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专用代表字体,如秦统一之后的小篆书体,之后到汉朝出现的汉隶,之后是魏晋时期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魏碑,唐朝的楷书成为了那时的专用官方书体。在这些书体之间,可以清晰的看到时间的流动和字体的演化过程。
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专用代表字体,如秦统一之后的小篆书体,之后到汉朝出现的汉隶,之后是魏晋时期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魏碑,唐朝的楷书成为了那时的专用官方书体。在这些书体之间,可以清晰的看到时间的流动和字体的演化过程。
在唐朝盛世年间,各界艺术百花齐放,蒙生了好多学术,而书法圈也是,继而出现了狂草等表情的书体,在这一时期将行书和草书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同时出现多圣,楷圣、草圣等。
也正是因此,行草书成为了最盛行的书体,直到明朝,朱棣将其楷书做为官方字体,并要求官员、考生们都得使用这种字体才能参加高考。在杨士奇、杨荣的推动下,慢慢的诞生了一种新的书体——台阁体。
台阁体是就清代时期最流行书体馆阁体的前身,在清代时小楷界一般有几个常见的风格,其一是董其昌的书风,在清代的早期,在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其次就是赵孟頫的书风,在乾隆的影响之下流行起来。
但这只是书法圈中众人都倾向的书风,在同一时其也不乏有隶书大佬,草书大咖等,只是楷书被列为基本功,而被用于官方字体的则还是较为整齐化一的“馆阁体”,例如时人流传一句话“无欧平点元”,就是说明楷书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从秦时期的官方书体开始说起呢,因为说到这里我提到了馆阁体的特性——工整、整齐。这时就该有人跳出来了,指责说这只不过是工整而已,不能做书法而论。
好好好,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共性,秦时的篆书、汉时的隶书、魏时的魏碑、唐时的楷书;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工整。那么就此而论,这些也都不能算做是书法。那么书法就只能剩下行书和草书,然行草书又是当今多少书家能写得出来的?
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了,现在多数人写的是江湖体吧。前人就有说过,楷书、馆阁体只不过是时人的基本功而已,而人家的基本功又是当今多少人能书写出来的呢?
上图呈现的小楷用笔与赵孟頫的用笔很像,但是于结构方面并未按照赵的书风来写,而是结合唐楷的结构,这也是很多清代书家喜欢学赵孟頫的用笔方式再结合唐楷的特点。从书法本来讲,他们是妥妥的实力派,不是名家,胜似名家。
来源:茶眼看陕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