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总困于执念、囿于得失,便如将心锁进牢笼,再明媚的阳光也照不进方寸之地。
《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份从容豁达,正是“学会释怀”的古老注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总困于执念、囿于得失,便如将心锁进牢笼,再明媚的阳光也照不进方寸之地。
唯有解开心里的结,让心放宽,才能在岁月的起伏中寻得自在。
古人常说“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从京城繁华到黄州荒野,却能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
他释怀于仕途的失意,放下了境遇的落差,转而在东坡种麦、于赤壁吟歌,将困顿的日子过成了诗。
这份“允许一切发生”的通透,不是妥协,而是对生活的清醒认知——风雨是常态,顺遂是恩赐,接纳所有经历,方能不被情绪裹挟,守住内心的平静。
王阳明曾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一个人看待世界的姿态,决定了他生活的温度。
若总盯着眼前的阴影,便会忽略头顶的阳光;
若总纠结于过往的遗憾,便会错失当下的美好。
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并非源于命运的偏爱,而是他放下了官场的纷扰,选择与自然相伴,让日子始终朝着温暖的方向。
幸福从不是求来的,而是“释怀”与“向阳”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不再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再为无法改变的事耿耿于怀,心便会像广阔的天空,容得下风雨,也盛得下阳光。
正如《庄子》中“逍遥游”的境界,不被外物束缚,方能体会生命的自在与丰盈。
学会释怀,让心放宽,允许一切发生,让日子向阳而行,幸福自会如春风般,轻轻拂过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狮子滩文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