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和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本刊记者 高弘杰 摄
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和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本刊记者 高弘杰 摄
健全信用修复制度是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事人申请解除惩戒措施、重塑信用的制度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日前表示,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建立信用修复制度是为了给予失信主体改过自新的机会,推动其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纠正失信行为,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今年以来,全国部分城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积极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切实高效办成“修用修复”一件事,全力营造良好的信用修复环境。
——题记
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信用之于企业,就如同诚信之于个人,是其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经营主体越讲信用,交易就越安全,经济运行成本就越低,市场就越活跃。一旦企业信用受损,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就很容易陷入“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局面。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健全信用修复制度是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事人申请解除惩戒措施、重塑信用的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日前表示,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建立信用修复制度是为了给予失信主体改过自新的机会,推动其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纠正失信行为,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
记者梳理发现,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信用修复制度建设,高密度发声——
3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重点从统一规范、强化协同、加强监管三个方面落实好相关要求。
5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信用主体需要向涉及信息公示的多个部门提交信用修复申请,修复流程和标准不尽相同,修复结果也难以及时共享。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推动信用信息集中统一公示,实现“‘信用中国’一口受理、全线上办理、全流程跟踪”,对完成修复的信用主体及时停止公示信息、移出失信名单、依法依规解除相关惩戒措施。
6月,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统一将失信信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明确修复条件与失信主体的过错程度相匹配,做到轻重适度、过惩相当,避免“轻过重罚”“重过轻罚”,给轻微失信者宽容处理。同时,进一步规范机构行为,将配合监管部门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有偿删除、公示虚假信息等信用修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有部署,地方有行动。今年以来,全国部分城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积极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切实高效办成“修用修复”一件事,全力营造良好的信用修复环境。
“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一网通办实现便捷高效修复
一时陷入困境而背负不良信用的企业,是“一蹶不振”还是能东山再起?“吊销营业执照”“信用评级下调”……企业该如何走出不良信用记录的阴影,重获信任,重返赛道?日前,在“信用助企万里行”金华磐安站活动中,一家塑料管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卢女士前来求助。该公司2022年、2023年各受到一次行政处罚,涉及消防、行政执法部门,影响了公司参加评奖评先等。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卢女士登录“信用中国”网站提交材料,现场通过初审,接下来等待省级复审、国家终审,7个工作日内即可修复信用。
卢女士能够如此快速办理该事项的背后,得益于今年浙江金华在市县联动开展“信用助企万里行”活动,发改、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税务、法院和银行等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进园区,现场帮助企业解决信用难题,推动信用政策惠企、信用服务便企、信用融资助企。同时,金华组建信用修复专员联络矩阵,及时响应企业信用修复需求,实现一次申请、多跨协同、全程网办,办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市级审查时间由规定的48小时缩减到24小时。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金华市积极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省、市、县三级公共信用数据已实现互联互通,信用修复结果实现共享互认。市信用平台归集了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五类主体信用信息13.06亿条,与“金阳光”资金奖补平台等38个业务系统嵌入式对接,为各地各部门在评奖评先、人员录用等方面提供43.1万次核查服务,构建联合奖惩大格局。
日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不断加强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各类信用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的转变,切实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今年以来,各地职能部门借着信用平台的契机,积极作为,采取各种举措为企业信用修复做好服务,进一步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云南省不断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大力推行信用修复“零见面”“零跑腿”全程电子化。云南政务服务网信用修复“一件事”专区集成发布各类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流程指引,通过“办事指南”和“立即办理”,明确办理流程,实现信用修复办理“一站指引”。企业登录后只需按指引操作,即可进行信用修复,有效降低了企业信用修复成本。此外,政策图解、智能问答、12345热线、各类修复咨询专线等多渠道提供精准服务,着力为企业答疑解惑。2025年上半年,全省信用修复“一件事”各类信用修复办件量近15万件,助力上万家企业减负增信、轻装前行。
四川省成都市区两级发改部门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成都站点配置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3大类10个信用修复事项,市区两级相关责任部门分别进行认领。企业可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成都站点信用修复“一件事”专栏,线上提交信用修复申请,实现“一次申请、一网通办”。各类信用修复事项办结后,同步通过天府通办平台向省、市信用信息平台推送修复结果数据,省平台再共享至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信用修复跨层级、跨领域“一次申请、同步修复”。
陕西杨凌示范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信用修复专窗”,专窗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指引。线上依托“信用中国(陕西杨凌)”网站,在首页底部清晰公示专窗地址及咨询电话,解决了以往企业需向各行政执法单位分散咨询的困扰,实现“一号直达”高效咨询;线下则在政务服务大厅通过LED大屏循环播放《信用修复线上操作指南》,以图文并茂形式宣传引导企业自主完成线上申请。专窗设立以来,已通过现场解答和电话指导为多家企业提供信用修复协助申报和相关政策解答服务,帮助企业及时完成信用修复,在相关网站停止公示相关失信信息。
部分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各地将继续加强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建设,协同相关单位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不断提升信用修复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地网上服务。
以“服务多用心”让“企业少分心”
“告知提醒”实现精准科学修复
“滴~您的‘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权益提示函’已送达,快来速览攻略,帮你重塑企业信用。”今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感受,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上海市嘉定区发展改革委、嘉定区大数据中心聚焦“信用修复”一件事,探索推行信用修复权益书电子化告知模式,以数字赋能实现修复权益提示实时送达,力求削减企业办事成本,高效释放信用服务活力,不断提高市场经营主体对信用修复的关注度,积极帮助市场经营主体及时重塑信用。
嘉定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电子告知书涵盖应急管理、医疗保障、文化旅游等领域。相关市场经营主体可以登录“一网通办”,打开嘉定区企业专属空间,在“消息中心”看到消息提醒。通过“提示函”中的指引,及时查看信用修复指南、了解信用修复条件、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等事项。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嘉定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中心将持续强化信用、数据双赋能作用,持续探索实现处罚数据“即时告知”,当相关处罚信息依法依规共享至市区两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第一时间,通过企业专属网页实时做到权益告知提醒。同时,在首批试点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生态环境、规划资源、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绿化市容等更多领域延伸,通过做好信用服务企业“关键小事”,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发展大事”。
全流程提醒服务助力信用修复“更顺畅”。在距离嘉定150多公里的江苏如皋,今年也积极创新探索,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开展信用修复全流程“打铃提醒”,向企业推送信用预警告知信息,采取“事先告知+到期提醒”的工作模式助力企业信用修复。截至目前,已发送提醒短信1892条。
如皋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今年在此基础上,如皋市探索“数字化”信用修复新模式,推出AI智慧指引服务企业系统,有效解决修复申请人因资料填写错误导致审核不过关的困境;同时,打造“如数家真”直播,利用短视频,简单明了讲解《如皋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指南(信用修复“一件事”)》具体操作,精准指导企业修复。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将信用修复“事前提醒”模式融入交通、行政等各个领域,以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信用修复服务。
在天津,目前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均已形成信用修复告知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送达信用修复明白纸或告知书,主动告知经营主体行政处罚信息将被公示的网站、公示期、信用修复流程、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等内容。其中,市交通执法总队在执法办案系统增设《信用修复明白纸》打印模块,办案人员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可在办案系统直接打印一并交于企业,进一步帮助企业了解信用修复政策和信用修复流程。2024年2月以来,已发放信用修复明白纸或告知书9600余份,有效破解信用修复知晓率不高的难题。
在江西,在“两书同送”基础上新增《信用合规建议书》,升级推行“三书同达”,建立“无感修复、有感服务”信用修复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自动关联信用修复,自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只需在线确认,全程“零跑腿”,最快实现2个小时办结。目前,各类经营主体可多渠道申请“信用修复”,既可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微信小程序等登录江西省企业登记网络服务平台,申请办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移出、行政处罚信息修复等业务。
在山东乳山,将信用修复环节深度嵌入行政处罚流程之初,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说明书》及《企业合规经营政策指导建议书》,实现“四书同达”。此举确保了企业在受到行政处罚的同时,即全面了解其失信行为将被公示的后果、如何申请信用修复、修复的条件和流程等关键信息,以及如何加强合规管理避免再次失信,极大增强了企业信用意识和修复主动性。2024年以来,各部门已累计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700余份、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说明书800余份,从源头上提升了企业对信用修复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创新建立“数据分析—主动提醒—政策推送”的信用提升工作机制,实现政府和企业双方“宽严相济”的良性互动,使有效信用修复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持续为经营主体补充动能。
以“政府多动脑”让“企业少烦恼”
“跨城通办”实现区域协同修复
“过去企业信用修复需辗转多个部门甚至外地办理,如今‘政府帮办’速办速成,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省时省力,倍感轻松。”近日,咸运集团咸安安达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专程赴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发改局致谢并赠锦旗。
此前,因营运车辆超载问题,该企业接连收到台州、广州等地行政处罚。在咸宁市咸安区发改局信用修复专员协助下,企业高效获取所需材料,当日即完成从受理、审批到修复的全流程操作。
信用修复专员表示,实践中,多数企业违规情节不重,已缴罚款并整改。但以往常常因为修复手续繁琐复杂,被企业搁置,进而埋下隐患。“信用不佳的企业经营易受限,若不及时修复,负面影响将持续。”袁玲丽强调,反之,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履约能力更强,更易通过资格审查提高中标率,也更易获银行融资及供应商合作。今年6月,咸安区发改局创新推出信用修复“跨城通办”模式,明确两名专职专员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信用修复网上办、跨省办、跨部门互认。通过跨域政府部门线上联动,替代企业异地奔波,针对企业受异地处罚情况,化解信用修复“多地跑、耗时长、花费大、成本高”的急难愁盼问题,成功打通“跨界”信用修复“高速路”。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通过网上申办共完成136条异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帮助20家企业“重拾信用”。
材料清单更清晰、跑动部门更精简、修复渠道更统一、流程更便捷……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构建高效信用修复制度,创新推出“异地可办”“跨城通办”,进一步破解异地信用修复办理难题。
9月9日,湖南省常德市正式上线信用修复证明“一件事”线上办理服务,在信用修复服务数字化领域,率先试水行政处罚信用修复证明“一网通办”。
常德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动办)表示,为切实解决企业“异地办事难、来回跑动多”的痛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常德市依托湖南省“一网通办”平台,创新推出信用修复证明“一件事”常德特色事项,在不改变原有办理事权的基础上,打破政务服务事项属地化管理限制,建立起“全市通办帮办、异地代收代办”的跨区域跨层级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企业缴款凭证丢失、异地处罚对接难等现实问题。如今,申请人只需动动手指,通过“信用中国(湖南常德)”网站、“湘易办”App常德专区提交信用修复证明申请,系统便会自动将办件推送至相关单位。业务部门收到申请后,及时核查申请人基本信息及义务履行情况,并在2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审核通过后,相关单位经办人会将加盖公章的《“信用中国”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申请表》作为附件上传至平台。申请人可随时登录“湘易办”App,在“个人中心-我的办件”中查看进度、下载结果文件,真正实现全程“无纸化、零跑腿、一站式”办结。
目前,该事项已上线试运行并实现全市通办,外地企业在常德产生的行政处罚也可申请办理。
从前“跑断腿”“跑不起”,现在“零跑腿”“坐等办”。哈尔滨某物流运输公司的邹老板人在家中坐,喜从多地来,8台在“全国跑”的运输车辆在天津市、石家庄市等异地的受罚失信信息全部修复。
今年6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香坊区、尚志市为试点,率先探索信用修复“异地通办”,主动沟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4个直辖市,石家庄市、长春市、合肥市3个省会城市,温州市等39个地级市,海城市、霸州市2个县级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全市1个多月帮助21家交通运输企业修复235条行政处罚失信信息,解决了企业跑了两年多的“老大难”问题。
不派人出差、不用交通住宿、不准备材料、不耽搁时间、不影响投标新订单,受益企业纷纷难掩激动:以前“企业求办”难上加难,现在“政府帮办”速办速成,额外费用“零成本”,修复效率大提升,让交通运输企业开足马力,一身轻松!”
群众“盼的”,就是政府“干的”。记者了解得知,为解决交通运输企业跨省受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多地跑、耗时长、花费大、成本高”的急难愁盼问题,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联合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和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于7月1日共同签订《关于推动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跨区域协同合作备忘录》,率先开展以跨域政府部门线上联动替代企业异地线下奔波的信用修复新模式,帮助企业重塑信用,护航企业一路畅行。
一地企业失信,四城政府联动。四城以“异地通办、联动代办”为核心,打破地域行政壁垒,通过机制创新和流程再造,实现跨省信用修复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1+3+4”工作体系。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1+3+4”工作体系中的“三项协办机制”为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四城间交通运输领域企业行政处罚信息的定期、安全、高效共享通道,确保失信信息第一时间被相关城市获知。二是联动代办机制。开展“异地通办、联动代办”服务模式,企业只需向注册地(或主要经营地)信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后续跨省协调工作由政府部门内部流转完成。三是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定期就政策衔接、流程优化、疑难问题处理等进行会商研讨,确保机制顺畅运行。
“信用修复‘四城通办’,实现了从区县(市)试点的‘单点突破’,到‘跨域协同’。今年9月,昆明、南宁、海口市3个城市先后加入,信用修复‘四城通办’扩展至‘七城通办’,让更多企业受益。”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围绕企业群众需求,逐步拓展协办领域和合作城市“朋友圈”,推动形成“多领域协调、多城市联动”的信用修复新生态,把企业群众的“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做细、做实、做到位。
企业信用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相信未来,在各地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积极疏通信用修复流程中的“梗阻”,切实高效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让更多经营主体在合规中重塑发展动能,助力企业“乘信”再出发。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