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4-12-06 15:50 2

摘要:《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讲述了一对英国姐妹与一名法国男子间的爱情故事。影片源自小说,其中人物纠葛与文学艺术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讲述了一对英国姐妹与一名法国男子间的爱情故事。影片源自小说,其中人物纠葛与文学艺术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频现信件日记交换,艺术品交易不断。安娜、米西尔似勃朗特姐妹,克劳德则如普鲁斯特。特吕弗注解展现了他与品利、侯歌的开场对话于演职人员表中。

多年后,我们翻阅到这部1956年所著的小说手稿,它犹如古老的羊皮卷。手稿中对时间层次的巧妙铺陈,奠定了影片中其他文本相互联结的基调。

【揭露战争的罪恶】

这部电影的核心议题是“反战”,它深刻描绘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影响,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影片借《加莱义民》雕塑镜头控诉一战,雕塑再现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遭英围困,爱德华三世欲绞死6名人质以换城免遭劫。虽人质终获宽恕,罗丹却刻画了他们临刑前的憔悴。

影片的尾声与序幕遥相呼应,构筑起一个浑然一体的框架,整体构造显得分外精密与严谨。

影片收尾于1920年代,旁白穿梭于一战烽火与1347年雕像传说。时间跨度隐晦而迷离,两场战役的提及,映射出历史长河中无休止争端的绵延,隐晦指向修正历史的意图。

历史揭示:1347年英法是仇雠,但1914-1918年间却并肩作战。影片《英国女人与克劳德》的片名暗含英法一战同盟,寓意英欧关系复杂,引人深思其双重内涵。

再者,借助雕塑这一艺术形式,深刻揭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从而铺陈开整个故事的核心理念与脉络。

【来自背叛的耻辱】

电影中,利用雕像传达深意不止一处,《加莱义民》雕像的亮相,再次勾起对米西尔于加莱失贞记忆的回想。

这是一场双重奉献:米西尔为亲近克劳德,舍弃了清教信仰;克劳德则断绝了与她的恋情,“把她当做女人紧拥”,但此举导致她永远地离开了他。

克劳德在米西尔离去之际,内心充满了羞愧,这源自他与安娜对米西尔的背叛,那份耻辱感,与加菜义民所承受的羞愧不谋而合。

【悲惨的人间地狱】

此外,该影片在雕塑镜头的运用上也颇为出色,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令人称赞的艺术处理与视觉美感。

镜头转至《乌戈里诺及其二子》雕塑,此幕巧妙衔接克劳德尾声初现与《加菜义民》雕塑画面。乌戈里诺在但丁《地狱篇》里,细述自己被囚及悲食二子遗骸的惨痛经历。

雕像矗立于装饰性湖心岛上,呈现乌戈里诺躬身之姿,孩童攀附其身与膝。此封闭构图,人类环抱自身,暗喻着同类相残的悲剧。

该镜头随着对战争的旁白缓缓呈现,映射出阳刚之魂在无谓厮杀中几近枯竭。男子皆亡,唯余女子,这世界何其悲凉,恍若置身惨绝人寰之地狱。

【反转未来】

在故事的尾声,英国的女学生们持续奔跑着,她们象征着欧洲的未来——那是一个不依赖男性,独属于女性的崭新世界。

另一方面,雕塑作品与影片的情节紧密相连,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叙事关联,共同构建出一个丰富而多维的故事世界。

电影标题里暗含的传统观念——英国女性的角色与欧洲大陆的反差,在此被彻底颠覆,刻画出一个扭转乾坤的未来图景。

乌戈里诺及其子被困孤岛,寸步难行。另一边,英国女孩们在陆地上畅行无阻。克劳德心怀作家梦,无意繁衍后代,这念头似乎在无形中削弱了他内心的父性本能。

雕像静默矗立,女孩疾驰而过,两者鲜明对照,展现了艺术定格时光的力量。特吕弗指出,艺术寓于时间中,却终将随历史洪流而变迁。

旁述谈及《巴尔扎克像》引发的多变反响,其社会寓意随时代起伏。1920年后,罗丹作品待遇渐变,1930年代声誉大跌,1950年代复苏,至1960年代已获广泛认同。

特吕弗在影片的收尾阶段,巧妙地融入了罗丹的作品,以此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巧妙结尾】

此片尾声以悲剧色彩调和了克劳德的无法挽回过往,与克劳、安娜背叛米西尔后带来的早熟与凋亡的诗意公正,其作用颇似主流影片的收尾。

电影评论家爱德华・布拉尼根指出:“尾声蕴含电影情节中的道德寓意。”而《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的结尾远比道德训诫复杂,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模糊性。

电影中流露出对那些在时光匆匆中不懈追求新奇体验的人物的赞美之情,他们勇往直前,探索未知,令人钦佩。

尾声深刻回味了这些经历,丰富了影片内涵。克劳德在罗丹美术馆重历记忆,雕塑及其故事被生动展现。影片通过对时间、历史、记忆、艺术及物质性的思索,构建了一个散文化的意境,极为贴切。

来源:梦想兰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