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i-4-ANEPPDHQ 膜电位荧光探针(近红外) 是一种能够快速反应膜电位变化的染料。本身不具备荧光活性,只有和细胞膜结合后才会发出荧光。它可以足够快地检测瞬态(毫秒)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在各种组织、细胞、以及细胞膜模型中,Di-4-ANEPPDHQ
Di-4-ANEPPDHQ 膜电位荧光探针(近红外) 是一种能够快速反应膜电位变化的染料。本身不具备荧光活性,只有和细胞膜结合后才会发出荧光。它可以足够快地检测瞬态(毫秒)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在各种组织、细胞、以及细胞膜模型中,Di-4-ANEPPDHQ 膜电位荧光探针(近红外) 的荧光变化幅度较为均一,每 100 mV 的变化通常显示 10% 的荧光改变。
近红外光(通常指 700-1700 nm 波长)在生物样本中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这是 Di-4-ANEPPDHQ 相比可见光区膜电位探针(如 Di-8-ANEPPS)最核心的优势。
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生物组织(如皮肤、肌肉、血管)对可见光(400-700 nm)的吸收和散射极强,而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显著降低(主要吸收物质为血红蛋白和水,在近红外区存在 “光学窗口”)。因此,Di-4-ANEPPDHQ 能够穿透更厚的生物样本(如多层细胞、组织切片甚至小型活体模型),实现深层细胞或组织的膜电位监测,而可见光探针往往仅能用于细胞表面或极薄样本。更低的生物自发荧光干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辅酶(如 NADH、FAD)等物质在可见光区会产生较强的自发荧光,容易与探针荧光信号重叠,导致背景噪声高、信噪比(SNR)低。而近红外区的生物自发荧光强度大幅减弱,Di-4-ANEPPDHQ 的荧光信号能更清晰地从背景中分离,显著提升成像质量和检测准确性。更高的光稳定性与更低的光毒性近红外光的光子能量低于可见光,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如 DNA、蛋白质)的损伤更小,可减少长时间成像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即 “光毒性更低”)。同时,Di-4-ANEPPDHQ 自身在近红外光激发下的光漂白(荧光信号随照射时间衰减)现象更弱,光稳定性更高,适合长时间动态监测膜电位变化(如神经元放电、心肌细胞搏动等)。作为典型的 ** styryl 类膜电位探针 **,Di-4-ANEPPDHQ 的分子结构使其能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特异性结合,并通过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机制响应膜电位变化:
当膜电位发生去极化(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减小)或超极化(电位差增大)时,探针分子在膜中的取向、极性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其荧光光谱(发射峰位移)或荧光强度产生快速、可逆的变化。这种响应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精准捕捉细胞电活动的动态过程(如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免疫细胞的激活电位变化),且对膜电位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范围,便于定量分析。近红外成像技术(如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活体成像系统)已广泛普及,Di-4-ANEPPDHQ 的激发 / 发射光谱(通常激发峰约 730 nm,发射峰约 830 nm)可与常见的近红外光源、检测器良好匹配,无需特殊改装设备即可开展实验,降低了技术门槛。
来源:科学言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