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秦汉时,随着道教的出现和传播,风神正式位列仙班,也逐渐有了“风伯”这个统一的称呼,同时,对风神的奉祀此时也被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可见奉祀规格不低。
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风神,还被称风伯、风师,其神职便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
关于这位神明的记录很早,找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便有黄帝请风伯雨师帮忙大破蚩尤的记载,《周礼·大宗伯》中也提到了祭祀风师。
但此时人们所尊崇的风神尚未形成统一,中原地区人们认为风神是天上的星宿,而到了南方一带,人们信仰的风神则成了一种神鸟。
到秦汉时,随着道教的出现和传播,风神正式位列仙班,也逐渐有了“风伯”这个统一的称呼,同时,对风神的奉祀此时也被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可见奉祀规格不低。
图|风伯的二次元形象
道教风神的称谓与形象丰富多样,体现了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在《云笈七签》中,风神被列为方道彰,全称“风伯方天君”,位列雷部众神之一,与雷公、雨师、电母共同执掌气象。其形象多为白发老翁,手持风袋或扇子,如《封神演义》中菡芝仙炼就的风袋法宝,象征着“鼓动天风,催生万物”的力量。
部分文献,如《楚辞》《史记》,则将风神与上古神兽飞廉相联系。飞廉身形奇特,鹿身、雀头、蛇尾、豹纹,能致风气,秦汉时期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飞廉能致风气,给游天者启路开道,或作为升仙者遨游天际的乘骑。
此外,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一位女性风神“封十八姨”,她常化身妇人,与凡间女子交往,性情无常,为风神形象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处士崔玄微夜遇一群女子(实为花精)设宴,风神封十八姨傲慢无礼,打翻酒盏侮辱众花精。石榴花精求崔玄微相助,让他在园中悬挂朱幡(道教辟风符)。次日狂风大作,他家园圃因朱幡得免摧残,百花无恙,而封十八姨自此收敛。
此后,随着道教的传播,人们将风神进一步人格化,《集说诠真》引《事物异名录》曰:风神名巽二,又名风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风伯像,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若扇轮状。称曰风伯方天君。
至今,个别道教庙观中也会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其风伯造像便常按照《集说诠真》所记录。
在农业为主导的旧时,风雨雷电都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人们尊奉风神雨师,自然也是为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这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中断和改变。
来源:动力大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