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县城里的手机店,不少人都有印象——曾经街边随处可见,玻璃柜台里摆满手机,逢年过节或是学生放假时,店里总能挤满人。
提起县城里的手机店,不少人都有印象——曾经街边随处可见,玻璃柜台里摆满手机,逢年过节或是学生放假时,店里总能挤满人。
可如今再走在街上,很多熟悉的手机店早已关门,换成了奶茶店、服装店。
天眼查的数据更直观:搜索“手机店”相关结果近29万条,但存续和在业的只剩14万家,这意味着近15万家手机店彻底消失。
就连全国连锁的手机巨头迪信通,也从2015年的3000家门店,跌到如今只剩600家,有些门店以前一天能卖十几台手机,现在一周都卖不了3台,只能靠倒腾二手机、修手机勉强维持。
曾经火遍县城的手机店,到底经历了什么?
县城手机店的爆发,离不开两个关键节点:3G网络铺开,以及后来的4G牌照发放。
2009年,国内正式进入3G时代,智能手机开始慢慢替代功能机。
那时候,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为了拉新用户,想出了“充话费送手机”“合约机补贴”的办法。
一台2000元的手机,你交1000元话费就能直接拿走,但后续要按约定用指定套餐、每月预存话费。
这种“短期让利、长期绑定”的模式,成了手机店的第一个“赚钱密码”。
因为只要帮运营商卖出一台合约机,手机店就能拿到几百元补贴,比单纯卖裸机赚得多。
当时有个叫“中华酷联”的说法,指的是华为、中兴、联想、酷派这四个品牌,它们主打运营商定制机,几乎垄断了县城手机店的柜台,很多人的第一台智能手机就是酷派的。
到了2013年,4G牌照下来,手机店彻底迎来“黄金时代”。
这时候最火的不是“中华酷联”,而是OPPO和VIVO——县城里的手机店,几乎家家都挂着它们的海报,大喇叭从早到晚循环播放促销信息。
为啥大家抢着卖?
因为利润实在太高:卖一台金立能赚400元,卖一台OPPO或VIVO能赚300元,就算只是帮用户办一张电信卡,也能赚150元。
县城本身是“熟人社会”,一个客户觉得好,可能会介绍两三个甚至十几个亲戚朋友来买。
除了“卖手机赚差价”“拿运营商补贴”,手机店还有第三个利润来源——配件和特色服务。
那时候内存卡、充电器、耳机都是刚需,手机店靠卖这些配件能再赚一笔。
更特别的是一些“现在见不到”的服务:比如下载歌曲和电影。
2010年前后,手机流量贵得离谱,1兆流量要1块钱,普通人根本舍不得用手机下载东西。
手机店就抓住这个需求:下载一首歌收5毛,一部电影收3块,下载多了还能打折。
有些精明的老板还搞捆绑销售:买一张1G内存卡,就送50首歌;买手机的话,还能享受“终身免费下载”。
靠着“手机差价、运营商补贴、配件服务”,县城手机店赚得盆满钵满,门店也越开越多。
除了迪信通2015年门店突破3000家(平均每1.5天开一家新店),还有乐语通讯同期开了2000家门店,更不用说几十万的个体小店——在三四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几十米内可能挤着七八家手机店。
2016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顶峰,5.6亿部的出货量里,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线下手机店卖出去的。
那时候没人能想到,仅仅两年后,这一切会彻底反转。
2018年是县城手机店的“分水岭”——之前有多风光,之后就有多狼狈。
短短几年,大量门店关门,有的老板亏本转让,有的干脆直接撤店。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两个核心问题:信任崩塌,顾客不敢来了;利润崩塌,老办法不赚钱了。
先说说“信任崩塌”。
早期手机店能赚大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普通人不懂手机配置,也不知道实际价格,很容易被忽悠。
可有些手机店不满足于正常利润,反而把“忽悠”当成常态,慢慢把口碑彻底搞坏了。
卖手机、服务坑钱,配件的水分更大:换个电池收五六百,成本其实只有几十元;买个耳机收100元,进货价不到10元;拿个充电器收大几十,成本还不到5元。
总结下来就是“能宰就宰,宰多不宰少,宰老不宰少”。
短期里靠这些手段赚快钱,长期的结果就是“口碑破产”——越来越多人被坑后,再也不敢去县城手机店买东西,甚至会提醒身边人“别去”。
如果说“信任崩塌”是内部原因,那“利润崩塌”就是外部打击。
2016年之后,京东、淘宝、拼多多这些平台发展得越来越快,手机价格标得明明白白。
你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全网最低价;就连耳机、手机膜这些配件,也能在线上比价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家。
这时候再去线下手机店看,同款手机比线上贵几百元,谁还会买?
手机店想靠“信息差”赚差价,根本不可能了。
2016年前后,政策开始监管运营商的“无序价格战”,加上4G普及、渠道透明化,运营商慢慢调整了战略——以前卖一台合约机能拿500元补贴,后来降到200元,再后来干脆就没了。
以前大家买手机,主要靠运营商营业厅和个体手机店;可2016年起,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品牌,开始大量开线下专卖店。
品牌直营店自己掌握定价权,价格和线上同步,还能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比如体验新机、售后维修。
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去品牌店买,个体手机店又少了一批客户。
电商压价、品牌抢客、运营商断补贴,这“三座大山”一压下来,县城手机店的利润空间被彻底挤没了。
虽然近15万家手机店倒闭了,但并不意味着“手机店”这个行当彻底没了——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活法,适应了现在的市场。
最明显的是运营商的手机店:以前主要靠卖手机、办合约机赚钱,现在重点变成了“卖套餐、办业务、处理投诉”。
比如帮用户升级5G套餐、办理宽带、解决手机号的问题,偶尔卖卖配件,靠这些增值服务维持。
还有些手机店干脆“跨界”:一边卖手机,一边卖充电宝、耳机这些数码配件,甚至兼卖手机壳、手机支架这些小物件,靠“多品类”吸引顾客。
说到底,县城手机店的“大起大落”,其实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以前靠“信息差”“熟人关系”就能赚钱,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再想靠“忽悠”“赚快钱”根本行不通。
那些能留下来的手机店,不是靠“死撑”,而是靠“转变”。
要么做精二手、维修这些“细分服务”,要么跟着运营商、品牌做合规的业务。
你老家的县城里,曾经熟悉的手机店还在吗?现在它们又在卖什么、做什么呢?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