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架涂装中国空军标志的运-20运输机穿越云层,赴韩接运第十二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当它进入中国领空,四架歼-20战机编队护航,犹如时代向历史致以最庄严的敬礼。与此同时,不久前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这些大国重器曾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
一架涂装中国空军标志的运-20运输机穿越云层,赴韩接运第十二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当它进入中国领空,四架歼-20战机编队护航,犹如时代向历史致以最庄严的敬礼。与此同时,不久前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这些大国重器曾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些场景不仅是对英烈的深切告慰,更是全民国防教育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它们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提醒我们:国防并非远在边疆的概念,而是近在每个人的认知与意识之中。
纵观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正在急剧拓展。国防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知识普及,而应迈向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框架的“大国防”教育。这意味着,我们既需要讲述志愿军英烈的历史功绩和精神传承,也要阐释网络安全、科技自主、能源安全、生态风险等非传统安全议题的现实意义。正如运-20和歼-20这些装备所体现的,高科技已成为现代国防的核心支柱,而公众对科技强国战略的理解与支持,同样是国防教育的关键内容。
然而,有效的国防教育不能仅依赖特殊节点的仪式感,更不能流于形式化的“一阵风”运动。它应深入日常、融入多元场景,实现“常态化”与“精准化”并重。对于青少年,可以通过VR模拟体验、国防主题研学、军事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兴趣;对于广大社会公众,则需借助媒体叙事、文化产品、社区宣传等渠道提升认知。例如,结合9月3日阅兵中展示的新型装备进行科普解读,或利用运-20接运遗骸等事件开展主题讨论,都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
更重要的是,国防教育应善于运用新时代的传播语态和技术手段,真正走向“双向互动”和“情感共鸣”。无论是推出国防类短视频节目、开发沉浸式模拟体验项目,还是邀请英雄楷模、科学家、航天员等担任“国防推广人”,其目的都是让国防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单向的知识灌输,形成社会范围内关于安全与责任的广泛共识。
从接烈士回家的大国仪式,到阅兵式上的重器亮相,这些场景既是国防教育的高光时刻,也是全民思考安全与和平的契机。让我们在不断创新与深化国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更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与时俱进的精神防线。这既是对过去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实的承诺。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