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刷到美日互撕的新闻,你可能以为是经济摩擦或者政治分歧,可你绝对想不到,这两个国家吵了上百年的核心话题,居然绕不开风俗产业。
打开手机刷到美日互撕的新闻,你可能以为是经济摩擦或者政治分歧,可你绝对想不到,这两个国家吵了上百年的核心话题,居然绕不开风俗产业。
从19世纪美国人吐槽日本人“光屁股摔跤”,到如今日本网友嘲讽美国媒体人“自己犯事还嘴硬”,这场“谁更不要脸”的骂战,比狗血剧还抓马。
1853年美国黑船敲开日本国门,这是两国正式打交道的开始,可谁能想到,第一次接触就给彼此留下了“没脸没皮”的印象。
当时美国海军准将佩里设宴招待日本代表,日本人特意安排了相扑选手表演,想展现本国特色。
可在佩里的回忆录里,这些相扑选手成了“一堆没了男性雄伟特征的脂肪”,美国人看了只觉得辣眼睛。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听说日本有男女混浴、不分性别一起婚育的情况,要知道那时候的美国还是清教徒主导的社会,风气保守到极致。
水兵们添油加醋把这些事传回国后,美国社会瞬间炸了锅,三流小报天天拿这些当头条,骂日本人“不要脸”的声音此起彼伏。
风水轮流转,没几年日本人也去美国“开眼界”了,1860年,包括福泽谕吉在内的170多人组成考察团首次赴美,纽约百老汇的歌舞剧让他们彻底看呆了。
舞台上的舞女高高抬起大白腿,台下美国观众欢呼口哨声不断,这场景在当时的日本人眼里,简直是“伤风败俗”。
考察团回国后,关于美国人“不要脸”的荤段子在日本传开,哪怕当时日本一穷二白,老百姓茶余饭后都爱聊美国人的“荒唐事”。
这还不算完,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廉价的纸浆杂志,为了吸引读者,杂志上全是露胳膊露腿的漫画形象。
保守的清教徒们看不下去了,一个叫安东尼・庞斯托克的人带头抵制,一年就销毁了13万本“不雅书籍”和20万张“低俗画报”。
可商家们哪肯放弃赚钱机会,转头就把这些杂志卖到了日本,美国人一看更生气了:“日本人居然爱看这个,太不要脸了!”
日本人也不服气:“这些东西明明是你们美国人先搞出来的,谁比谁高贵?”就这么着,两国互相嫌弃的种子,早早就在心里扎了根。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大量日本女性远走海外,东南亚、中国东北、夏威夷甚至美国加州,都有她们的身影,这些人被称为“南洋姐”,成了当时日本政府的重要财源。
美国人一看,街上到处都是“卖笑的日本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更差了:“连本国女人都拉去卖,简直没底线!”可美国人没料到,自己很快也被日本人抓住了“把柄”。
20世纪初美国电影行业崛起,好莱坞影片里灯红酒绿的夜总会、奔放的男女爱情描写,传到日本后让当地人瞠目结舌。
在当时相对闭塞的日本社会看来,美国人在电影里毫不避讳男女关系,简直“不要脸到家了”。
那时候美日还在争夺中国利益,矛盾越来越深,双方都开始拍丑化对方的小说和电影,你骂我“风俗业泛滥”,我骂你“道德败坏”,互撕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二战爆发后,这种“互撕”还蔓延到了战场上,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打响,除了真刀真枪的较量,双方还玩起了心理战。
日本人觉得美国人都是“老色批”,组建了女子广播队,想用温柔的声音瓦解美军斗志,结果美军士兵听完反而精神抖擞,战后还到处找这些女广播员。
美国人也觉得日本人“好色”,往日军阵地撒印有不雅图片的传单,没想到日军士兵根本不看文字,只抢图片,反而士气大涨,不少人战死时兜里还揣着这些剪下来的图片,这场心理战最后成了一场闹剧。
日本战败后,美军进驻日本,日本政府为了讨好美军,专门找了一批女性“服务”美军,这一下更坐实了美国人对日本“不要脸”的看法。
更讽刺的是,美军还提出用“3S”改造日本,Sports(体育,主要是棒球)、Screen(银幕,好莱坞电影)、Sex(性)。
前两个还好说,第三个“Sex”简直把日本往“风俗业大国”的路上推得更远。
1947年日本颁布和平宪法,推广男女平等的同时,风俗业也被变相宽容。
1956年出台《麦春防止法》禁止卖淫,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风俗店改成“KTV”,让客人和服务者互留联系方式,下班“约会”,日本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能从美军那里赚钱。
可美国人转头就翻脸,骂日本“伤风败俗,带坏美军士兵”,这不就是典型的“PUA”吗?做也错,不做也错,日本就这样被美国拿捏得死死的。
日本也不是一直被动挨骂,等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风气逐渐开放,日本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那时候美国文艺作品尺度越来越大,“单身影片”“蓝色电影”等大尺度作品陆续上映,传到日本后,日本媒体立刻抓住机会,天天抨击美国“社会堕落”“不要脸”。
还嘲讽美国“这样怎么跟华约对抗”,美国被怼得没话说,毕竟国内对这些作品的争议也很大。
眼看美国有点“怂”,日本又想在经济上压美国一头,可很快就被美国反将一军。
美国人发现日本人特别喜欢漫画,于是把矛头对准了日本动漫,你可能想不到,连《哆啦A梦》都曾被美国拒之门外,理由是“少儿不宜”。
他们逐帧检查,找出了静香裙子被风吹起、准备洗澡的画面,直接给这部经典动漫扣上了“不雅”的帽子。
不止《哆啦A梦》,几乎所有日本动漫都被美国审核过,不少作品都被贴上“少儿不宜”的标签。
2019年还发生了一件事,美国一个11岁女孩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小林家的龙女仆》,她妈妈看后大发雷霆,说这部漫画“玷污孩子心灵”,美国舆论跟着一起骂日本动漫“低俗”。
可看过这部漫画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一部普通的日常动漫,人物形象饱满而已,根本没什么出格内容。
更早在2015年,美国国务院在国别人权报告里指责日本“儿童色情产品泛滥”,要求日本出台更严厉的法律。
哪怕日本2014年就修改了儿童保护法,禁止现实中的儿童色情产品,只是没禁止动漫、游戏里的虚拟角色,美国还是不依不饶。
面对美国的指责,日本民众私下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你们美国前总统和他儿子还被传有恋童癖,国内滥交、吸毒问题一大堆,还好意思说我们?不过是想靠贬低我们显自己文明罢了!”
就这样,从现实中的风俗业,到虚拟的二次元世界,美日这场“谁更不要脸”的骂战,吵了一百多年还没停。
说到底,美日之间的这些互撕,根本不是什么“道德审判”,而是双方都想通过贬低对方抬高自己,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从19世纪的初次接触,到二战的战场闹剧,再到如今的动漫之争,这场跨越百年的“口水仗”,不过是两个国家各怀鬼胎的“斗气游戏”。
未来这场闹剧还会演多久?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两国还想在对方面前“装高贵”,这样的互撕就不会停止!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