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玲主任,真要感谢您,让我重归岁月静好。”说这话的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教师。近一年来,因为慢性咳嗽他辗转多家医院,还住院治疗过两次。什么CT、气管镜、肺功能检查……该做的检查都做过,该吃的西药都吃过,但总是没法找到病因断根,总是治一阵缓解一段,药停了,咳嗽又来了
俗话说“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
而在福建省人民医院
偏有一位医生善治咳嗽
她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叶玲
近日记者采访她时
她刚刚接诊了51名患者
其中40人因慢性咳嗽而来
她不急不躁,望闻问切
从蛛丝马迹中
为患者寻找“久咳不愈”破解之方
叶玲
治疗慢咳有挑战不怕“丢脸面”
“叶玲主任,真要感谢您,让我重归岁月静好。”说这话的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教师。近一年来,因为慢性咳嗽他辗转多家医院,还住院治疗过两次。什么CT、气管镜、肺功能检查……该做的检查都做过,该吃的西药都吃过,但总是没法找到病因断根,总是治一阵缓解一段,药停了,咳嗽又来了,这不仅让他夜不能寐,还影响上课教学。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后,温婉的叶玲主任托了托她的眼镜,“让我探探路吧”。
虽然她也不敢打包票能包好,但她愿意挑战。近几年来,随着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增多,叶玲主任开始关注并专攻慢性咳嗽。为此,今年她还拜全国名中医、广州省中医院张忠德教授为师,通过“平调五脏”的中医理论对付慢性咳嗽。
叶玲为患者细心诊断
“咳嗽,不一定是因肺而咳,也可能是其他的脏腑出问题。”经过耐心辨证,叶玲主任发现前述那名老师痰多,且多为白痰,结合其体质,判断其咳嗽因“脾虚肝旺”导致,于是治疗疏肝健脾入手,从根源进行调理,为其开了4帖苓桂术甘汤。
很快,这名老师前来复诊,表示感觉咳嗽好了两三成。叶玲主任继续又开了7帖,患者服用后,惊喜感慨“好了一半”。此后经过一个月调治,男教师咳嗽渐消,重归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十分感谢叶玲。
记者了解到,也正因为她看慢性咳嗽效果好,一传十,十传百,叶玲主任门诊的患者中有很多是慕名而来的,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慢咳患者。
与患者换位思考 急患者之所急
别看叶玲主任刚刚拜师两个月,“70后”的她从医已经27年,是一名资深的呼吸领域专家。
她一方面传承中医传统精髓,一方面从现代诊疗技术中汲取养分,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呼吸系统常见病,为每一名患者量身定制不同的治疗方案。
叶玲日常为患者检查
“当医生就是学无止境,要不断地学习。”她说。多年来,每一次接诊患者,她依然保持一个新人的姿态——兢兢业业、细致谨慎。
在呼吸内科,每年入冬后,危重症患者就会多起来,其中不少高龄老人。你总能看到叶玲主任带领团队在病床边忙碌,与患者呼吸与共的场景。
96岁的官奶奶是叶玲的老病号,因哮喘、支气管炎等,从90岁开始一直在她这调理。前段时间叶玲出差,官奶奶身体不适,但想着等叶玲回来再看,结果叶玲回来后,老人已经喘的不行,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戴上了呼吸机。
高龄加上重症肺炎,老太太很可能扛不过来。为了救治老太太,前三天,叶玲带领团队转入作战状态,时刻守护在老太太床边,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痰多时,就在床边用气管镜吸痰,有时候一天要吸痰好几次。就这样三天后,老人缓过来了。一家人十分感激叶玲。
患者为叶玲医生写下感谢信
“要当一个好医生,就要将患者放在第一位,要学会换位思考,急患者之所急。”叶玲说,只有你牵挂着患者,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她永远忘不了,两年前,当时已经94岁的官老太太在服务台一笔一划为她写下感谢信的场景,“能让患者重获健康,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就是莫大的幸福”。
叶玲参加义诊活动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叶玲主任告诉记者,虽然呼吸科工作忙,压力大,但她愿意继续当患者的守护者,带领团队,为各种各样的肺部疾病患者揪出病因,打通生命通道,守护珍贵的呼吸。
记者 陈丹/文 石美祥/摄
通讯员 魏映双
新媒体编辑 兰超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健康来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