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篇发表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的临床病例报告:一位年仅13岁的女性患者,因为肛周出现斑块1个月余前来就诊。最初,她曾在外院皮肤科和妇产科被反复误诊断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尽管使用了外擦药物“咪喹莫特乳膏”进行治疗,皮疹却未见好转,反而不断增多。最终
最近,一篇发表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的临床病例报告:一位年仅13岁的女性患者,因为肛周出现斑块1个月余前来就诊。最初,她曾在外院皮肤科和妇产科被反复误诊断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尽管使用了外擦药物“咪喹莫特乳膏”进行治疗,皮疹却未见好转,反而不断增多。最终通过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确诊为二期梅毒。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在一个月前首次出现肛周扁平丘疹,随后逐渐增大成了斑块,部分区域有渗出,她自己感觉有轻微触痛。体格检查发现,在她的肛周皮肤上,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湿润斑块,表面呈现疣状外观,甚至融合成片,局部还有出血点和白色分泌物。令人震惊的是,在后续的问诊中,患者自述有6名性伴侣,并曾有多次不洁性生活史。
最终的实验室检查显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高达 1 ∶ 64。诊断结果确认为“二期梅毒”。梅毒,这种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尤其在二期,由于皮疹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缺乏特异性,被称为皮肤科的“万能模仿者”。
这位13岁的患者肛周的皮损,医学上称为“扁平湿疣”,通常是苍白色或浅褐色扁平丘疹,表面湿润,极易被误认为是股癣、外痔或尖锐湿疣。正是由于接诊医生对梅毒多样化临床表现认识不足,过于相信直观印象,且查体不全面,才导致了这次误诊。这一案例提示我们,遇到肛门有赘生物的患者,常规进行梅毒筛查是至关重要的。
确诊后,治疗方案随之确定。患者在青霉素皮试阴性后,接受了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240万IU,每周一次,共3次)。但第一次治疗后,患者出现了发热症状。临床医生迅速判断,这很可能是梅毒治疗中常见的赫氏反应,通常发生在治疗后2至4小时,表现为发热和全身症状,如寒战、肌痛等。通过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对症处理,发热症状很快减退。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第一次治疗后皮损即明显缩小。在完成全部3次疗程后,患者的斑块大部分消退,仅留下了灰褐色的色素沉着。
这个病例不仅仅是一个医疗教训,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警示。
患者年龄仅13岁,这揭示了青少年性认知成熟度低,且初次性行为年龄提前,面临着极高的性传播疾病感染风险。虽然全国梅毒发病总人数在下降,但女性的发病人数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 10~19 岁的青春期人群中,梅毒疫情在近年来呈现出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在低年龄段的报告病例数增长更为明显。这种风险增加与环境、文化、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因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和性病防治知识宣传。
来源:健康十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