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最近几年,在市场需求大幅收缩的背景下,陶瓷行业的洗牌更显剧烈,一批实力不足、创新乏力、优势缺失、模式固化的陶瓷企业、陶瓷品牌已经完全退出了行业视线。这些陶瓷企业、陶瓷品牌有的已坚韧地发展了20余年,有的曾穿越了多轮行业周期,但却止步于当下。
陶瓷行业洗牌,一直以来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过去20年间,陶瓷行业的洗牌持续进行着,只不过洗牌的程度或急或缓,每年都有所差异。
到了最近几年,在市场需求大幅收缩的背景下,陶瓷行业的洗牌更显剧烈,一批实力不足、创新乏力、优势缺失、模式固化的陶瓷企业、陶瓷品牌已经完全退出了行业视线。这些陶瓷企业、陶瓷品牌有的已坚韧地发展了20余年,有的曾穿越了多轮行业周期,但却止步于当下。
“这一轮洗牌,许多陶瓷厂、陶瓷品牌可能会彻底退出”。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可以显著地看到,最近几年,一些曾经颇具实力的工厂或被废弃、或被拆除,一些曾经饶有知名度的品牌销声匿迹,渐渐只存在于行业的历史史料中。
然而,从长远发展视角看,陶瓷行业亟需一场深入而彻底的洗牌,以真正推动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的淘汰出清。这是行业从粗放式竞争迈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1
过去退出的陶瓷厂
很容易被重新盘活
种种迹象表明,陶瓷行业的洗牌真正开始了,行业格局重塑的大幕已正式拉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发展周期内,陶瓷行业的“洗牌”更多呈现出“假洗牌”、“假退出”的特征——彼时市场需求尚未出现明显萎缩,整个行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如以规模扩张为核心、依赖传统渠道、产品同质化竞争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要企业具备基本的经营能力,不出现严重的战略失误或运营漏洞,即便面临短期困境,也很难真正被市场淘汰出局。
即便部分陶企因经营不善被迫退出市场,或因战略调整主动离场,其遗留的产能、厂房、设备等资产,也能迅速通过“拍卖转让、行业并购、资产重组、厂房租赁”等方式被重新激活。
从工厂端来看,过去十多年间,真正因市场洗牌而永久退出的陶瓷厂数量极其有限,多数所谓的“退出”只是资产所有权或经营权的转移,更换经营者后,工厂便能很快恢复生产,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这也正是过去十多年里,陶瓷行业“洗牌”看似声势浩大,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陶瓷企业被市场“淘汰”,但行业总产能却始终不减反增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循环中,闲置产能、甚至“僵尸产能”很容易被反复盘活。这使得行业产能规模始终处于高位,以及在不同产区、不同企业之间此消彼长,并未出现实质性的优化缩减。
02
现在“无人接盘”的陶瓷厂
可能会面临“彻底退出”
前几年,陶瓷行业工厂和生产线租赁、买卖的现象还非常普遍,有的工厂因为租赁和买卖而频繁更名,也有的工厂因生产线多、租户多,拥有好几个厂名……据统计,在2023、2024两年间,全国至少有超过60家陶瓷厂更换或新增厂名。
“铁打的陶瓷厂,流水的经营者。”正是过去“洗牌”阶段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那些具备明显成本优势、物流优势、区位优势的陶瓷产区,厂房租赁或资产收购的交易活动更为活跃。即便某家工厂暂时闲置,凭借产区的先天优势,也能很快找到愿意接手的“接盘人”,资产很难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但是,这样的现象悄然间却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5年,很少听到有陶企成功“拍卖、重组、并购”的消息,反而是陶瓷厂出售、拍卖的消息增多,但大多处于无人问津、无人接盘的状态。譬如,9月份,河南一陶瓷厂流拍10次!评估价1个亿,四折“贱卖”仍无人接盘。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陶瓷资产无人接盘,正是当前行业进入“真正洗牌”阶段最直观、最核心的表现。这背后是深刻的产业逻辑变革。“接盘的人”越来越少,亦从侧面反馈出,当下陶瓷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陶瓷工厂过剩、陶瓷生产线过剩的困境,以及大多数陶瓷企业采取战略收缩,对扩张表现得极为谨慎。
不同于以往的“盘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既无技术优势、又无区位价值、且生产成本高企的工厂,将很难找到买家,最终只能被拆除,或者以其它方式彻底退出陶瓷行业。
企业供图,图文无关
03
陶瓷行业“门槛”逐年提高
淘汰的不只是工厂
更是落后的经营者
随着陶瓷行业正式迈入洗牌深水区,行业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正不断升级——无论是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品牌层面的系统化建设,还是企业整体的经营决策水平,其准入门槛与运营标准都在持续攀升,并最终将一部分“不达标”的陶企拒之门外。
从市场竞争的外在表现来看,企业间的差距似乎体现在生产效率的高低、品牌影响力的强弱与渠道覆盖的广狭上;但深入行业内核便会发现,这种差距的根源,实则是经营理念的深度差异、创新思路的锐度区别,以及战略眼光的广度悬殊。
近年间,陶瓷行业涌现出大量印证这一逻辑的实例。以工厂运营为例:某家陶瓷厂曾深陷经营泥潭,订单锐减、产能闲置,濒临停摆边缘。原经营者为挽救企业,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精力,还尝试过调整产品线、压缩成本、拓展客户等多种策略,即便穷尽办法,仍未能阻止企业下滑的势头,始终无法挣脱困境。
然而,当工厂完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交接,新经营者接手后,仅用短短数月便激活了企业活力——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重塑成本结构、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工厂不仅快速恢复了正常生产,还逐步开拓了新的合作渠道,最终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值得注意的是,工厂的硬件设施、生产设备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仅仅是经营者的更迭,便让经营业绩产生了天差地别的结果。
类似的转折也频繁出现在品牌运营领域。不少陶瓷品牌曾在原营销团队的操盘下,陷入发展僵局:品牌曝光度持续走低,消费者认知度不断弱化,市场份额逐年萎缩,即便推出新品也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但在更换全新的营销团队后,品牌却迎来了显著转机——新团队通过重构品牌定位、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渠道布局,成功唤醒了品牌生命力,不仅让品牌声量重新回升,还实现了销售额的稳步增长,开辟出全新的增长曲线。
陶瓷行业这场深入骨髓的洗牌,其底层逻辑始终围绕“优胜劣汰”展开,是行业自我净化、优化结构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非所有产能、企业与品牌都会被市场保留,一部分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体,终将被彻底淘汰出局,而这正是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迈向“有序发展”的关键一步。
来源:陶瓷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