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没人上了?新学年突发退学潮,但新的就业转机或将到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5:54 1

摘要:去年4月份美国两所走过百年的老牌高校——韦尔斯学院和费城艺术大学,相继宣布关闭,与此同时更加让人意外的是,那一年全美竟有30所大学陆续破产倒闭,高等学府一向被视为社会稳定的知识堡垒,如今却似乎站到了风雨飘摇的十字路口。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或许我们的社会也正在经历生长痛。”

考研人数两年总共暴跌近百万,

出现了这20年以来的首次跌幅,

新学年更是突发了一股退学潮流,

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还是感慨就业难!

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一个新的就业转机即将到来,

我们大学生这回真的有救了!

去年4月份美国两所走过百年的老牌高校——韦尔斯学院和费城艺术大学,相继宣布关闭,与此同时更加让人意外的是,那一年全美竟有30所大学陆续破产倒闭,高等学府一向被视为社会稳定的知识堡垒,如今却似乎站到了风雨飘摇的十字路口。

根据美国EAB教育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30年将有449所高校的入学人数下降超过四分之一,而十年后这一数字将升至566所,其中约247所大学的招生规模甚至可能腰斩,生源的持续萎缩意味着越来越多高校将难以为继。

但如果我们再将视线转回国内,就会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转型之痛,2025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比上一年减少50万,降幅约11%,创下近20年来最大的跌幅,加上2024年已减少的36万人,两年间考研大军共计“消失”了86万人。

不过这并非当代的年轻人放弃奋斗、选择躺平,而是他们对“投入与回报”做出了更清醒的计算,曾几何时硕士学历被视为好工作的“绝对硬通货”,但如今就业市场正在撕掉标签,重新估值。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 一端是高精尖人才,一端是基础技能岗位,而中间层的普通高校硕士,反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当一份原本本科生可胜任的岗位,如今却涌来大量硕士毕业生竞争,这就造出了学历的不断贬值、通胀。

这背后实则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这种错位也倒逼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专业设置,比如拥有百年历史、素有盛名的同济大学,近期也宣布停招六个本科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汽车服务工程、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

作为国内稳居前列的985高校,同济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同时也是“建筑老八校”之一,被誉为培养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的摇篮,所以这样的调整难免引人关注,不过同济并非首个进行专业调整的高校。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要求,近年来已有多所高校陆续撤销部分专业,例如山东大学在2023年和2024年就先后撤销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书法学、工业设计等10个本科专业。

像同济大学停招海洋科学、产品设计等专业,山东大学撤销材料化学、书法学等,表面看是响应学科优化政策,深层原因却是某些专业培养的人才,毕竟如今的就业市场已经难以消化,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分配,正在从“延时供给”走向“实时校准”。

与此同时2024年全国高考人数突破1300万,新一轮的教育竞争刚刚拉开序幕,而另一头1179万高校毕业生正涌入就业市场,所以此时此刻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在高考人数连年破千万、就业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退出“学历竞赛”?

答案或许藏在现如今的另一个现实里,当送外卖、开网约车成为部分硕博毕业生的选择,当“体面就业”的定义从“坐办公室”扩展到多元生存,年轻人或许终于开始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一份真实可用的能力。

我们正经历一场从“学历崇拜”到“能力本位”的结构转向,或许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不是教育的退步,而是人才评价体系开始回归理性,未来的教育或许将不再执着于批量生产“高学历人才”,而是更注重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

二、退学潮流

之前高考季很多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跑来网上询问作为过来人的学长学姐,自己现在到底应该选择哪些专业?当时底下就有不少人便直接打趣道,

“现在无论选哪个专业,不过是在泰 坦 尼 克 号上挑个座位罢了!”

与此同时甚至近年来随着考研热度的减退,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主动放弃了保研资格,还有一部分人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同样因为优质offer也选择了中途退学、提前占位,他们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一种怀疑:知识的光环,是不是真的没那么亮了?

现如今许多人感慨自己提升学历的速度比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互联网大厂的HR筛简历时则是出奇地狠,二本学历的直接淘汰,35岁以上的系统自动过滤,连简历空窗期都能让面试机会砍半......

而不同专业之间的鸿沟则要比学历更加残酷,工科生小刘刚参加完校企合作项目,手里就捏着三个智能制造企业的offer,而公共卫生专业的小李,却不得不花半年备考事业单位,家人为供她读研欠的30万债务像山一样压着。

此时此刻便有家长忍不住要算一笔账:从小时候的学区房到长大后的补习班,每个孩子教育之路的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花销,而现如今换来的却是孩子居家待业,这种倒挂实在是让很多家庭喘不过气......

2024年研究生拿到offer的比例只有44%,甚至比那些本科生和大专生还低,一些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求职成功率甚至比同校的本科生还低10%,有人虽然是211院校的硕士,但投出去的上千份简历,最终却依然石沉大海。

与此同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就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教培行业整顿让46万教师转行,房地产降温又使194万建筑工人失业,但是更深远的影响还要来自人工智能,超市收银变成自助结算,工厂流水线装上机械臂,连银行柜台后都坐着虚拟员工......

有一组研究数据正在冰冷地显示,我国GDP的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有上百万青年被挤出就业市场,但是毕竟人活着最基础的需求便是生存,所以越来越多大学生不得不转向门槛更低的行业,外卖、网约车这些行业,也开始涌入大量高学历的年轻人。

美团2024年5月的数据显示,骑手中本科学历的比例已经达到7%,35岁以上的占32%。这些曾经被看作“过渡性”的工作,现在竟然也成了竞争激烈的赛道,但令人无奈的是内卷几乎无处不在,大量大学生涌入原本门槛不高的岗位,也出现了“粥少僧多”的局面。

三、转机到来

过去大学生身份本身就像是镀了金,要是村里面谁的家里出一个大学生,左邻右舍甚至整个村子都会高看一眼,因为在过去那个时候一张简单的文凭,几乎直接等同于一份体面工作和一个安稳的未来。

可是现如今我国社会的情况早就已经大不相同,一张大学文凭它不再是人生的“铁饭碗”,而更像是一张进入更广阔赛道的“入场券”,有了它就相当于你只是获得了参赛资格,但最终能跑多远,能取得什么名次,全靠入场后的努力和实力。

就拿下面的这组数据来说,在2024年的春招季结束后,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而显得更为明朗,数据显示有56.6%的大专生拿到了录用通知,这个比例高于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这便可以清晰地传递出现如今的一个市场信号,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能迅速上手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非那些仅仅拥有一纸文凭的“理论家”,甚至出现了一些本科毕业生“回炉”读技校的现象,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却成了部分人面对现实的务实选择。

不过我们其实也不必过于灰心,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会发现这种“文凭贬值”和“就业阵痛”并非我国独有,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后,也曾出现大批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稳定工作的“迷失一代”。

如今的欧洲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同样面临着理想岗位稀缺的困境,所以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时,这几乎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必经的阶段,只不过就是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这种转型带来的冲击和张力显得尤为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没有未来,就像现在许多年轻人口中所说,他们会在自己的青春时代中经历“生长痛”,国家和社会现如今也在成长与转型中经历“阵痛”,不过从历史经验看高等教育的普及往往会倒逼产业升级和劳动力结构优化。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这些地方正不断产生新的就业机会,暂时的困难就在于教育的更新速度有时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导致供需之间出现错位,这也正在促使高校反思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难的不是没有出路,而是转型期的适应之难,难在竞争者的数量空前庞大,难在文凭的含金量需要重新定义,难在个人成长需要追上经济转型的步伐。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就业市场中新的机会一定会不断涌现,现如今年轻人就业困境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否主动告别“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毕竟大学不再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起点。

文凭不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护身符”,

它其实只是一张通往广阔世界的门票。

真正的精彩始于进门之后那段漫长的,

需要靠自己一步步用心走完的旅程!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1.网易:大学没人上了?1170万高校生毕业,70万人失业,新学年突发退学潮

2.搜狐网:开学两天就退学!大学新生的无奈选择,让许多家长破防

3.搜狐网:985名校退学率激增15%!87万上岸者中50万人正在逃离985围城

4.新华网:大学生“回炉”技校,不追学历追技能

5.光明网:学着学着成了“关门弟子” 高校本科专业迎来“大洗牌”

6.央视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就业新空间

来源:峰哥正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