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亦是书法重镇。自汉以来,张芝、索靖、梁鹄、仇靖、赵壹等书法名家彪炳史册。进入二十世纪,敦煌写经、汉代简牍等书法遗存为书法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主办
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
书法报社
本专题书法报融媒体矩阵已全方位推出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亦是书法重镇。自汉以来,张芝、索靖、梁鹄、仇靖、赵壹等书法名家彪炳史册。进入二十世纪,敦煌写经、汉代简牍等书法遗存为书法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甘肃书法在各级政府和各界友人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级会员达到500人,省级会员达到5000余人,每年有300多名青年学子考入高校接受书法高等教育。
如今,甘肃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甘肃书法人的故事,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书法报社联合主办学术性、专业性的书法人才推优工程,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开设“陇上菁英”专栏,对甘肃籍优秀中青年书家陆续进行推介,敬请全国书友批评指正。
——本报编辑部
马立武 甘肃镇原人。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庆阳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进京展),第一、二、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等展览二十余次,获“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等。
崇正尚雅 魏风晋韵
——马立武书法艺术浅识
□杨树岳
“宁可一日无菜,不可壁上无字”,这是中国书法之乡甘肃镇原县的民风。当地群众对书法的痴爱全国闻名,习书者十之八九。马立武是镇原人,其祖、父皆擅书,他可谓承继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
中国书法发展至魏晋时期,正、草、隶、篆、行诸体渐趋完善,王羲之所确立的“藏骨抱筋,含文包质”书法美学影响了整个书法史的发展,其倡导的雅正书风成为后世典范。至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将雅正书风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字形结构与点画排布上讲求对称均衡、和而不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启蒙多从唐楷入手。然而随着展厅文化的兴起,为增强书法作品的趣味性,许多学唐楷者转习魏楷,立武亦然。
不同于他人的是,立武自学书始,就立志弘扬“中正平和”的书风。他习魏楷,意在打破唐楷字形对称均衡之分布,以聚散、疏密、开合增强字内空间分割的趣味性;学二王,汲取“虚和灵动,俊逸婉转”的整体视觉风貌,使作品清新雅致、平和舒朗。最后,他再用颜书的篆籀笔法追求“锥画沙、屋漏痕”的线质,使作品浑穆有庙堂气。立武控笔能力极强,大字小楷皆能,章法上受《书谱》影响,字字独立而气韵连贯,笔断意连,间或运用字组,调节节奏,如歌曲中之高音长调,颇有意味。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立武在运笔挥毫之际,尤为注重“度”的把握,使作品始终保持“雅正”之美,不做作,不出现过度的夸张。恰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言:“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种恰到好处,正是对雅正审美的生动诠释。
立武为人谦和,衣着朴素,文质彬彬,谈吐从容,自带儒雅之风度。“雅”是一种品格、一种气度,既雅又正是传统美学中的主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立武为其书斋取名“正居”,时刻警醒自己说正话,办正事,走正路,释放正能量,不断探求正大雅致的书法风貌,为书法文化百花园增砖添瓦。
马立武书法作品选刊
行书王维《山居秋暝》中堂
行书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堂
行书文姿画意联
楷书节录欧阳修《醉翁亭记》小品
楷书节录苏轼《放鹤亭记》小品
行书古墨新泉联
行书厚德小品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