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棋手的人生,从来是用定式与死活题铺就的。柯洁口中 “足够多的原始积累”,是无数个童年深夜的背诵与演算 ——6 岁背完上千局经典棋谱,8 岁日均完成 200 道死活题,12 岁能精准复现百年内所有大赛名局的关键招法。这种 “童子功” 式的苦修,曾是通往巅峰的
写在洛阳·栾川“老君山杯”决赛前
职业棋手的人生,从来是用定式与死活题铺就的。柯洁口中 “足够多的原始积累”,是无数个童年深夜的背诵与演算 ——6 岁背完上千局经典棋谱,8 岁日均完成 200 道死活题,12 岁能精准复现百年内所有大赛名局的关键招法。这种 “童子功” 式的苦修,曾是通往巅峰的唯一路径:聂卫平少年时在体工队仓库里抄录棋谱,古力为练官子连续三月每日复盘至凌晨,本质上都是与时间的 “死磕”。
这种传统训练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海量记忆构建 “棋感数据库”,用重复训练打磨计算精度。但正如柯洁所感,当这份刻在骨血里的 “卷”,遇上 AI 时代的全新规则,曾经的积累突然变得不够用了。
卡塔狗的横空出世,一度让围棋界陷入 “人机对立” 的迷思。柯洁那句 “下 1000 盘输 1000 盘” 的喟叹,道尽了顶尖棋手面对 AI 时的挫败感 —— 当机器能在 0.1 秒内演算百万种变化,人类数十年积累的经验仿佛瞬间贬值。这种冲击曾引发 “围棋已死” 的论调:传统定式被 AI 推翻,直觉判断让位于数据推演,连柯洁都曾直言围棋变得 “无聊透顶”。
但真相从未是 “人机对抗”,而是 “人机共生”。AI 本质上是打破信息壁垒的工具:它像一本活的围棋百科全书,能即时验证招法优劣;更似一位永不疲倦的陪练,可精准定位计算盲区。正如吴清源所言 “围棋是天工开物”,AI 不过是揭开了天工的神秘面纱,而非剥夺了人类下棋的意义。柯洁近期棋步 AI 吻合度的提升,恰恰印证了工具属性的本质 —— 抵触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适应新工具所需的高强度投入。
同为顶尖棋手,李轩豪与申真谞的选择,诠释了 AI 作为工具的真正价值。李轩豪曾因 “基本功薄弱” 长期徘徊不前,2020 年起他以 “绝艺” 为镜,每天花 6 小时拆解 AI 推荐变化,将机器的精准计算融入自身棋风,最终在梦百合杯以 3:1 夺冠,完成从 “天赋型选手” 到 “世界冠军” 的蜕变。他的成长轨迹证明:AI 能补全传统训练的短板,让天赋找到精准发力点。
申真谞的 “极致卷法” 则提供了另一种范本。这位与柯洁齐名的八冠王,将 AI 训练化为生活本身 —— 酒店晚宴上用折叠手机摆棋,日均八九个小时沉浸于 AI 复盘,最终练就 “与 AI 高吻合度” 的稳定棋风。他的实践并非 “被 AI 奴役”,而是主动驾驭工具:用 AI 拓展棋路边界,以人类智慧赋予招法温度,这正是工具价值的最高实现。
柯洁的 “卷不动了”,曾被解读为 “对单一成功路径的反抗”。他不愿复刻申真谞式的 “围棋孤岛” 生活,选择用直播、综艺构建平衡人生,这份对多元生活的追求,或许能引发对 “职业棋手单一成长模式” 的思考。但当这份 “不卷” 落到竞技赛场,却逐渐显露出职业投入的缺位 ——2025 年九运会预赛 4 胜 4 负无缘决赛,这样的战绩并非 “状态起伏” 的偶然,而是训练强度滑坡的必然。
要知道,柯洁曾为冲击 LG 杯九冠卸载所有游戏专心研究,那时的他深谙 “顶尖棋手需以极致投入守护巅峰” 的道理。可如今,当他拒绝复刻高强度 AI 训练,放弃的不仅是棋步吻合度的提升,更是对职业尊严的坚守。他用 “直播综艺平衡人生” 作为 “不卷” 的借口,实则混淆了 “个人选择” 与 “职业责任” 的边界 —— 顶尖棋手的价值,终究要在棋盘上用胜负证明,而非在镜头前用 “疲惫” 博取理解。
将柯洁的 “卷不动了” 简单美化为 “清醒选择”,实则回避了职业体育的核心底色 —— 竞技的魅力从来不是 “平衡人生” 的优雅,而是在时代变革中守住巅峰的坚韧。AI 重塑围棋训练逻辑后,“卷” 的本质早已不是机械重复的苦熬,而是驾驭工具、突破自我的必然选择:申真谞的 “晚宴摆棋” 是对计算深度的极致追求,李轩豪的 “每日六小时拆解” 是用技术补全短板的清醒破局,这些案例都在印证:真正的 “人机共生”,是主动用 AI 精进,而非对高强度训练的逃避。
柯洁的 “疲惫坚守” 或许值得共情,但职业体育从不相信 “躺平的传奇”。围棋的终极魅力,从来不是计算的精准度,而是人类在未知棋局中那份带着压力却依然不肯放弃的思考与抉择。AI 是照亮棋路的灯塔,而非逃避的理由,唯有像李轩豪、申真谞那般主动拥抱工具,以职业敬畏心坚守赛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守住棋手的价值底色。
来源:豫哥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