、风味(30分)这5个方面进行百分制盲评。
· 数据处理: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Duncan's test, p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发酵方式对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由表1可知,Y100组的发酵速率最快,发酵高度增长率高达125%,这是由于活性干酵母菌体浓度高、产气能力极强所致。LS100组增长率最低(68%),因其天然酵母菌活性相对较弱。两个复合发酵组的增长率介于二者之间,且LS33Y67组(108%)高于LS50Y50组(92%),表明酵母占比越高,发酵速度越快。 pH值测定结果显示,LS100组酸度最高(pH=3.9),证实了老面中乳酸菌的主导作用。Y100组pH值保持在5.6左右,酸度变化最小。复合发酵组的pH值介于4.5-4.8之间,无需加碱或仅需微量中和,即可达到理想口感pH范围(5.0-5.5附近),操作更简便稳定。 表1. 不同发酵组的面团发酵特性(均值±标准差)
组别 发酵时间(min) 发酵高度增长率(%) 终点pH值
LS100 180±5 68±3.2 3.90±0.05
Y100 70±3 125±4.5 5.60±0.08
LS50Y50 110±4 92±3.8 4.50±0.06
LS33Y67 90±3 108±4.0 4.80±0.07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3.2 不同发酵方式对馒头物理与质构品质的影响 比容是衡量馒头膨胀性的关键指标。由表2可知,Y100组的比容最大(2.55 mL/g),得益于其强劲的产气能力。LS100组比容最小(2.15 mL/g),因其面筋网络在酸性环境下部分水解,持气性下降。复合发酵组,特别是LS50Y50组(2.48 mL/g)达到了与Y100组无显著差异的优良水平,表明老面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与面筋发生有益交互作用,改善了面团的延展性和持气性。 质构分析结果表明,Y100组馒头最柔软(硬度最低),但弹性也稍差。LS100组馒头硬度最大,咀嚼性最好,体现了传统馒头“有嚼头”的特点,但也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觉得口感偏硬。LS50Y50组在硬度和弹性上取得了最佳平衡,其弹性值最高(0.89),咀嚼性适中,整体口感柔软而富有韧劲,不易掉渣,回复性也好,表明其抗老化能力可能更优。 表2. 不同发酵组馒头的品质指标(均值±标准差)
组别 比容(mL/g) 硬度(g) 弹性 咀嚼性 回复性
LS100 2.15±0.10 1856±120 0.83±0.03 1250±85 0.38±0.02
Y100 2.55±0.12 980±85 0.85±0.02 680±55 0.41±0.03
LS50Y50 2.48±0.11 1256±105 0.89±0.02 890±70 0.44±0.02
LS33Y67 2.40±0.09 1450±110 0.86±0.03 1050±80 0.42±0.03
3.3 不同发酵方式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感官评价结果与仪器测定结果高度吻合。Y100组在外观和体积上得分最高,但在风味上得分最低(20分),评语多为“香气不足”“有酵母味”。LS100组在风味上得分最高(26分),评语为“麦香醇厚”“有回味”,但因体积小、有时略带微酸或碱味,外观和结构得分偏低。 图1. 不同发酵组馒头感官评价雷达图(略) LS50Y50组在各项指标上得分最为均衡,总分最高(89.5分),其风味得分(25分)接近LS100组,而外观、弹性等指标得分接近Y100组,获得了品评员的一致好评。LS33Y67组总分次之,但其风味已开始向Y100组偏移。
3.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面与酵母复合发酵确实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其优越性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生物互补:酵母菌快速产生大量CO₂,为面团提供充足的膨胀动力;而老面中的乳酸菌等微生物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乙酸)、醇、酯等风味前体物质,并通过酸化作用修饰面筋蛋白[5]。
2. 面筋修饰:适度的酸度可以增强面筋网络的强度和延展性,这可能解释了LS50Y50组持气性佳、弹性好的原因。而过度的酸(如LS100组)则会破坏面筋。
3. 风味合成:酵母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恰好是乳酸菌合成风味物质(如乙酸乙酯等酯类)的前体,两者共发酵极大地丰富了最终产品的风味谱[6]。复合发酵相当于在面团内部进行了一场连续而复杂的风味生物合成反应。
4. 抗老化特性: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淀粉的回生,复合发酵馒头的回复性更好,暗示其可能具有更长的货架期和更佳的抗老化性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7]。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 纯老面发酵与纯酵母发酵在馒头品质上各具优缺点,前者胜在风味与嚼劲,后者胜在效率与体积。
2. 老面与酵母复合发酵是一种有效的工艺改良手段,能够综合两种发酵方式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陷。
3. 在本实验条件下,老面与酵母以1:1的比例(LS50Y50)进行复合发酵为最优方案,其制作的馒头在发酵效率、比容、质地结构、感官接受度和风味丰富度上均表现最佳,综合品质显著优于单一发酵方式。
4. 该研究为工业化生产高品质传统馒头提供了明确的技术参数和理论支持,证明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复合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宏基因组学等技术解析其互作机制;同时可优化复合发酵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并探索其在其他发酵面制品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守文. 老面发酵面食的营养与风味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9, 34(05): 145-150.
[2] 李里特. 发酵面食的科学原理与加工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78-82. [3] 王立, 钱海峰, 周惠明. 不同发酵方式对馒头品质影响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 38(04): 88-92.
[4] Gänzle M G, et al. Chemistry of Cereal Grains[J]. Handbook of Food Chemistry, 2015: 1-45.
[5] 刘雪薇, 等. 乳酸菌对面团发酵及馒头品质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17): 303-311.
[6] Hansen A, Schieberle P. Generation of aroma compounds during sourdough fermentation: applied and fundamental aspect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16(1-3): 85-94. [7] 宋贤良, 等. 酸面团发酵对馒头老化特性影响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8, 34(06): 118-124.
来源:有范娱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