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第一大民企:始创于1907年,A+H股上市,年营收342.17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9:44 1

摘要:当听到“华新水泥”四个字时,会议室响起热烈掌声——这是黄石唯一上榜企业,以342.17亿元营收位列全国第389位,堪称“全村的希望”。

2025年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时,湖北黄石的企业家们正聚在一起收看直播。

当听到“华新水泥”四个字时,会议室响起热烈掌声——这是黄石唯一上榜企业,以342.17亿元营收位列全国第389位,堪称“全村的希望”。

这家被毛泽东称为“远东第一”的百年企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陈越香。从1907年清朝末年诞生,到如今业务遍及全球,华新水泥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的进化史。

1907年,张之洞推动的“洋务运动”余波未平,在华新水泥的诞生地黄石,一群工人正在长江边搭建最早的厂房。

谁曾想,这家当初只为生产水泥的小厂,会跨越三个世纪,成为行业巨头。

“小时候,我们都以进华新工作为荣。”今年75岁的黄石老工人李师傅回忆道,“五六十年代,华新水泥就像现在的腾讯、阿里,是当地的明星企业。”

那时,华新生产的“堡垒”牌水泥,被用在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点工程,真可谓“国之重器”。

改革开放后,华新迎来转折点。1999年,瑞士Holcim集团入股,带来了一场"洋土结合"的变革。

“当时很多老师傅想不通,为啥让外资进来?”一位退休高管坦言,“但现在看来,这一步走对了。人家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让我们学会了怎么玩转国际市场。”

如今的华新,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在黄打转的地方企业。它在海外16个国家安营扎寨,在非洲建厂,在东南亚开拓,甚至把生意做到了中东。

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首次超过国内,真正成了“世界的华新”。

华新水泥的生意经,可以用“内外兼修”来概括。

在国内,华新就像个“老地主”,把根基扎得牢牢的。在湖北、湖南、西藏等地,拥有近百个生产基地。

这么说吧,长江中下游的公路铁路大桥,十座里有七座用的是华新水泥。就连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也离不开华新的产品。

“我们的水泥质量过硬,就像做老面馒头,发酵到位,吃起来劲道。”一位在华新干了30年的老师傅这样比喻。

而在海外,华新则像个“开拓者”,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华新在尼日利亚一掷千金,花了8.37亿美元收购当地建材资产,相当于在非洲种下了一棵“摇钱树”,预计每年能多赚4-5个亿。

2025年8月,又传来好消息:华新收购了美国Malarkey Roofing Products公司,打入了北美市场。

“这就像湖北人卖热干面,不仅在本土卖得好,还要开到纽约时代广场去。”一位行业分析师这样评价。

有意思的是,虽然2025年上半年营收略有下降,但利润反而大涨51%。这说明华新学会了“挑食”——专挑利润高的好生意做。

如果你还以为华新只是个卖水泥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华新,早已转型升级,玩起了新花样。

最让人称道的是它的环保业务。华新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能让水泥窑“吃”进垃圾,“吐”出建材。

一年处理废弃物百万吨级,相当于把黄石市一年半的垃圾都“消化”掉了。这项技术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谓名利双收。

“以前觉得水泥厂就是灰尘漫天,现在完全不同了。”华新工厂附近的一位居民说,“厂区像公园,还能帮处理垃圾,真是变废为宝。”

除此之外,华新还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往上做骨料生意,往下做混凝土业务,就像一家餐厅,不仅种菜、养鱼,还开饭店,把整条产业链的钱都赚了。

2023年,华新的预拌混凝土销量做到全国第四,新材料业务占比提升到18%,这转型步伐迈得又稳又快。

在低碳环保方面,华新也是不遗余力。投入重金研发替代燃料技术,使单位产品碳排放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这就像一辆大卡车,比别人拉得多还省油,自然更有竞争力。

每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个出色的领路人。华新水泥的董事长徐永模,就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1956年出生的徐永模,人生经历就像一部改革开放的纪录片。1974年,18岁的他到湖南安乡插队当知青,和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夜读。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凭借刻苦自学,考入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专业,与水泥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候学习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徐永模后来回忆说,“就像水泥需要煅烧才能成型,人也要经过磨练才能成才。”

1986年,徐永模进入中国建材研究院工作,后来获得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在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他白天做实验,晚上在中餐馆打工补贴生活费,最终拿下博士学位。

这段经历让他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

2012年接任华新董事长后,徐永模推动了三场重大变革:把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成本优势结合,让华新产品质量提升但价格更优;

在海外推行“中国设备+本地运营”模式,既输出产能,又带动当地就业;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发行30亿元绿色债券发展低碳业务。

2024年5月,68岁的徐永模再度连任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华新营收创下337.57亿元的历史新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华新水泥的成功,给其他中小城市的企业打了个样。它的发展历程说明:只要路子对,小城市也能培育出世界级企业。

首先,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关键是能不能与时俱进。水泥作为传统行业,通过绿色化、全球化改造,照样能老树发新芽。就像做热干面,传统小吃也能做成连锁品牌。

其次,混合所有制让华新如虎添翼。外资股东带来先进管理和全球视野,国资背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协调,民企机制则保持灵活性和创新力。这种“三合一”的模式,让华新左右逢源。

最重要的是,华新证明了一点:企业不必都挤在一线城市。黄石虽然不如北上广深发达,但成本低、政策支持力度大,反而成了华新发展壮大的沃土。就像种地,肥沃的土壤比繁华的地段更重要。

2025年,华新计划分拆境外业务独立上市,这又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如果成功,它将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第一个在海外孵化上市平台的企业,再次走在行业前列。

从1907年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全球化企业,华新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创新,传统产业也能焕发新生;只要敢想敢干,地方企业也能走向世界。

长江水滔滔不绝,华新水泥的窑火百年不熄。这家百年老店的进化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来源:华商精英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