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说西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8:51 1

摘要:在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羌人长期游牧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三省毗连的草原上。隋朝建立后,党项羌人归附了隋朝,建立朝贡关系。唐朝时,党项羌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也就在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崛起,不断向外扩张,攻占了大部分党项羌人的领地。为躲避吐蕃

到银川,一定要去看看西夏王陵。

车出银川市,向西行驶半个小时,到西夏博物馆,先去了解西夏古国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羌人长期游牧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三省毗连的草原上。隋朝建立后,党项羌人归附了隋朝,建立朝贡关系。唐朝时,党项羌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也就在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崛起,不断向外扩张,攻占了大部分党项羌人的领地。为躲避吐蕃人,党项羌人拓跋等部迁往陇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后,党项羌人又迁往银州以北、夏州以东的沙漠地带(今鄂尔多斯高原南缘)。

唐朝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协助唐王朝镇压黄巢有功,被唐僖宗敕封为定难节度使,治所就在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其原为匈奴大夏国的都城,大夏国灭亡后改为夏州),故又称夏州节度使,并赐皇姓李。从此,夏州拓跋李姓政权成立。

公元982年,夏州节度李继捧把自己统辖的“银夏绥宥”四州八县献给宋朝。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对此坚决反对,逃往夏州东北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并起兵抗宋。当时宋辽之战正处于激烈阶段,李继迁采取“联辽反宋”的战略,屡次打败宋军,迫使宋朝于公元997年让出“收复”的四州八县之地。随后,李继迁又于公元1002年攻克宋朝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改名西平府,定为都城,将统治中心由夏州迁往灵州。公元1004年李继迁战死,其子李德明继位,奉行“联辽睦宋”之策,使党项夏州李氏政权在和平的环境中得到迅速发展。其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先后领兵攻占了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凉(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肃州(今甘肃酒泉),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由于战功卓著,李元昊被立为太子。并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往兴州(今宁夏银川市),奠定了西夏王国的基础。

公元1032年,李德明卒,李元昊继位,开始使用西夏的年号,废除唐宋以来所赐的李姓,改姓嵬名氏;为怀念祖先,恢复旧俗,李元昊还颁发秃发令。他率先自秃其发,剃光头,穿耳戴环饰。同时强令党项部族人一律“秃发”,有不服从者,格杀勿论。同时,李元昊还派人创制了独特的西夏文字,在对辽、宋朝往来的文书中,都用汉文和西夏文两种文字书写。仿效宋朝制度,设立中央的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机构。

西夏文字碑

公元1038年十月,30岁的李元昊在兴庆府登基称帝,国号大夏。这时的西夏王国辖22个州,包括今宁、甘西北、陕北、青东北和内蒙古一部分,其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北抵大漠,南临萧关,人口150万。李元昊称帝后,先后和辽、金、宋对峙,并从1040年到1042年,还曾向宋朝发起了延州三川口(今延安附近)、好水川(今宁夏固原)、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三大战役,皆取得大胜,从而巩固了西夏政权。

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先后毒杀了自己的母亲卫慕氏及卫慕氏一族之人;他还先后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嵬名山遇一族,以及他的舅舅、王妃(李元昊的9位王后有六位被他所杀)、长子次子和多位大臣。据说他为了防范后人挖掘他的陵冢,就命令民夫为他建了三百六十座疑冢,其后把那批民夫全部杀掉。

李元昊见到四子宁令哥的妻子貌美,就强夺为己有。宁令哥一怒之下,持戈进宫刺伤了李元昊。1048年正月,李元昊因伤重而亡,宁令哥也因弑父之罪被处死,李元昊的幼子李谅祚继位。

公元1206年,蒙古国成立。为了征服金朝,先就要灭掉金国的友邦西夏,因此,成吉思汗决定出兵攻击西夏,攻占了兀剌海城(今内蒙古五原县)。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出兵西夏,由居延海攻入河西,包围中兴府(兴庆府)。此后,1217年蒙古大军又第四次攻打西夏,西夏国王遵顼被迫逃离中兴府。公元1226年2月,成吉思汗再次讨伐西夏,并攻陷肃、甘、凉、灵等州。次年(1227)初,蒙古铁骑兵临中兴府城下。到了当年6月,被蒙古军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弹尽粮绝,加之又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西夏人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李睍[xiàn]走投无路,被迫献城投降。

而此时,成吉思汗也卧病不起,有说他在战斗时中毒箭,在六盘山养病。成吉思汗临死前留下遗嘱:死后密不发丧,不接受西夏的投降,要彻底灭掉西夏,以泄二十二年没有攻破西夏之恨。

蒙古军队进城后,大开杀戒,屠城多日,包括西夏末主李睍在内,西夏李姓王族无一幸免。王城里的男姓几乎全部被杀,女性则全都被掠走为奴,最终,建国190年的西夏王朝完全灰飞烟灭。仅剩下九座王陵和一百四十座陪葬墓残迹。

西夏覆亡后,王族陵园建筑也全部被毁,碑刻、砖雕等也尽皆被毁为碎片,仅存王陵封土。以至于九座帝陵的“主人”到底是谁,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只笼统地知道在这些陵寝中有西夏太祖李继迁的裕陵、太宗李德明的嘉陵、景宗李元昊的泰陵、毅宗李谅祚的安陵、惠宗李秉常的献陵、崇宗李乾顺的显陵、仁宗李仁孝的寿陵、桓宗李纯祐的庄陵、襄宗李安全的康陵。至于在1226年去世的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献城投降的末主李晛的陵寝,则不知所踪。

出西夏博物馆,行不远,便是西夏王陵。

远望贺兰山下,一片荒芜的沙野上,伫立着一个个或圆锥形的高大土堆,其中有些土堆的样子,和古埃及金字塔很有些相似,这就是西夏王陵。

1972年6月的一天,当地驻军战士在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机场时,挖出了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刻有一行行谁也不认得的方块字的方砖。部队首长立即命令停止施工,并及时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宁夏博物馆。

接到通报,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墓室,并在墓室中看到了一些工笔壁画,还出土了一些古代工艺品……经过研判,认为这是一座西夏时期的陵墓,而砖头上的方块字正是现今已然失传的西夏文字。

其后,考古人员又在附近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的范围内先后发现了8座西夏王陵、253座陪葬墓。这些墓冢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王陵都是朝南偏东,呈长方形的独立建筑,而且每座陵园都各有4座角楼分别立在陵园四角。

这些王陵建筑风格独特,陵塔位于墓室垂直线后偏西约10余米处,其为八角形,边长12米,高22米,为八角七层密檐式实心塔,由于经过战乱,现在,陵塔外廊全部毁圮,仅剩一座残高二十余米的封土堆,封土堆上多有残留椽洞。这种墓葬方式,在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陵的一座座封土堆上,寸草不生。这主要是当初西夏人认为,如若封土堆上长草,草根就会钻入封土堆,使封土堆土质酥松,最终就会导致王陵的坍塌;而且,王陵的封土堆上如若长满野草,也有损王陵高大雄伟的外观形象。所以,当初修建王陵时,人们就先将黄土炒熟,和生石灰混合后,用米汤等物搅拌均匀,最后一层一层地夯实堆砌而成。这种特殊的处理方式,使得封土堆异常坚固,千年不毁,还能够有效防止植物生长。

西夏王陵的修建,袭用唐、宋时代的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在中国宗庙古制中,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如此,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而且每座帝陵都自成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周建城垣,筑有角台、神墙。神墙南端建左右对称的阙台。残碑上用汉文、西夏文两种文字记载陵主的生平。

在献殿与陵台之间有成鱼脊状的土梁,是墓道封土,封土下面便是通往墓室的甬道。由于西夏王陵在蒙古灭西夏的战争中,地面建筑被摧毁殆尽,留下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和一个个封土墩。

其后,考古工作者对西夏王陵中的桓宗李纯祐的庄陵和四座陪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庄陵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式墓,墓道长49米,距地表24.6米。甬道被破坏,壁面残留壁画,墓室也已被毁坏。墓室不作砖室,只在四壁砌护墙木板。出土文物有金银器、珠饰、铜器、甲片、铜铃、铁器、瓷器等,此外还有矛、剑、高足碗、瓶等残件,以及在盗坑堆土中发现的金带饰、钱币等文物。

西夏陵区虽然在历史上遭到严重破坏,但遗存于地表的大量瓦当、虎头纹滴水、绿琉璃瓦、白瓷板瓦、花纹砖、莲花柱础以及造型生动的灰色和绿色琉璃鸱吻(高1.52米)。

虽然这些西夏王陵中少有其他皇陵辉煌的建筑,也不如其他皇陵的宏伟气派,却仍显露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

西夏王陵就这样默默地矗立在漫漫戈壁上,在宁静中显得格外庄重,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昔日西夏王朝的辉煌荣耀,荣辱得失。

来源:禅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