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边则是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发布报告,将58所中国高校列为“特别审查对象”,建议对这些院校的学生学者实施更严格的签证审查。这两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勾勒出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下面就一起来看下相关报告内容以及对留学生的影响!
一边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将允许60万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高校,并警告说“如果中国学生不来,我们的大学体系会很快崩溃”。
另一边则是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发布报告,将58所中国高校列为“特别审查对象”,建议对这些院校的学生学者实施更严格的签证审查。
这两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勾勒出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下面就一起来看下相关报告内容以及对留学生的影响!
报告内容
9月1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下属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下称“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题为 《从博士到解放军:签证政策如何让中国国防实体利用美国高等教育》。
报告首次点名58所与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SASTIND)共建的高校,并将这些院校与现行的总统公告10043号(PP10043)直接联系起来。
其核心判断是:美国高校在接收这些背景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时,存在“尖端科研成果可能被转化为军用”的安全风险。
在此基础上,委员会呼吁国务院与国土安全部进一步收紧签证与科研合作,把“学术开放”视为“战略竞争”的关键防线。
报告解读
此次报告反映了美国对涉及“军民融合”战略的中国学生学者的限制政策正在升级和系统化:
从“精准打击”到“扩大范围” 2020年的PP10043公告主要针对“国防七子”等少数高校的研究生和学者。而当前报告则提出一份58所SASTIND共建高校的清单,为未来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整个相关院校网络提供了明确依据。
从“签证限制”到“双向封锁” 政策手段不再局限于签证(F/J),进一步提议通过立法(如《SAFE Research Act》)切断美国联邦科研经费与这些中国院校的合作,形成“人不能来,钱不往来”的双重封锁。
构建话语体系 报告将学术开放定位为“战略漏洞”,将中国学生学者视为“技术转移渠道”,这为政策收紧提供了战略层面的理由和舆论铺垫。
核心演进是政策思路从个案式的行政限制,转向更具系统性、制度化的全面围堵,这可能会更广泛地影响中美之间的科研交流和人才流动。
受影响人群
对于中国留学生家庭来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会受影响吗?目前来看,以下四类人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标院校学生:目标院校(58所)+ 敏感专业(AI、量子、航空航天等)。大概率面临长审查、高拒签率,后续OPT、H-1B也将受限。
敏感专业学生:非目标院校+敏感专业,或目标院校+非敏感专业。将面临更严格盘问,但风险稍低。
非敏感专业/目标院校学生:非目标院校+非敏感专业(如文史、艺术、商科)。目前冲击有限,但需警惕“泛化审查”。
在美中国学生学者:风险点转向续签、返美、OPT/H-1B审查,甚至签证撤销。
应对措施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冷静布局比恐慌更重要,针对不同人群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面对:
考虑出国留学的学生
专业选择:对高敏感领域需谨慎,可考虑结合兴趣与就业前景的“双保险”规划。
国家选择:不必只盯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欧洲等地同样有优质教育资源。
规划路径:“国内本科+海外研究生”是稳妥选择之一。
申请材料:避免参与明显具国防色彩的科研项目,文书措辞保持中立。
当前申请季学生
签证准备:材料齐全,提前模拟,留足时间。
个人展示:在文书中展现跨学科经历、公益活动等,塑造立体形象,避免纯技术标签。
在美学生及学者
出入境:敏感时期谨慎国际旅行。
职业规划:优先考虑低敏感领域的大型企业。
备选方案:关注中国及亚洲地区日益增多的高端人才机会。
权益维护:遇问题及时寻求学校或法律帮助。
这份报告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中美关系在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复杂博弈。对于计划或正在留学的学子而言,它既不是终点,也非绝路,而是需要更清醒规划的路标。
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小金子建议紧盯相关政策最新动态并尽早提前作出规划,这样才能走向留学成功之路!
来源:金矢留学苏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