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问丨“流量”如何“助农”?一个95后复旦选调生的綦江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1:08 1

摘要:在上一篇《从一封感谢信,看潼南“张九妹”们的温情密钥》刊发后,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后台涌入了许多留言,网友们纷纷讲述身边基层干部的暖心故事。

在上一篇《从一封感谢信,看潼南“张九妹”们的温情密钥》刊发后,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后台涌入了许多留言,网友们纷纷讲述身边基层干部的暖心故事。

其中,一个名字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梅文婷,綦江区三角镇中坝村的95后选调生,复旦大学硕士。短短两年,她从一个面对镜头羞涩局促的新人,成长为拥有全网18万粉丝的“乡村推荐官”。她用镜头,把中坝村的农产品带出大山,也把乡村振兴的故事讲进了千家万户。

梅文婷视频账号截图

网友的留言写下了最真实的感动:“看着小梅姐姐一路走来,时间过得好快”;“从拘谨到从容,很棒,为你鼓掌”;还有家长将她的视频转发给同为选调生的孩子,说:“这是榜样,你要学学她。”

顺着网友的指引,我们走近了梅文婷,走近她与中坝村之间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

01 当复旦硕士被派去当“主播”

梅文婷来自涪陵区,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被复旦大学录取,本硕连读政治学理论专业。她的履历,在很多人眼中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选择选调生这条路,对她而言,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次历经数年的酝酿。

在学校那些年,她跟随导师的脚步,一次次深入湖北、陕西、湖南等地的国家级贫困县。在田间地头,她亲眼看见了乡村最真实的模样,也在心里悄悄埋下了“回到基层”的种子。

梅文婷(右一)在重庆市璧山区挂职实践留影 受访者供图

“这些经历,培育了我的乡土情怀。”梅文婷坦言。虽然生在农村,但年少时的记忆多是模糊的片段。正是这些扎实的田野调查,将那份朦胧的乡情,淬炼成了清晰的责任与担当。“我知道选调生是要下村的,我早有准备,也不怕吃苦。”

然而,当她得知自己被分到中坝村——一个早已为人所熟知的“网红村”时,心里却打起了鼓。通过新闻报道和家人探访,她看到的是整洁的村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么好,我去到底能做什么?”她不禁自我怀疑。

而真正的“冲击”,还在她到村里报到后。因为比同批队员晚到两个月,驻村第一书记已经为她分派好了任务:负责村里的外宣和电商直播。

“我当时就蒙圈了。”她回忆道。上一任负责这项工作的在村任职干部,是一名有专业背景的融媒体记者,经验丰富、资源齐备;而对梅文婷而言,尽管在学校做过一些简单的图文宣传,但对短视频、自媒体、直播这些领域,她几乎是个“门外汉”。

“我能接好这个班吗?会不会把事情搞砸?”忐忑与压力瞬间涌上心头。

02 最难跨过的是“心理那道坎”

“刚到村里的时候,我觉得能做的其实很有限,只能尽快熟悉、尽快上手。”梅文婷坦言。那段时间,她用一个笨办法逼自己前进——每天刷抖音,反复看专业主播如何拍短视频、如何与观众互动。她形容自己是“沉浸式”学习:不会,就看;不懂,就模仿。

然而,要跨过真正的门槛,还得先过“心理这一关”。对梅文婷来说,最难的不是学习剪辑,也不是琢磨运营,而是直面镜头。

“我打心底觉得自己不是那个合适的人。”她这样评价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说话还偶尔口吃,再加上性格内向,连讲台都没上去过几回,更不用说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言。

直到一次外出学习时,一位四川的村书记对她说:“你形象气质不错,可以试试,做不成也不吃亏。”这句话点醒了她——“年轻人试一下又不吃亏,更何况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村子。”

为克服内向和口吃,她对着镜子一遍遍大声练习讲解。在无数次尝试之后,她鼓起勇气拍下了第一条视频,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打击:评论区不少网友嘲笑她的普通话。那天晚上,一向自尊心很强的她在宿舍里默默流泪。

但渐渐地,她学会了与自己和解。“那就是我的来时路,不去逃避,反而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我。”

帮村民售卖新挖的土豆 图:蒋婷婷

就这样,两年时间里,梅文婷把自己种在了村里,从过去惧怕镜头的“i人”,变成了能扛镜头、会盘土货、为村代言的“e人”。在700多个日夜兼程中,她参与公益直播带货160多场,帮助村民直接增收20余万元,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小梅主播”。

03 从个人IP到集体赋能

当梅文婷接过村里的直播接力棒时,这条道路正处在“瓶颈期”。在大家之前的努力下,物流虽然能进村,却因单量不足成本居高不下;村集体的直播号偶有起色,却难以维持稳定流量;线上销量虽有,却与线下相比仍然微弱。

经过长期的运营,梅文婷发现中坝村的宣传账号内容杂乱、粉丝增长缓慢、直播间人气起伏不定。她开始反思:或许电商带货和乡村宣传不该“捆”在一个账号里。“一个号什么都做,既不够专业,也不够垂直。”

于是,她开始以“闲不住的小梅”个人IP账号进行孵化,把选调生日常、在村故事搬上短视频。第一条视频出乎意料地爆火,一夜之间评论区“99+”,粉丝量猛涨。

从那以后,她咬牙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多忙,每周至少更新一条视频。有时白天跑村务,晚上就熬到凌晨三点剪片。那段日子,她常常焦虑、怀疑自己,但靠着“持续输出”的韧劲,把账号一点点做了起来。

随着流量慢慢好起来,她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的个人IP只是一个流量入口,能不能把流量引到村集体账号,真正让乡亲们受益才是关键。

共创孵化,就这样展开。她与中坝村党总支副书记蒋婷婷约定:她的个人号做“引流入口”,蒋婷婷的账号做“带货主阵地”。她们共同策划选题,互相串场出镜。清明前夕,两人合作的一条创意短视频意外走红,帮助“村干部蒋婷婷”的新号粉丝量从“破百”一路涨到“破万”,几个月后突破12万。

随之而来的,是可观的销售转化:直播间经历了从3~5个在线人数到突破3000人的跃升,单场直播销量也从个位数上升到了惊人的几万元,“村干部蒋婷婷”账号的首场直播,销售额突破了11万元。

梅文婷感慨:“那一刻,我们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04 一声“谢谢”的分量

真正定义这场“奔赴”价值的,不只是一场场爆火的直播数据,还有一些细小却深刻的瞬间。

2025年5月的一场直播里,中坝村村民周大爷背着近60斤的山货爬上山,几分钟内就在直播间全部卖光。老人拿到现金的那一瞬间,脸上先是惊讶,随即眼眶泛红,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说:“谢谢你们了,谢谢小梅。”

那一幕,让梅文婷差点没忍住眼泪。

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图:彭叶

中坝村地势崎岖,海拔跨度在600米到1100米之间,村办公室就位于海拔900米的山腰。村里没有通班车,也没有公交直达,大部分老年人不会骑摩托或小三轮,出行全靠一双脚,背篓就是他们的运输工具。

梅文婷至今还记得,2024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她在进村的路上偶遇周大爷,正背着一大包干辣椒返程。老人当天到城区赶集,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还要翻过一个陡坡才能出村,再转公交去綦江城区。那段陡坡,她自己每次走都气喘吁吁,而老人却年复一年背着山货硬是爬过去。

“他说从家到城里要走近三小时,往返就是五六个小时。”梅文婷回忆,“那天他把干辣椒拿出来给我们看,一颗都没卖出去,只能又背回家,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所以,当她亲眼看到直播间几分钟就帮老人卖完所有山货时,那份感动,伴随的是一种笃定——数字化的力量,真的能改变乡亲们的生活。

05 告别与成长

2025年8月,梅文婷结束了两年的到村任职工作,回到綦江区委组织部。身份变了,环境也变了,但中坝村留给她的印记,却融进了骨血。

“以前的我,遇到不擅长的事就想退缩。”她坦言,两年的在村时光,让她学会了另一种姿态——只要对地方发展有帮助,需要突破,她都愿意尝试。

在她看来,年轻人的优势在于敢闯敢试,“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勇气用在实事上,走出舒适圈,敢于学习新技能,不要害怕别人眼光。

“你要想清楚,你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个人形象,可能很快就会退缩;如果是为了村子的未来,就不要想太多。”

被问到给其他同伴一些什么寄语时,她说还要有家国情怀。现实的需求无可厚非,但心里要留一块园地,把为这片土地、为这群人贡献力量,作为最基本的信念。“如果没有这样的初心,可能就不适合选择选调生。”

如今,梅文婷已回到机关,但心仍在村子里。那段岁月,是一份财富,也是一颗种子。“也许未来我不再需要做自媒体,但我会尽力支持更多的带头人,分享经验与力量。乡村的路很长,我愿意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奔赴。”

与市内优秀自媒体创作者合作拍摄短视频 受访者供图

梅文婷的故事,其价值远超越一个孤立的优秀事迹。它更像一个生动的隐喻,诠释着一种新时代的“方法论”:乡村振兴,核心是“人”的振兴,关键在于如何让最有活力的青年力量与最需要活力的乡土中国相遇、相知、相助,将青年的智慧“连接”到乡村的脉动。

綦江的探索,正是这一方法论的现实注脚。它的深意不仅在于“淬炼”人才,更在于构建了一套“育、管、用”相贯通的选调生培养选拔工作机制,通过“导师帮带”育苗、“到村任职”壮苗、“分类建库”用苗,让青春有了扎根的土壤,也有了生长的通道。

当无数青年不再只是将基层视为履历的“一站”,而是能真正将个人成长融入乡土命运的“主场”,他们便不再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而是与时代共同答题的“答卷人”。

这,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动人的答案。

*綦江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直属机关工委对本文给予了指导支持,特此鸣谢。

来源:重庆网络问政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