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未成年人获取知识、探索世界等前所未有地便捷。然而,信息过载、网络欺凌、隐私泄露、沉迷成瘾乃至不良内容诱导等问题也如影随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共同主办2025年未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未成年人获取知识、探索世界等前所未有地便捷。然而,信息过载、网络欺凌、隐私泄露、沉迷成瘾乃至不良内容诱导等问题也如影随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共同主办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这场以“智护未来:全球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经验的交流,更是一场面向“数字未来”的集体守望。
我们明白,在技术奔涌向前的同时,必须有人停下脚步,回身牵起那些尚未长大的未成年人的手,为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筑起一道温暖而坚实的防线。
此次研讨会展现出系统性视野与协同共治的格局。从主论坛来看,“数字赋能与素养提升”聚焦能力培育,强调让未成年人不仅会用网,更能懂网、善用网;“安全守护与技术向善”则直面风险防控,呼唤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算法向善、平台履责;而“全球共治与政策引领”更是将议题置于全球协作机制、政策标准协同等宏观国际视野。这种由个体到体系、由技术到伦理、由国内到国际的议题设置,体现了成熟的互联网治理思维,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构筑起多维立体的防护矩阵。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次研讨会并非止步于理念倡导,而是致力于成果落地,让共识转化为行动。会上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报告(2025)》,既是对中国多年探索经验的梳理与凝练,也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样本;专为未成年人打造的网络安全视频课程《爱小芽网游记》,则用生动叙事替代枯燥说教,把复杂的防护知识化作未成年人愿意听、记得住的故事,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写下生动注脚。而《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未成年人安全应用指南》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仪式的举行,彰显我国正致力于为AI时代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划出技术“红线”。
聚焦热点话题,两场分论坛进一步深化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实践路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教育论坛,不仅发布调研报告、展播公益成果,更启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这意味着未成年人数字素养的培育既沉淀着可验证的实践硕果,更奔涌着向未来生长的创新势能。试想,当城乡学校的孩子都能通过公益计划,接触AI启蒙教育,他们所获得的不单单是技能,也是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而在法治实践论坛上,《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架构》倡议的发布,则彰显出法律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唯有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持续嵌入立法、执法与司法等全过程,才能让虚拟空间中的权利不被稀释,让每一次点击都受到制度的庇护。
当然,我们也深知,任何一场会议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需要政府、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长期工程,是一场与技术迭代赛跑的“持久战”。本次研讨会或许只是播下一粒种子,但它所凝聚的跨国共识、所释放的合作信号、所搭建的交流平台,都将为后续行动积蓄力量。
正如春日育苗,既要阳光雨露,也要除草施肥,更要防虫治病。面对“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成长需求,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监管与限制,更是引导与赋能。愿这场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对话,成为一个新的起点,让更多国家携手同行,以智慧为针、以责任为线,共同编织一张细密坚韧的“护苗之网”,让全球未成年人都能在清朗的网络天空下,自由呼吸、健康成长,迎接属于他们的光明未来。(陆玄同)
来源: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