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函》,国务院组织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对审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现报告如下:
务林人 2025年09月26日 17:16 福建 听全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函》,国务院组织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对审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现报告如下:
一、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一)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各有关部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三北”工程歼灭战、攻坚战、阻击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东部歼灭战区绿进沙退态势持续提升,中部攻坚战区联防联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击战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绿色防护带初步形成。2024年,实施重点项目287个,中央财政下达320亿元,完成综合治理任务超5700万亩。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从2023年的28.87亿亩下降到2024年的28.66亿亩,新增淤地坝拦截入黄泥沙能力3.2亿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召开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在防沙治沙中实施以工代赈的做法经验,部署推动林草生态建设领域全面实施以工代赈工作。各地通过以工代赈发放劳务报酬15.4亿元,吸纳23.3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二)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针对“三北”工程建设缺少后期管护费用,三分造、七分管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落实,造林种草成果巩固难等问题,按照“保护优先、修复为辅,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老化退化林修复。财政部设立“三北”工程补助资金,明确可用于新治理沙化土地(人工造林)管护、浇水、补植等,每年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3年。国家林草局积极探索管护成效与利益责任直接挂钩的管护机制,推行“林场+”模式,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边建设、边破坏、边修复”行为。
(三)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各有关部门充分考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科学谋划实施项目。水利部优化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区域生态修复用水,2024年向石羊河补水1.03亿立方米,向乌梁素海补水3.77亿立方米,实施深度节水控水、河湖生态补水等措施,统筹推进华北地区及三江平原、河西走廊等10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推进农业等重点领域节水行动,推动“三北”等地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用水效率。交通运输部制定歼灭战区以路治沙方案,规划建设穿沙公路7892公里,可带动治沙1400多万亩。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加强工程建设用地保障,组织种苗供需对接,鼓励就地取材、订单生产,在内蒙古、青海建设3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保障种苗、压沙材料有效供给。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紧紧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组织实施,突出联防联治,完善项目闭环管理机制,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加强建设用地、用水等要素保障,探索项目招标、工程监理、后期管护等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乡土树种草种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抗旱林草品种,加快培育优质草种。同时,积极推广科技治沙、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新模式,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后期管护机制,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二、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一)坚持高位推动。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科学治理、系统治理要求,积极谋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国务院成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12个省区出台意见,7个省区制定规划,11个省区发布总林长令。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五级书记抓“三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把阻击战写入党委一号文件,陕西、甘肃等省出台管理办法。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了由行业部门推动向各方合力攻坚、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分散治理向联防联治、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二)树牢系统治理理念。各有关部门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分区分类科学施策,合理布局国土绿化、“山水工程”、“双重”工程、矿山修复、流域治理等项目,支持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中国气象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空地协同的人工增雨(雪)作业。国家林草局鼓励地方依托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推广典型沙化土地治理模式。水利部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作用,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提升水土保持效能。
(三)统筹“林草耕”关系。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统筹耕地和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保护,指导地方编制占补平衡空间规划,划定适宜补充耕地的重点区域,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自然资源部出台文件明确补充耕地禁止开垦区域,指导地方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规范实施耕地补充,严禁毁林毁草开垦。推进耕地保护立法。
(四)培育沙产业新业态。国家林草局指导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种植业、林草特色养殖业、精深加工业、景观生态旅游业、林草种苗业等特色沙产业,有序推进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保障治理者合法权益。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务院有关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深化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合作,切实增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统筹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联防联治,聚焦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提质量、上水平。
三、科学开展防沙治沙
(一)坚持科学治沙。国家林草局坚持以水定绿,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草种,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统筹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用水,明确年降水量400毫米及以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以恢复灌草植被为主。印发《“三北”工程建设主要技术规定(试行)》,指导地方树立系统观念,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开展老化退化林修复。国家林草局指导各地积极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等治理模式。
(二)加强科技攻关。科技部、国家林草局推动设立“三北”工程科技专项,林草联合基金支持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恢复机理以及防护林衰退机制等重大基础研究。国家林草局推进防沙治沙领域实验室、荒漠生态站、长期科研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高地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三北工程研究院作用,聚焦“三北”工程重点、难点、卡点,实行“揭榜挂帅”制度,研发推广智能化装备和治理技术。发布首批适用林草机械装备目录、100项重点推广成果、标准应用清单等。
(三)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开展全国林草湿荒普查,统筹构建“10年一次普查、年度动态监测”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综合调查监测体系,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深化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国家林草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开展“三北”工程区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印发《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气象保障协同工作方案》,系统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沙尘暴灾害监测预警、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等工作,完善沙尘天气趋势会商机制。持续推进我国主要沙源地状况分析、沙尘暴沙尘物质溯源研究、沙尘暴地面监测站智能化建设。生态环境部印发《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四)推进光伏治沙。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12个,其中11个统筹考虑开展光伏治沙。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有序推进光伏治沙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和光伏建设融合发展,初步筛选出建设成本低、生态影响小的适建区域,编制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指导地方严格落实以水定绿,合理配置乔灌草。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和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建立沙化土地、沙尘天气等监测信息部门间共享机制。指导能源企业科学开展光伏治沙,开展“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生态影响评估。
四、依法推进防沙治沙
(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制度。自然资源部将重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极敏感脆弱,以及其他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将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情况纳入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范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针对资金发放与牧民承担责任结合不紧密问题,要求地方明确并严格落实补奖资金核发与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落实挂钩机制,对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暂缓发放。
(二)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监管。国家林草局打击毁林毁草等违法行为,加强案件查处,深化违法开垦治理,切实保护好沙区林草植被。组织修订《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划定范围和标准,强化日常巡护和效益监测,明确开发建设活动准入条件,实行建设活动占用审核分级分类管理等。
(三)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林草执法任务繁重,近年来面临队伍减少与职能增加的双重压力,执法力量较为薄弱。国家林草局积极推进执法队伍建设,统筹开展林草湿荒保护地执法,会同自然资源部研究建立自然资源督察执法与林草监督执法协同配合机制,配合生态环境部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协作专题调研,积极加强分工协作。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及配套规章制度,加强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和重点修复。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压实防沙治沙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监管。积极推动防沙治沙法修订,将防沙治沙内容纳入生态环境法典。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例,切实保障林草资源安全。
五、保障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各有关部门围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投资估算指南、专项管理办法,为防沙治沙项目差异化投资提供依据。财政部积极构建财政支持“三北”工程政策支撑体系,出台《“三北”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支持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积极优化完善天然林保护财政支持政策,完善资金分配方式,推进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并轨管理。通过林业草原转移支付资金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生态护林员、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出台支持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行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持续推动防沙治沙。符合条件的防沙治沙企业可按规定适用现行优惠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将荒漠化治理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各地不断创新政策,内蒙古自治区设立防沙治沙基金,解决市县配套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沙九条”,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青海省明确省级财政承担地方支出责任的80%。
(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夯实生态产品供给基础,推动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以防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做法纳入自然资源领域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持续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地方依托沙资源禀赋,提升沙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三)加强履约和国际合作。国家林草局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参加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设立中国馆并举办主题展和系列边会,支持二十国集团全球土地倡议等。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开展能力建设、联合研究、示范推广等合作交流,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产品。荒漠化防治已成为中非、中阿、中国—中亚、中日韩、东北亚等合作机制重要内容。
(四)讲好防沙治沙中国故事。各有关部门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和塞罕坝精神,积极宣传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和徐先英、唐希明、张应龙等新时期先进典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加大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成效宣传力度,围绕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组织开展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继续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积极落实税收优惠等措施。建设好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持续开展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宣传、“我为三北种棵树”等专项活动,办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加大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选树力度,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全面展示防沙治沙科学理念、先进做法和治理成果,向世界讲好防沙治沙中国故事,持续贡献防沙治沙中国方案。
各有关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国务院
2025年4月29日
来源:务林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