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讲台前,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女教师正严厉批评极端女权组织;投影屏幕上,“警惕西方对我思想殖民”的标题赫然在目。这场在东北大学发生的课堂场景照片被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热议。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51
马院教师的犀利言辞与教室里的沉默对峙,映射出一场围绕性别议题的隐蔽战争。
讲台前,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女教师正严厉批评极端女权组织;投影屏幕上,“警惕西方对我思想殖民”的标题赫然在目。这场在东北大学发生的课堂场景照片被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热议。
讲台下的沉默与网络上的喧嚣形成奇特对比。讲课时被点名的包括波伏娃、杨笠、苏芒等人物,连近期高校官媒的“波伏娃大联谊”现象也未能幸免。
这一课堂场景恰逢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重磅报告之际。报告系统剖析了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根源、实践体系和国际危害,为理解当前性别议题领域的斗争提供了宏观背景。
01 高校课堂交锋:性别议题背后的认知战图景
讲台变为前沿阵地,粉笔化作投枪。东北大学马院女教师公开批评极端女权组织的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贴吧讨论显示,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出现了类似“声援”行动。这些高校内部的讨论反映了对性别议题极端化的深切担忧。
马院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其课堂言论具有特殊分量。她们指出“男女对立是中国目前最严重的危机,也是西方国家最成功的渗透”,这一判断与新华社报告中对美国认知战的分析不谋而合。
报告指出,美国思想殖民具有 “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 等特点,而性别议题正成为这些特点的集中展示场。
高校学生群体往往成为思想殖民的重点目标。报告强调,美国通过“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在全球知识精英中培育亲美力量。马院教师的警示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们试图在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前构筑认知防线。
02 思想殖民的性别维度:从波伏娃到极端女权
波伏娃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高校中的传播轨迹颇具启示性。百度贴吧讨论中提到“波伏娃的大手,已经伸向了天朝的各个大学”,虽带有网络情绪化表达,却反映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高校的渗透现象。
新华社智库报告指出,美国思想殖民的内容体系包含 “创造流行文化‘吸引大众’、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操控话语叙事‘自我美化’” 等多种形态。极端女权主义的传播正是沿着这三条路径展开。
从波伏娃的《第二性》到现代社交媒体上的女权意见领袖,一套完整的思想殖民链条清晰可见。美国通过影视作品、学术交流、网络平台等渠道,将美式性别观念包装成“普世价值”向全球推广。
这种推广带有明显的解构性。报告强调,美国“一方面向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一方面有目的、有意识地解构非美国思想、压制他国本土文化”。在性别领域,就是通过夸大性别对立,削弱社会凝聚力。
0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vs 西方极端女权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极端女权主义存在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革命和生产关系变革相结合。而西方极端女权主义则脱离社会制度背景,片面强调性别对立。
麦金农在《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中评论道:“性之于女性主义,就像劳动之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比喻揭示了两种理论体系的本质差异: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异化与阶级解放,而极端女权主义则将性别的视角绝对化。
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始终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频共振。从革命年代的妇女参政到建设时期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妇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与西方女权主义的关键区别在于,我们强调两性团结而非对立,强调社会参与而非孤立抗争。
正如智库报告所指出,思想殖民的深层危害在于“摧毁精神独立”,导致“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在性别领域,就是盲目接受西方话语体系,丧失用本土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04 认知战的运作机制:性别议题如何被武器化
美国思想殖民的战略体系随着时代和技术发展不断演进。从传统的“宣传战”到“信息战”,再到今天的“认知战”,操作手法更加隐蔽,攻击范围更加广泛。性别议题成为这一演进过程的典型载体。
在组织体系上,美国呈现出 “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盟友协作” 的合谋特点。具体到性别领域,政府机构提供战略方向,非政府组织负责实地运作,媒体和学术机构则提供理论包装和舆论声援。
传播体系的立体化是思想殖民的重要特征。美国凭借对互联网根服务器的控制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绝对影响力,“利用算法和数据精准推送信息,编织信息茧房,塑造用户认知”。极端女权内容正是通过这种机制在特定群体中加速传播。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