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北堡乡: 豆香溢梯田,“四大关键”破解种地难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6:45 1

摘要:九月的长城脚下,清水河县北堡乡杨家川畔的千亩梯田里,饱满的大豆荚压弯了枝头,微风拂过,豆叶沙沙作响,混着收割机的轰鸣,奏响了黄土高原上的丰收乐章。“往年30亩坡地收不了6000斤,现在土地平整了,科学套种和优质肥料都用上了,亩产涨了三成多!”村民王大叔攥着沉甸

九月的长城脚下,清水河县北堡乡杨家川畔的千亩梯田里,饱满的大豆荚压弯了枝头,微风拂过,豆叶沙沙作响,混着收割机的轰鸣,奏响了黄土高原上的丰收乐章。“往年30亩坡地收不了6000斤,现在土地平整了,科学套种和优质肥料都用上了,亩产涨了三成多!”村民王大叔攥着沉甸甸的豆荚,皱纹里都浸着笑意。这喜人的丰收图景,正是北堡乡锚定“土、技、肥、机”四大关键,一步步破解黄土高原种地难题的生动答卷。

筑基:平整土地,破解“靠天吃饭”困局​

北堡乡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七成耕地是坡梁旱地,“雨天水土流失,旱天颗粒无收”曾是这里的常态。改变的第一步,始于乡党委牵头推进的土地平整工程——党员干部带头踏遍全乡14个行政村,丈量地块、规划梯田走向,近几年已推动10000多亩坡地完成改造。昔日零散破碎、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如今变成了田成块、路相连、管相通的梯田群,为大豆生长筑牢了“稳定根基”。

“起初大伙不信坡地能高产,党员干部就先在碓臼坪村搞2700亩示范田。”村支书刘荣指着层层叠叠的梯田介绍,乡党委还同步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配套建设灌溉管网,让平整后的土地“旱能浇、涝能排”。如今示范田已辐射周边5个自然村,114户农户的216人彻底告别了“看天收”的焦虑,吃上了“定心丸”。​

赋能:米豆套种+精准施肥,激活土地潜力​

在栜木塔自然村的大豆种植基地,翠绿的大豆与金黄的玉米错落生长,构成了一幅立体种植图景——这正是北堡乡推广的米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和大豆套种,既能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又能减少病虫害滋生,一亩地能多收50多斤大豆!”乡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蹲在田埂边,指着作物根系介绍,该技术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科学搭配,让土地利用率提升30%以上,破解了丘陵地区耕地资源紧张的难题。​

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县农牧局的精准肥料帮扶。今年春耕伊始,农牧局针对北堡乡土壤特性,量身定制“施肥大礼包”,免费发放有机肥、复合肥和根瘤菌肥。“以前自己买肥舍不得用足量,现在有了帮扶,底肥用有机肥养地,生长期追施复合肥促生长,结荚期撒根瘤菌肥提产量,豆子长得又大又饱满!”种植大户李大姐拨开豆叶,露出挂满枝头的豆荚,“去年亩产260斤,今年直接突破300斤,技术和肥料真是立了大功!”

提效:农机上阵,告别“面朝黄土”旧模式​

“以前牛耕人种,一亩地播种要忙三天;现在有了小型播种机,陡坡梯田都能去,播种、施肥一次到位,一天就能种20亩!”在长沟门村的收割现场,农机手侯叔操作着收割机,金黄的豆秆被卷入机身,颗粒饱满的大豆顺着管道流入粮仓,效率比人工收割提升10倍以上。而这些适配梯田作业的农机具,正是北堡乡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置的“农业宝贝”。​

近些年,乡党委聚焦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痛点,专门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批量购置液压翻转梨、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具,一方面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机服务队”,为农户提供免费耕作服务;另一方面将部分农机低价租赁给种植大户,降低生产投入。目前全乡大豆种植机械化率已达75%,从春耕播种到秋收脱粒,农机上阵不仅大幅节省人力成本,更保证了种植和收获质量,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成为历史。​

夕阳下,装满大豆的卡车驶离梯田,远处的长城烽燧与金色田垄交相辉映。“下一步要继续扩大土地平整规模,让更多坡地变梯田;同时加大米豆套种技术推广力度,争取农牧局更多肥料支持,让农机覆盖到每一块耕地!”乡经济发展和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的话语,勾勒出革命老区大豆产业的振兴图景。以平整土地打基础、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多方帮扶强保障,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金豆豆”,正结出更多丰收硕果,生长出更旺盛的希望。(王尧)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