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深夜评预制菜 西贝动作引行业震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4:34 1

摘要:就像有人半夜推开门喊你去捉妖,信息还没凉透,就顺着手机信号爬进了西贝贾国龙的耳朵,也把一堆餐饮老板从被窝里拎出来。

凌晨三点的朋友圈,安静得能听到猫翻垃圾桶的声音。

然后——嘭!

老罗扔下一句:“准备测试市面上的预制菜。”

就像有人半夜推开门喊你去捉妖,信息还没凉透,就顺着手机信号爬进了西贝贾国龙的耳朵,也把一堆餐饮老板从被窝里拎出来。

有朋友在群里发了个狗头表情说,这不是锅气的问题,这是饭桌版持久战。

往回倒几帧画面,那场1.8万员工大会上,贾总拍胸脯要起诉老罗,我们都等着看连续剧。

结果呢?

剧情断片,反而是店里的队伍先消失,高峰期变成“随便坐”,连空气都显得悠闲。

从“五道菜二十分钟”到“四分钟齐活”,效率飙升,可账单上人均170元,让不少食客瞬间降温——尤其当盘子里的内容不过是家常小炒,而非米其林分子料理。

我记得那次老罗吐槽“没有锅气”,特地举例:七道现炒370块,一帮人吃到扶墙走。

他心里的厨房,是有烟火、有葱姜蒜味、铲子碰铁锅发出清脆声响的地方,然后话锋一转,“做不到不用预制菜,就让别人去做”。

这直球砸在人心口,不疼才怪。

两天后,他又半夜醒来补刀,要亲自测评哪些预制菜值得信任,比直播怼同行的时候还带劲,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憋着什么新商业计划。

更扎人的细节是,美国西贝全程现场切炒、烧卖现包,因为当地法规死板,未经批准的东西别想进后厨。

国内网友看完视频,再想到自己本地分店掏出的冻馒头解冻复蒸,那种双标感比情人节送塑料花还刺眼。

在美国,如果食品安全出了岔子,不只是罚钱,还可能直接关门,所以他们格外谨慎;到了我们这里,好像只剩消费者用脚投票这一招。

与此同时,有眼尖的人扒出西贝悄悄成立了一家公司——三河市饭积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与另一家餐企合股。

这名字听起来励志,但规模怎么看怎么不像大动作。

不过了解贾国龙的人知道,他是从20平米的小馆干出来的,这一步也许是在找出口。

但闭店消息还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对于靠堂食氛围和故事营销撑牌面的品牌来说,每灭掉一个灯箱广告,都有点割肉般难受。

老罗这波明显不止为了博流量,他盯的是行业底层逻辑:连锁化追求成本控制,用标准化生产换稳定输出,却牺牲掉味觉灵魂。

当价格与体验出现错位,再响亮的名号也留不住忠诚度。

他偏偏用个人账号丢下火柴,让争议自己烧,把对手逼在不上台尴尬,下台更难看的位置。

这种打法既聪明又坏坏的——褒义版坏,就是精明加戏精属性混合体。

当然,从另一侧看,大型餐企真有苦衷。

“顾客只看到‘锅气’,我们面对的是供应链。”

全国百来家门店,新鲜制作意味着更多人工、更复杂物流,一旦扩张太快,很容易质量失控。

所以很多公司宁愿选部分优质预制品稳住局面。

但问题来了,当顾客发现花的钱买来的,是冰柜里睡过美容觉再唤醒的食物,这份信任还能续多久?

海底捞就是另一个案例,它引入中央厨房产品时,没有偷偷摸摸,而是透明标注哪道提前处理好,并用服务弥补心理差距。

“我们就是这么做,你爱吃不吃”的坦荡,比遮遮掩掩舒服多了。

不幸的是,如今一些餐厅遇到的不只是烹饪工艺争论,更接近于情绪崩塌。

一旦消费者觉得被骗,无论菜单改多少次、价格降多少档,都未必救得回来。

这跟恋爱一样,一句谎言拆掉的不仅是一顿晚餐,还有未来的一整套设想。

如果真按老罗所说,他逐一测遍主流品牌所有预制菜,还公示排名,会怎样?

极端一点讲,它可能触发一次大众点评式洗牌,把那些依赖冷链维系美味幻象的品牌推向聚光灯;温柔猜测,则可能是在为某个新的食品创业方向试水舆论温度。

不管是哪一种,都挺刺激胃口,中国消费者向来重视“透明”和“性价比”,这种公开评测如果运作好了,大概率会成为行业震荡器。

当然,也可能最后只是添几个热搜标签,然后大家继续该怎么吃怎么吃。

作为普通食客,我忍不住幻想一下:如果哪天走进一家全国连锁,你能扫码看到后厨实时画面,以及每道菜的新鲜比例是多少,会是什么体验?

有人嫌麻烦,有人因此踏实。

我猜多数人的心理,其实比嘴巴要求简单——付的钱对应得到配套的一份真诚。

如果真做到这一点,无所谓它来自铁锅边上的呲啦声,还是零下十八度后的回暖拥抱,我们都会少骂几句,多留几次座位给它吧。

至于老罗深夜放榜,到时候看看谁家的厨房灯还能亮着,我已经准备好熬夜刷榜单了,你呢?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