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厂里组装汽车、搬运零件的同事,是 24 小时连轴转却零失误的机器人;甚至楼下超市补货、整理货架的店员,都是不知疲倦的 “全能助手”。
2040 年每 7 人就有 1 台人形机器人?3 组硬核数据揭开人类文明新拐点
你相信吗?20 年后,帮你父母测血压、陪老人聊天解闷的护工,可能是会察言观色的 “钢铁伙伴”;
工厂里组装汽车、搬运零件的同事,是 24 小时连轴转却零失误的机器人;甚至楼下超市补货、整理货架的店员,都是不知疲倦的 “全能助手”。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曾公开断言:“2040 年地球将拥有 100 亿个人形机器人”
这个数字是当前全球汽车总量的 6 倍多,是天方夜谭还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今天我们用《2025-2035 年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里的硬核数据,拆解人形机器人如何从科幻走进现实,又将如何重构你的工作与生活。
公众号:行业报告查一查,了解相关行业研究及最新报告1. 市场规模:从 38 亿到 24 万亿,这个赛道的增长比手机还疯狂
提到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不同机构的预测虽有差异,但 “指数级爆发” 已成共识。
高盛给出最保守估算:到 2035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38 亿美元,这一数字比其 3 年前预测的 60 亿美元增长超 6 倍,足见行业热度飙升速度;
麦格理则更乐观,认为到 2050 年市场价值能突破 3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前日本全年 GDP;
而 ARK Invest 的预测堪称 “震撼”——24 万亿美元,这个规模约等于当前全球 GDP 的四分之一,相当于 15 个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
为什么差距如此悬殊?
核心在于人形机器人的 “通用性”。就像智能手机从 “通话工具” 进化为 “万能终端”,人形机器人能适配的场景正在无限扩张。
摩根士丹利测算,仅美国市场到 2050 年就将有 6300 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覆盖 75% 的工种、影响 40% 的员工。
以制造业为例,2024 年美国制造业存在近 200 万劳动力缺口,而人形机器人的租赁成本约为每月 300 美元,按每天工作 8 小时计算,时薪仅 1.25 美元,比美国最低时薪(7.25 美元)便宜 83%,对企业来说性价比极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 “数量暴击”。
除了马斯克的 100 亿台预测,Figure AI CEO Brett Adcock 也明确表示:“2040 年全球至少需要 10 亿台人形机器人”,这意味着每 7 个地球人就对应 1 台机器人。
对比来看,全球汽车从 1886 年诞生到 2023 年达到 15 亿辆保有量,用了 137 年;而人形机器人可能仅用 20 年,就能实现从 “0” 到 “10 亿台” 的跨越,增长速度远超手机、汽车等过往任何科技产品。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对比
来源:高盛、麦格理、ARK Invest
2. 技术突破:五大技术 “合体”,机器人终于 “像人又超人”
10 年前,人形机器人还是 “昂贵的展示品”。本田 ASIMO 机器人虽能跳舞、指挥交响乐,但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且续航仅 1 小时,无法实际应用;
而现在,特斯拉 Optimus Gen-2 的物料成本已降至 50-60 万美元,且马斯克明确目标:2030 年将售价压到 2 万美元,和一辆家用轿车价格相当。
这种跨越式进步,源于五大技术的 “完美融合”:
1.AI 大脑:听得懂、会思考:多模态生成式 AI 让机器人实现 “语音交互 + 自主决策”。
比如 Figure 02 机器人搭载 OpenAI 大模型,能通过语音指令完成 “搬箱子、分类零件”,甚至能识别环境中的障碍物自主调整路线,2024 年在宝马南卡罗来纳工厂试点时,连续 7 天零失误完成任务,出错率仅 0.3%,远低于人类的 2%;
2.硬件骨骼:灵活又耐用:关键部件成本暴跌 + 精度飙升。10 年前激光雷达单价 10 万美元、体积如咖啡罐,现在特斯拉用的同款部件仅 1 万美元,体积缩小 1000 倍,未来还将降至 5000 美元;
谐波减速器、无芯电机的升级,让机器人手指拥有 16-22 个自由度,特斯拉 Optimus Gen-3 能 “捏起鸡蛋不捏碎”,甚至具备弹奏钢琴的潜力;
3.续航心脏:跑得远、成本低:电池技术每两年进步 20%。当前机器人续航普遍 1-3 小时,但摩根士丹利在《摩尔定律将适用于电池吗?》报告中预测,2028-2030 年固态电池商用后,续航将突破 8 小时,且每千瓦时成本从 2023 年的 139 美元降至 80 美元,降幅超 42%;
4.视觉眼睛:看得清、辨得准:多传感器融合让机器人 “视力” 超越人类
Unitree H1 搭载 3D 激光雷达 + 6 个 RGB 摄像头,能在黑暗仓库中精准抓取零件,误差不超过 2 毫米;
波士顿动力 Atlas 机器人更能通过视觉识别障碍物,完成后空翻、跳台阶等复杂动作,灵活性堪比专业运动员;
5.运动神经:跑得快、稳得住:关节技术升级让机器人 “行动自然”。
EngineAI SE01 采用创新谐波关节模块,消除了传统机器人 “卡顿” 的运动轨迹,行走步态与人类相似度达 90%;
机器人时代 Star1 更创下纪录,能以 7.5 英里 / 小时的速度奔跑,还能在斜坡、沙地等复杂地形稳定行走。
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成本下降曲线
3. 落地影响:先抢 3 类 “苦活累活”,再让人类专注 “有温度的事”
人形机器人不会突然 “占领所有岗位”,而是先从 “人类不愿干、干不了” 的工作切入,目前三大应用场景已出现规模化落地迹象:
养老护理:填补百万级缺口:人口老龄化正催生巨大需求。联合国预测,2030 年美国每 100 个 24-69 岁劳动力,要赡养 25 个 70 岁以上老人,日本更夸张,这一比例达 50:100,
仅美国到 2040 年就将短缺 35.5 万名护理人员
傅里叶智能 GR-2 机器人已在上海多家养老院试点,能帮老人翻身、喂饭,还能通过触觉传感器监测老人心率、血压,甚至陪老人聊天解闷,有效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危险作业:替代人类 “闯禁区”:工伤数据触目惊心,2015-2021 年美国平均每年有 5200 人死于工伤,而人形机器人能进入核反应堆、火灾现场、深海等危险环境。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机器人已在亚马逊仓库负责 “托盘回收”,这种需要频繁弯腰、搬运 35 磅重物的工作,人类干一天易腰酸背痛,机器人却能连续工作 72 小时,效率提升 3 倍;
制造业:破解 “用工荒” 难题:全球制造业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缺口近 200 万,中国工作年龄人口每年减少超 1000 万。
特斯拉计划 2024 年在自家工厂部署 1000 台 Optimus 机器人,负责零件搬运、设备组装等工作,目标替代 50% 的流水线工人;
宝马、梅赛德斯 - 奔驰等车企也纷纷试点人形机器人,试点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25%。
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改变不是 “失业焦虑”,而是 “工作意义的重构”。
Brett Adcock 在报告中提到:“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干人类不想干的活,让人类专注于创造性、有温度的事”。
比如医生不用再花 2 小时写病历(机器人自动记录),可以多花时间和病人沟通病情;教师不用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AI + 机器人协同批改),能更专注于因材施教;父母不用再为打扫卫生、做饭耗费精力(家庭机器人包办),可以多陪伴孩子成长。
ARK Invest 更乐观预测,到 2040 年商品和服务成本将 “极限趋近于零”,一杯咖啡可能只要 1 毛钱,一件衣服只要几块钱,因为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都由机器人高效完成,人类将进入 “丰裕时代”。
你认为哪类行业的人形机器人渗透率会最先突破 5%?在技术型企业与应用型企业中,你更倾向布局哪类标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判断与逻辑~
来源:全行业报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