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西安”,有多少可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9:51 1

摘要:9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宋伟刚,数字西安集团董事长傅强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9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宋伟刚,数字西安集团董事长傅强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小布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两年,我市通过“场景开放+应用牵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依托软硬一体技术适配和产品开发中心建设,补强“科技研发-产业落地”中间环节,以数据流通激活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领域“双创融合”发展新高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强化政策引领

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

据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介绍,我市通过明确“三硬三软一中心”(“三硬”指信创PC和服务器、软硬一体智能终端、芯片生产制造;“三软”指传统行业应用软件、信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一中心”指软硬一体技术适配中心)的发展蓝图和“市级统筹、场景开放、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设定了路径指引。

同时,建设鸿蒙星闪适配中心、RDI开源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工业软件适配中心、信创适配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适配中心五类适配中心,构建连接业务需求、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的核心枢纽,打通“科技-产业”转化链路。还针对智慧交通、XR产业、数据要素等领域,出台了专项方案。

坚持多措并举

培育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推动场景开放方面,我市围绕交通、环保、城管、应急、住建等智慧城市建设核心领域,发布《项目需求和场景机会清单》,2024年以来分批次发布了62个项目需求及人工智能+政务、城市治理大模型等8大领域场景需求。

同时,着力激活“科创+产创”融合动能,全力推进“丝路数港”建设。当前,已上架1364个数据资源和产品,入驻262家数据企业,以数据要素流通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初步构建了数据产业发展新业态。

此外,我市着力布局五类适配中心,补强“科创+产创”关键环节,形成“适配一个场景、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引领效应。

在聚焦重点领域,打造“科创+产创”示范标杆方面,选择智慧交通、XR产业、数字内容和数据产业作为突破口,打造了一批“科创+产创”深度融合的示范标杆

智慧交通领域,梳理了3600个路口约2.5万个终端设备的“技术参数(科创标准)+生产要求(产业标准)”,推动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同步落地。

XR产业领域,支持西影集团建设“虚拟现实电影技术创新中心”,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成果向文旅产业全链条融合转化应用。

数字内容领域,指导成立了西安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原创开发《长安一日》《灵霄逸境》等XR项目,参与制作500余部微短剧,总体营收超亿元,成功打造了数字内容产业集群。

数据产业领域,采取“引进来”和“培育强”相结合的策略,推动数据标注产业规模突破2亿元,增速超30%。

实施四链融合

强化数字经济发展要素支撑

我市还坚持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聚焦关键产业“卡脖子”技术,出台相关措施方案,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同时,支持高新区依托“丝路数港”争创国家级数据产业集聚区。整合产业和创业基金,重点投向“科创+产创”融合项目,有效解决科技研发与产业落地资金难题。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累计引育1944名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推动软硬一体技术适配中心建设

是西安打通“科技研发—产业落地”堵点

实现“科创+产创”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

相关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

小布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出台《开源鸿蒙技术适配(认证)和产品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并于9月1日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申报。申报对象覆盖所有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高校院所和市场主体,既支持独立申报,也鼓励联合申报,最大限度吸纳各类创新力量参与。

在认定环节,将秉持 “公平公正、流程透明”的原则,就申报主体提交的完整材料,由“专家评审+现场核验”双重把关,所有通过审核的申报主体将在公示无异议后正式授牌。据悉,市数据局已经完成全市首家开源鸿蒙适配中心的认定。

在生态构建方面,我市正打造“多中心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除已推进的开源鸿蒙适配中心外,RDI开源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工业软件适配中心、信创适配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适配中心均在同步建设,将全面覆盖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信创和AI等关键领域。

在政策支持方面,将对通过认定的适配中心建设单位,按实际投入30%,单笔最高500万元进行补贴,连续三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同时,面向智能终端、芯片板卡制造等生态企业,发放“适配服务券”。对于取得适配证书及认证标识的产品,还将享受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的专项补贴。

接下来,我市还将制定支持开源鸿蒙应用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智慧交通、城市更新、水务、应急等20个应用场景,完成100余类鸿蒙产品的兼容性适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值增长。

当前,智慧交通建设领域

已成为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

示范标杆之一

西安正以科技赋能治理为抓手

努力打造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的

特大城市交通管理“西安模式”

↓↓↓

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宋伟刚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西安机动车保有量已超600万辆,居全国第七。为此,我市建设了西安公安交警数据中台,集成多元数据与AI分析能力,日均精准快速处置交通警情1500余起。探索“大数据+AI”全市统一信控模式,建成区2352处信号灯路口100%智能调控,建成绿波带313条540公里,干线绿波带占比排名全国前五,智慧交通管理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同时,积极构建城市交通“规建管运维”一体化治理新机制,推动张家堡等五大片区综合改造及道路微改造工程,完成明光路、咸宁路、长安路、东西大街及40条次支路系统治理,重要点段通行效率提升8%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公安交警目前已牵头率先在智慧交通领域开展开源鸿蒙创新应用和生态构建工作,正在制定开源鸿蒙设备数据治理和终端适配融合技术方案。力争通过两至三年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鸿蒙化融合改造智慧交通创新试点。

接下来,我市还将加快推动智慧交通领域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鸿蒙化适配,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鸿蒙智慧交通产业集群,建设覆盖3600余处道路交叉口、400余处高速公路节点和200余处国省道路段,23种道路交通管理需求场景和14类主要交通管理设施,融合交通、公交、地铁、气象多元数据,建设一流全市智慧交通调度管理平台,并构建智慧出行的新型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

作为首批国家数据流通利用

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城市之一

西安正以打造“丝路数港”

这一西部数据流通枢纽为核心目标

为国家构建统一的

数据要素市场探索路径

贡献着“西安智慧”

↓↓↓

数字西安集团董事长傅强表示,自试点启动以来,“丝路数港”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运营平台已上线试运行,可为市场提供数据接入、登记、发现、加工、交易与交付等一站式服务,支撑数据要素的安全合规流通与价值释放。

同时,该集团已累计接入250余家市场主体,上架1300余个数据产品,打造金融、医疗、交通等多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初步构建形成集聚效应突出、服务链条完备的数商生态体系。此外,还创新方式,助推数字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超过3500家本地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实现业务升级与能力重塑。

接下来,该集团还将着力完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接入、上架更丰富的数据产品、打造更大范围创新应用场景提供平台保障。推进与数商企业深度合作,激发市场活力,并将以正在开展的市级信息化规划为牵引,加强跨地域、跨行业创新应用场景的挖掘。

收看发布会完整直播回放

文:首席记者 陈克 实习生 赵笙苼|图:记者 雷伟东|视频直播及制作:常凯奕 谷芃琳 实习生 张佳蕊|直播统筹:邹建彬 | 编辑:谈密 | 校对:张立 | 审核:马悦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杨雪

来源:西安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