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马禅寺 原名白马寺,始建于东晋时期,与山东佛教古刹神通寺、灵岩寺属于同一时期,原址在夏张镇的城上村。有碑文证实,隋、唐、宋、元各代对该寺均有修葺。唐中叶以后,佛教禅宗在境内传播,改名为白马禅寺。明代,夏张镇白马禅寺部分迁建至道朗北部三绾山下,世称“北白马寺”
白马禅寺
白马禅寺
白马禅寺 原名白马寺,始建于东晋时期,与山东佛教古刹神通寺、灵岩寺属于同一时期,原址在夏张镇的城上村。有碑文证实,隋、唐、宋、元各代对该寺均有修葺。唐中叶以后,佛教禅宗在境内传播,改名为白马禅寺。明代,夏张镇白马禅寺部分迁建至道朗北部三绾山下,世称“北白马寺”,与夏张的“南白马寺”共同发展,遥相呼应。1297年白马禅寺出现“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巍,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的盛况。随着道朗镇白马禅寺的兴起,夏张镇白马禅寺慢慢萧条荒废。道朗镇白马寺成为泰西保存下来的第一庙宇,抗日战争时游击队常驻此地,打击日寇和伪军;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下乡知青”或农村干部的培训基地。现在这里犹存清及民国碑记,古井旁有古碑,附近村民打水者络绎不绝。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化寺
光化寺
光化寺 该寺位于徂徕山蓝溪之阳,创建于北魏时期,隋代称光化寺,宋时易名为崇庆寺,元初兖州军节度使时珍重修。寺居山岙,左右双峰如抱,前有诸山如翠屏遥列,后有山泉引流入庭。今寺院正殿内四壁有清代《西游记》故事壁画,院中配房分列,古柏挺立。东山门内有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碑。院西南有古松,冠盖如伞,遮地亩余,传为唐植。寺北门路东有巨石,名将军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刻北齐武平元年(570)梁父县令王子椿隶书《大般若经》,计89字,字径13厘米。寺东南路西有墓塔林遗址,今存塔石数十块,均为元明遗物。
四禅寺
四禅寺
四禅寺
四禅寺 《泰安县志》记载:“古四禅寺,在徂徕山之阳团山下。北齐河清二年(563)创建,金、元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大雨,山水横溢,寺基无存。”此后,禅寺重修。寺内存金代《四禅寺牒记碑》,有详细记载。1942年,日寇强占寺院,房室被废。1995年再次重修,基本恢复原貌。(部分内容参考“泰山封禅大典”公众号《泰山宗教史》)
来源:岱岳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