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盟劳资协议冷酷得跟凌晨五点北风一样,写着明晃晃的交易冻结期——12月15日之前,那些夏天刚签来的新援,一个都不能动。
范弗里特倒下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啪”地响了一声,像有人在背后砸了个冰块到我脖子上。
没看慢镜头,不敢看——有些动作不用重播,你就知道结局是坏的。
他躺在地板上,那表情不是崴脚,是一种彻底报销的味道。
几分钟后消息坐实:十字韧带撕裂,新赛季直接关门。
这种伤,比输球还让人窒息,因为你突然意识到,这支火箭少了的不只是一个控卫,而是全队的大脑。
更糟的是,这事卡死了补强通道。
联盟劳资协议冷酷得跟凌晨五点北风一样,写着明晃晃的交易冻结期——12月15日之前,那些夏天刚签来的新援,一个都不能动。
亚当斯、卡佩拉、芬尼·史密斯,全排成冻鱼样站在那里等解冻,就算你手握急救清单,也只能干瞪眼。
而且火箭现在已经踩在第一土豪线边缘,再往前一步就是奢侈税收割现场;合同名额也是满员状态,就算保罗健康版拎着球鞋来敲门,也只能请他喝茶聊人生。
这让我想起去年那股盲目的乐观劲儿,我们还以为年轻阵容只要耐心等就能爆发。
但NBA不吃青春牌,一旦核心位置塌掉,没有B计划的话,战术板上的箭头再漂亮也没用。
今年坑更深,因为范弗里特虽然不是库里,但他的节奏控制、防守覆盖,还有关键时刻稳住场子的能力,是阿门·汤普森这种新秀暂时够不到的。
从数据看更扎心:7.2次助攻,全队近38%的三分机会来自他的串联;防守效率每百回合排名后卫组前十。
这东西换个身材差不多的人顶不了。
有人说干脆让阿门练,这是培养派最爱喊的口号,“正好锻炼新人”。
听起来挺美,可如果你的目标还有季后赛甚至更远,把首发交给未经验证的新秀,就是拿未来做实验。
火箭过去几年已经玩过不少这样的实验,每一次都是伴随着痛苦教训结束——凯文·波特 Jr. 那段试验,现在连名字都懒得提起。
其实12月15日这个日期,在圈内意味着第二轮博弈窗口打开,大部分夏天签约自由球员终于可以参与交易,各队开始重新评估阵容,有人清理冗员,有人补短板。
如果真要立刻换成熟控卫,只能牺牲几个无交易限制的小伙,比如申京或塔里·伊森。
但这些名字一放出去评论区必然炸锅,他们可是粉丝口中的“未来基石”,谁舍得?
拖到窗口开启未尝不可,说不定还能捡漏一些状态不错但价格合理的人选。
不过市场是现实版《动物世界》,别人一旦闻出你急需控卫,你谈判桌上的筹码自然缩水,到时候可能被迫接受并非最佳方案。
在NBA这是常态,就像房东知道租客临近开学找房,会顺手把价钱抬高,还笑着说“不涨很多”。
除了技战术,更衣室气氛也是隐形变量。
一支年轻球队失去主力老哥,新晋领袖必须双倍努力,而且不能露怯,否则士气崩塌速度比比分翻转还快。
这段空窗期其实也是检验精神韧性的舞台,如果他们咬牙撑过,并保持五成左右胜率,那么引援之后还有翻盘希望;若陷入连败泥潭,即使后来来了哈登级人物,也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我自己挺矛盾,一方面觉得等待是一种理智选择,让局面冷静下来再行动总比仓促靠谱;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幻想管理层此刻孤注一掷,用申京或伊森赌一个成熟组织者,会不会真的改写走向?
篮球迷永恒纠结就在这里,我们习惯同时怀揣两个截然相反剧本,然后在键盘上不断切频道。
有时候会想起2019年的勇士,同样因核心受伤跌进谷底,却意外得到榜眼签,把维金斯和库明加一起收入囊中——结果几年后的剧情完全不同于当初预设。
如果火箭今年硬吃低谷,会不会反而埋下一颗宝藏选秀权?
网友对这种情况通常吵成两派,一派摆烂攒资产,另一派坚持该赢还是要赢。
我偏向第二种观点,因为输久了会改变团队DNA,这东西不像数据那么容易修,它潜移默化影响每一次训练与沟通,就像家长长期忽略孩子作业质量,总有一天发现孩子压根不知道怎么认真做题。
所以接下来这段时间,大概就是盯着现有阵容硬扛,同时祈祷阿门快速成长、杰伦格林别梦游,以及替补席偶尔冒出来几个惊喜夜晚。
不管春天是否如约而至,在漫长寒冬熬过去,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敬的能力。
至于12月15日之后会发生什么嘛……留给大家一个悬念吧,说不定我们迎来的不是奇迹,而是一笔让所有人拍大腿骂娘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交易包裹,你觉得呢?
来源:喳喳足球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