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餐饮服务业兴起了一股“主理人”之风,各类网红甄选更是层出不穷,将所谓“高端”演绎到了极致。
近几年,餐饮服务业兴起了一股“主理人”之风,各类网红甄选更是层出不穷,将所谓“高端”演绎到了极致。
7月初,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在上海某家“高端网红餐厅”的消费记录,怒斥该餐厅的奇葩规矩和服务。
这位网友在傍晚来到这家餐厅用餐,期间拍了一条6秒的视频发在了家族群中,意在告诉家人自己和老公在外面吃饭。
可很快,微信里就跳出了餐厅客服的提醒,说这里可以拍照,但是不能拍视频。
同时,两个服务员也站在了网友的身后,像监视一样盯完了网友用餐的全过程。
网友感觉非常不适,询问之下才得知,是因为之前有人拍过视频引发了一些矛盾,因此这家店才拒绝顾客拍摄视频。
可不能拍视频却能拍照片,这样的规矩不是自相矛盾吗?
顾客在这样的“高端餐厅”里花了高达3621元的餐费,却连拍视频的权利和用餐隐私都没有吗?
不仅如此,网友还晒出了该餐厅隐藏在预约信息后的四百字“小作文式”用餐规矩。
包括某时某刻统一开餐、不能自带外食、不提供打包服务;
不能剔除葱姜蒜调味料和海鲜、红肉等食材、不能在店内打电话、不接待儿童、不能携带宠物等等一系列条款。
而就在网友给出差评之后,商家居然紧跟着投诉了这条差评,原因竟是“客人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3621元的一顿饭,本应该享受到最高端的服务、吃到最顶级的料理;
可在这家餐厅却买不来高贵感,反而像个处处守规矩的丫鬟奴才,觐见皇帝一样被所谓的“主理人”用大一堆规矩利益捆绑。
“主理人”从潮流热词逐渐演化到被全网群嘲,其实本质上是一个身份标签通货膨胀后与消费市场匹配错位的过程。
消费者只想买个包子油条,抬头一看店名写着“手作”;想喝杯咖啡,还要懂这些豆子到底是来自于埃塞俄比亚还是中国云南;
菜单花里胡哨全是英文,店内没有服务员只有主理人,给的反馈只要沾上一点负面评价就会被指责“不懂高端”。
这些店铺执着于脱离下沉市场,急于向“高端”靠拢,甚至打出了“我们不接待上帝,只接待朋友”的宣传语,真的是令人无比费解。
“高端”的外在表现,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规矩和高傲得不可一世的服务人员吗?
或许这并不只是一场精致的包装,更是一个服从性测试:我们非常权威,所有进入店铺的人不听我们的规矩,就会错失一场美食盛宴。
然而,这样的做法在真正的高端客户面前漏洞百出,权威性大打折扣,在低端消费者面前展现的全都是“压迫性”,根本没有服务可言。
想也知道,消费市场里只有花钱买开心的,没有人会愿意花钱买束缚,最终的结果就是鸡飞蛋打,任何一个群体都不买他们的账。
商业性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是消费者想要的等价交换,也是商人想要的——赚钱。
可是在现代社会,想要赚钱的人赚出了高贵感,他们不广开财路迎接所有消费者进门,却偏偏要对消费者进行筛选。
而本来应该筛选自己需求的消费者们,却成为了被挑选的对象。
这样的本末倒置,就是当前市场应对“主理人”的恶劣态度的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SOR理论”,其核心是“刺激-有机体-反应”的三元结构,各个要素的内涵如下。
刺激(Stimulus),指的是外部环境中的能够引发个体反应的各种因素;
有物理刺激(环境灯光、声音、物品等等)、社会刺激(人际互动、社交媒体信息等等)、内部刺激(个体感受、经验和认知等等)。
有机体(Organism),指的是个体经受刺激之后内部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个体的状态决定了对于刺激的独特解读;
例如,年轻人对于创新产品更感兴趣、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于买高风险高回报产品。
反应(Response),是指经过个体认知之后产生的行为或情感输出,同样也是刺激作用于个体的最终表现。
当一个服务场所有着严格的环境设置的高门槛,或许这样可以吸引那些想要以此来表彰自己身份的人们;
但这样的环境刺激作用于普通人身上,只会起到反作用。
普通人厌恶这样“用包装掩盖歧视、平庸、傲慢”的服务态度,因而转向那些更有性价比的店铺。
同样的钱,花在以服务著称的海某捞和胖某来,难道不比花在这些强行抬高身价的主理人身上更强吗?
顾客心理所有权可以说,一切想要用情绪价值和“专业性”、“权威性”来掩盖服务不周的高端餐厅和场所,全都不懂“顾客心理所有权”的含义。
“顾客心理所有权”是营销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的是消费者将企业、品牌、商品、服务等等的一部分视为“自己的”的心理状态,强调的是顾客对于商品以及附属物的“拥有感”。
只有获得了拥有这个商品以后的感受,顾客才更可能购买商品;
因为体验是真实的,能感觉到的该商品的便利、益处、不可替代性等等,也会被无限放大。
这样的理念被应用在了我们日常可见的很多消费行为中;
比如摆放试用品、赠送小样、试吃、在门口迎接顾客时说:“欢迎回家”、打造样板间、推出定制化服务、拍摄第一视角的广告等等。
当我们有了“花钱”这个行为,所获得的商品就有一种“属于我”的感觉。
既然是属于我的东西,那我自然可以想怎么品评就怎么品评、想怎么拍摄就怎么拍摄、想用什么样的方式用餐就用什么样的方式用餐。
这是个体面对生活所需求的一种基本的控制感和自主感;
然而某些服务场所,却偏要剥夺这样的控制感,最后落得被顾客抵制,只能说是自作自受。
赚钱和花钱,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也应该是源于快乐、源于需求,而不是上赶着去受气、去伏低做小。
也希望当下的消费市场能够摒弃掉这些“高端”之风,要赚钱,还要高高在上,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又怎么会存在呢?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湖北台美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