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易损斑块精准诊疗,记住这2个要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9:35 1

摘要:冠心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我国冠心病人群高达1139万,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主要致死类型。易损斑块是指易导致ACS发生且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的一类高危斑块特征,其破裂或侵蚀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易损斑块的早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医学界报道组

审核:贾海波教授

冠心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我国冠心病人群高达1139万,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主要致死类型。易损斑块是指易导致ACS发生且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的一类高危斑块特征,其破裂或侵蚀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对于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管理策略、改善患者远期预后至关重要。

2025年9月18日至2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 2025)在西安召开。在本次大会的青年论坛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带来了《易损斑块的精准识别与早期干预进展》的专题报告,从“易损斑块的识别与评估”和“易损斑块的管理-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本文汇总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评估:高分辨率腔内影像学技术来助力

目前,冠脉血管造影是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金标准,但因其二维投射成像的局限性,无法判定动脉斑块病理发生机制与斑块细微结构。而以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近红外光谱成像(NIRS)为代表的高分辨率腔内影像学技术则弥补了造影的缺陷,可实现对于易损斑块的精准识别和评估。

▌血管内超声(IVUS)

PROSPECT研究的结果表明IVUS可确定易损斑块特征:697例ACS受试者进行了三支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随访3.4年后发现非罪犯与罪犯病变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相当;斑块负荷≥70%、VH-TCFA和MLA≤4.0mm²是非罪犯相关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能评估斑块的高危程度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贾海波教授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于波教授于2014年在JACC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指出OCT评估斑块破裂的关键特征为纤维帽厚度76%和管腔狭窄此外,于波教授团队的OCT Registry研究发现,非罪犯富脂质斑块与远期MACE有关:相比LRP,无LRP组患者MACE率在4年时下降4.3%。

国际上著名的CLIMA、COMBINE研究也证实了OCT-高危斑块特征与严重不良事件间的相关性。CLIMA研究结果显示非罪犯高危斑块(MLA2、FCTμm、脂质角度>180°、巨噬细胞)是12个月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HR=7.54,PCOMBINE研究发现非血流限制的病变,具备高危斑块的患者预后更差。

贾海波教授还展示了其所在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罪犯病变的长期预后主要与其潜在高风险形态学特征相关,而非造影显示的管腔狭窄程度。

▌近红外光(NIRS)‎

NIRS弥补了IVUS和OCT对脂质坏死核心识别的不敏感性。

LRP STUDY研究验证了NIRS-IVUS检测易损斑块和患者的有效性:研究纳入1271例行NIRS-INUS的患者,随访24个月后发现富含脂质斑块(MaxLCBl4mm≥400)MACEs事件发生风险更高。

PROSPECT II研究表明大斑块负荷和高脂质含量斑块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898例AMI患者行三支IVUS-NIRS扫描,随访3.7年,满足MaxLCBl4mm≥324.7和斑块负荷≥70%的易损斑块MACE风险是其他病变11倍以上。

贾海波教授指出,无创影像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适合大范围人群筛查,但分辨率和特异性不及腔内影像。目前,多种技术手段均可识别易损斑块,但没有单一技术可评估所有特征。

由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牵头医工联合研发的光声IVUS-OCT融合影像,兼具OCT的高分辨率和IVUS的高穿透度,可同步获取斑块多种信息。近红外荧光(NIRF)联合OCT成像和荧光寿命(FLIm)联合OCT成像的多模态技术正在研制当中,可实现分子水平成像,双源多模多功能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则能实现在体易损斑块的“三位一体化”精确识别与可视化成像。

易损斑块的管理:积极药物治疗+预防性介入治疗

关于易损斑块的管理,主要是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这2种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强化他汀:他汀治疗虽然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但对斑块负荷无显著影响,强化他汀降脂治疗斑块稳定效果更显著。

PCSK9抑制剂联合高强度他汀:PACMAN-AMI研究发现PCSK9抑制剂联合高强度他汀可逆转斑块进展:PCSK9抑制剂组平均动脉粥样硬化体积下降百分比更显著。

秋水仙碱:COLOCT研究显示秋水仙碱可稳定冠状动脉斑块,虽然COCOMO-ACS研究否定了这一结论,但事后分析发现秋水仙碱治疗时间越长,最小纤维帽厚度增加越显著,提示可能需要更长疗程的治疗。

抗栓药物:虽不能改变斑块成分或预防破裂,但大规模试验表明,对高危患者强化抗栓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且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降低MACE发生率的同时不增加大出血风险。

▌介入治疗

PROSPECT ABSORB研究发现可吸收支架可用于干预无缺血易损斑块,对易损斑块实施预防性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可显著扩大管腔且安全性良好。

PREVENT研究证实,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对非血流限制性易损斑块进行预防性PCI可显著降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小结

综上所述,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易损斑块的精准诊断、治疗及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未来,多模态分子影像功能学技术是重要发展方向,结合人工智能深度解析医学影像及临床大数据,以提高易损斑块的识别准确度和风险预测能力。对于ACS合并易损斑块的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药物治疗。预防性介入治疗非血流限制性易损斑块具有改善患者预后的前景,但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专家简介

贾海波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牛顿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诊疗及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各1项。在JACC、Eur Heart J等杂志发表SCI文章90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获国家名医奖、龙江名医、未来之星奖,东方新星奖等多个学术荣誉。担任多个国际国内会议主席团成员(TCT,ESC,ACC,CIT, C3等),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ESC)、中华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黑龙江计算机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会长。任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irculation Report副主编,任Nature Partner Journal-Cardiovascular Health、《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Stone GW, Maehara A, Lansky AJ,et al.PROSPECT Investigators. A prospective natural-history stud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N Engl J Med. 2011 Jan 20;364(3):226-35. doi: 10.1056/NEJMoa1002358.

[2]Tian J, Ren X, Vergallo R,et al. Distinct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uptured culprit plaque for acute coronary event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silent rupture and thin-cap fibroatheroma: a combine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4 Jun 3;63(21):2209-16. doi: 10.1016/j.jacc.2014.01.061.

[3]Xing L, Higuma T, Wang Z,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ipid-Rich Plaque Detect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 4-Year Follow-Up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7 May 23;69(20):2502-2513. doi: 10.1016/j.jacc.2017.03.556.

[4]Waksman R, Di Mario C, Torguson R,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nd plaques vulnerable to future coronary events wi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9 Nov 2;394(10209):1629-1637. doi: 10.1016/S0140-6736(19)31794-5. Epub 2019 Sep 27. Erratum in: Lancet. 2019 Nov 2;394(10209):1618. doi: 10.1016/S0140-6736(19)32276-7.

[5]Erlinge D, Maehara A, Ben-Yehuda O, et al.Identifica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d patients by intracoronar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ultrasound (PROSPECT II): a prospective natural history study. Lancet. 2021 Mar 13;397(10278):985-995. doi: 10.1016/S0140-6736(21)00249-X.

[6]Räber L, Ueki Y, Otsuka T,et al. Effect of Alirocumab Added to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CMAN-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2 May 10;327(18):1771-1781. doi: 10.1001/jama.2022.5218.

[7]Yu M, Yang Y, Dong SL, et al. Effect of Colchicine on Coronary Plaque Stabilit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s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he COLOC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irculation. 2024 Sep 24;150(13):981-993.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4.069808.

[8]Psaltis PJ, Nguyen MT, Singh K,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colchicine on non-culprit coronary plaque composi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ovasc Res. 2025 Apr 29;121(3):468-478. doi: 10.1093/cvr/cvae191.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