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抖音上,他拥有2600多万粉丝,被网友称作“国风变装赛道”头部达人。镜头里,他是披坚执锐的英雄、纵横古今的浪客。但镜头外,更多的是焦虑与孤独的抗争、忙到忘记拆开的快递和无数个不眠之夜。
凌晨,朱铁雄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的渲染进度条,眼睛布满红血丝。靠墙的一张行军床,是他偶尔小憩的地方,大多数时候,他都选择熬到天亮。
“我大部分时间,眼睛里都是红血丝。”说这话时,朱铁雄语气平静,像是在描述别人的人生。
在抖音上,他拥有2600多万粉丝,被网友称作“国风变装赛道”头部达人。镜头里,他是披坚执锐的英雄、纵横古今的浪客。但镜头外,更多的是焦虑与孤独的抗争、忙到忘记拆开的快递和无数个不眠之夜。
在外界看来,朱铁雄光鲜亮丽、风风火火,而他却认为自己“不适合拍纪录片”,“因为太平淡了。”
而他的“平淡”,恰恰是一种与平庸对抗的方式。
01
钢铁英雄
“朱铁雄”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像是一位钢筋铁骨的人物,带着几分时代色彩。
熟悉他作品的人,或许会觉得这个名字和他如今的身份暗合——武术出身,国风变装短视频的创作者,把热血、侠义和浪漫用影像表现出来,像一位行走在光影之间的“钢铁英雄”。
朱铁雄第一次被看见,还要从4年前说起。
2021年8月,一支名为《齐天大圣》的短片,在一个名为@朱铁雄 的抖音账号上线。短短两天,视频点赞突破150万,粉丝一夜暴涨三十万。评论区里,有人激动落泪:“大圣!太帅了!”有人说:“唰一下,眼泪就下来了。”还有人留言:“这才是国人的光!”
视频里, 精致的布景和恢宏的特效,让不少人猜测他是“富二代”,朱铁雄听后大笑:“我也希望我是!”
现实却完全相反。1994年,朱铁雄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渔民,家庭拮据到连绘画纸都舍不得买,小时候的朱铁雄,只能在旧日历的背面画画。
节庆的热闹和戏台的喧嚣,编织成朱铁雄童年最鲜明的记忆。每逢庙会,祖庙的戏台上锣鼓铿锵,演员身着华服亮相。小铁雄常常跟着奶奶钻进后台,盯着演员们上妆候场,眼神发亮。“我看得很起劲,非常认真!”他说。那时的他,不懂什么是“艺术”,只知道戏台上的仁义侠者令人心生向往。从那时起,朱铁雄的心底,便已种下梦想的种子。
上高中,他报名参加了武术队。基础差,柔韧性不足,他每天咬牙练习,动作一次次摔倒、一次次重来。终于,他在校运会表演中和队友一同登台,第一次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享受掌声。那一刻,他想起祖庙的戏台,心里暗暗笃定:这是自己的路。
2013年,朱铁雄考入山东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他而言,大学不仅是求学的地方,更是探索兴趣与表达自我的舞台。他一入学便加入了武术协会,把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武术训练中。从基本功到套路演练,他的技艺突飞猛进,也逐渐担起会长的重任。与此同时,他的表演天赋也开始显露——他和伙伴们自编自导自演了《我的好兄弟》《痞子英雄》等三部心理情景剧,连续三年斩获校内比赛冠军,并在高校联盟赛中夺魁。大学四年,他几乎把“折腾”当作修炼,热情、创意与坚持在他身上交织成一股力量,也让他对国风文化的兴趣愈发执着。
2017年夏天,大学毕业不久的朱铁雄背起行囊奔向北京,成为一名职业抖音创作者。他将兴趣与技能融合——国风的审美、武术的动作、视频拍摄与特效制作的技术。他说:“我一直很喜欢国风,又学过视频特效,如果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呈现,肯定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起初,他和朋友们尝试用变装和特效创作趣味短视频:让北京前门城楼“飞”起来,或让人物一跳变成一堆衣服。视频曾小火一阵,但离他心中想呈现的深度和温度,还差得很远。
直到2021年,朱铁雄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原账号,用真名“朱铁雄”重新注册。他开始讲述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不同人物的故事,把国风变装、武术表演、非遗元素融入剧情,每一条视频都讲述一个完整而鲜活的故事。如今,朱铁雄视频里的那些铠甲、鼓乐、火焰与英勇的英雄,是他名字与成长的呼应,也是他小时候在庙会里的记忆碎片。“账号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我的一部分。”他说。
在朱铁雄的家乡,“铁雄”二字寓意着坚强、刚毅、杰出,也承载了父母对孩子如钢铁般意志的期望。在为他取名“铁雄”时,长辈们或许并未想到,这个男孩长大后,会跻身成为互联网“江湖”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钢铁英雄”。
02
热爱抵万难
“这个账号占据我生活的百分之八九十。”朱铁雄说,“高吗?高,但还不够。”在他眼里,创作几乎等同于生活。每条十分钟的视频背后,是几十个小时的特效渲染、一帧帧抠图调试、嵌套五六十层的序列。他称之为“笨功夫”:“我不是科班出身,大学以前连剪辑是什么都不知道,电影也没看过几部,所以只能拼命。”
创作的路上布满挑战。别人可以靠三维建模,他坚持实拍;能外包的道具,他却亲手制作。龙头灯、铠甲、哪吒服饰,很多都是从废料开始,一点点捏、裁、粘、上色。为了一个镜头,他能砸几十万复刻一处院落;为了一个切点,他会在电脑前一帧帧打磨到凌晨,“很多人技术比我强,但不愿意这么磨。”朱铁雄说。
更糟糕的是意外与失控。熬了五天的素材因硬盘故障化为乌有,他抱着那块硬盘在楼道蹲了很久;电脑因序列嵌套过多彻底卡死,一个小时的工作变成六小时。他最崩溃的,不是身体透支,而是面对无法控制的偶发失控。而比这些更让他害怕的,是停下来,“我没办法接受规律化、平淡的生活,我会觉得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对我来说太没有意义。”
面对纷沓而至的压力,朱铁雄用热爱化解。为了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他主动走出舒适区:拍摄英歌舞主题视频,他专程去汕头向老师傅学习;为了骑马镜头,他自学马术;拍摄水下场景,他苦练潜水。每一次尝试,都像是自我挑战。
与抖音粉丝数量与日俱增不同的是,四年时间里,朱铁雄只发了44条视频,但每一条都用“第一次”的态度去打磨。每次发布后,团队会集体庆祝,而他仍会低头翻看评论区,把观众的喜爱和批评都记在心里,回到工作室反复观看,寻找改进的空间。他常说:“每条片子都是带着遗憾发出来的。”这种带着遗憾推向世界,再从世界拿回回响的循环,既是他的痛点,也成了持续前行的燃料。
在朱铁雄心里,热爱,终能抵万难。
03
湄洲岛
朱铁雄的性格底色,来自童年。
在福建东南海域,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岛——湄洲岛。如今,这里以妈祖文化和旅游胜地闻名,但在成为热门景区之前,它只是一个静谧而略显偏远的小岛。
岛上多为渔民家庭,海风咸涩,日出而作,日落未必能息,生活被潮汐和风浪紧紧牵制。捕鱼是大多数家庭的生计,靠天吃饭,收获从不稳定,朱铁雄便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渔民家庭。父母每一天都在和自然、命运较量,几乎所有力气几乎都花在了生存上。
父母对他的情感表达很少,更多的是要求。在朱铁雄的记忆里,父亲常年出海,像个“生疏的朋友”。母亲在教育方面格外严厉,作业写得不够好,要重写;成绩不是第一,就要反省。“我小学时候,作业要写三遍。”朱铁雄回忆。母亲常说,不希望他像父辈一样一辈子都在海上漂泊,风里来雨里去。她让朱铁雄把字写好、题做对,就是想让他通过学习走出小岛,有机会过另一种人生。
童年的孤独,却给了他另一个出口。他常常自己在家画画、做手工、拼道具。他用竹子削剑,用纸板做盔甲,在狭小的屋子里构筑属于自己的江湖。而这些源自于孤独的“产物”,也成了他后来的影像基础。
而最快乐的时刻,还是庙会的戏台。节庆时,他会去奶奶工作的妈祖庙玩,偷偷钻进后台,看演员们上妆候场,眼神发亮。庙里工匠为神像一笔笔上色的画面,他能看一整天,不声不响,却目不转睛。那份执拗与耐心,悄然刻进骨子里。多年后,他在电脑前一帧帧抠图时,那种“磨到底”的劲头,或许就来自庙宇静默的时光。
高三时,他突然决定学美术,学费要好几万,家里拿不出。最后,父母向亲戚借了钱,才供他上了美术班。这件事,他直到上大学时才知道这件事,那一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是以整个家庭的负担来托举的。
童年的另一幕,至今留在朱铁雄心底。
那是他第一次看《西游后传》。电视里,孙悟空大战群魔,最终化作舍利。年幼的朱铁雄震撼良久。英雄不是永生不灭,而是全力以赴后归于虚无。这让他第一次体会到“意义”的重量。
多年后,他在作品中反复寻找那种感觉。火焰、鼓声、云雾,他想要营造的不只是画面的壮观,还有那一瞬间的沉寂与震动。“某种程度上,我也在找自己的那颗舍利。”
在朱铁雄的视频里,永远绕不开“梦想”与“热爱”。那是他内心世界的显化,也是弥补人生遗憾的方式。他没见过爷爷,就在视频里创造一个“想象中的爷爷”;缺失的亲情,他在镜头里一点点补齐。
为了在屏幕上还原那种“家”的质感,朱铁雄和团队专门在成都打造了一间名为“兰庐”的百年老屋。房间里的院墙、木门、床铺,都尽可能贴近朱铁雄记忆中的样子。为此,他投入了几十万,把这里布置成一个能承载拍摄的空间。自那以后,“兰庐”也成了视频里反复出现的场景。对朱铁雄来说,这是种笨拙却真切的方式——没办法直接向父母表达,就在镜头里重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账号是他的缩影,有他的热爱、他的遗憾、他对世界的理解——“它就是我”。
如今,朱铁雄即便在抖音拥有2600多万粉丝,他依然保持平常心。“粉丝涨得快让我有成就感,但我心里觉得,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在粉丝眼里,他是热血的“钢铁英雄”;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一个还没找到“舍利”的创作者。
他不善言辞,于是用影像回答世界。他称自己“平淡”,却在用极致的工匠精神对抗平凡。未拆的快递、通宵的渲染、KTV包厢里的笑声与低头翻评论,都是他生活与创作交错的证词。
朱铁雄的成长轨迹,是一代年轻人的缩影:在家庭的沉默与社会的奔波中长大,不善于表达,却始终渴望被理解。他把热爱当作出口,把遗憾转化为动力。
在沉默与光影之间,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让生活闪闪发光。这个自称“平淡”的人,依旧在用最不平凡的方式,来对抗平庸。
来源:朽木露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