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孩10天花光家中积蓄,大人急坏:全家几年的钱她却用来买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5 16:46 1

摘要:云南昆明的邓先生声称,自己11岁的女儿居然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10天往一个游戏账户里充值,一分钟一笔,共85笔,金额高达45056元。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看到一个报道,云南昆明的邓先生声称,自己11岁的女儿居然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10天往一个游戏账户里充值,一分钟一笔,共85笔,金额高达45056元。

原来,邓先生的女儿常常以上网查阅学习资料为由,拿走妈妈的手机,还悄悄用妈妈的身份信息注册了热门手游的账户。

邓先生无法理解,看起来很乖巧的女儿为什么不仅学会打游戏充值,还撒谎骗大人,而且毫无金钱观念,毫不心疼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挥金如土,败光家里几年的全部积蓄。

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邓家人来说,孩子此充值行为无异于雪上加霜。

环顾四周,网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经常会看到熊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偷偷给主播打赏、游戏充值的新闻,家长气得肝疼,孩子却不明所以。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陷入游戏中不能自拔、充值、打赏,都和沉迷网络、不会正确使用手机有关,他们并没有学会建立和手机保持正确的联系。

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导致家庭纷争不断,孩子厌学休学、亲子关系不和,甚至因此丢失性命的也是不在少数。

听妈妈讲家附近发生的一件真实痛心的事,一位个体户爸爸带着儿子周末摆摊卖水果,当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个沟渠旁卖货,当时那里人来人往、潜在客户也比较多。

那天摆摊时,儿子觉得无聊便向爸爸要来手机说玩会,这位爸爸中途去了一趟卫生间,回来看到儿子还在埋头打游戏,忘乎所以、连家里的摊位也不在乎,他气不打一出来,抓起儿子正在玩的手机就一把丢到桥下;

手机不偏不倚的落在了沟坝上,儿子见状翻下栏杆去拾手机,哪知不小心落入水中,爸爸急忙跳下水去救他,别看五大三粗的他,将儿子奋力托举到岸上,早已没了气力,瞬间就被湍急的河流卷着就冲走了,后来据说在好几公里开外的浅滩上寻到。

一个好好的家庭,因为一部手机变得四分五裂。

这绝不是个案,樊老师讲自己亲耳听到的一件事,一位妈妈因为手机和儿子产生争吵,一气之下将手机扔出窗外,没想到这个孩子也跟着跳了出去。

还有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件真实的事,一个小姑娘考上我们本地一所名校,学校不让带手机,有一次她带到学校,因此被老师吵了几句,好好的一个花季少女直接就从学校的教学楼跳了下去。

很多父母提起孩子玩手机,一个头有两个头那么大,大人们都十分不解,到底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孩子们就能废寝忘食、全神贯注的,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和注意力呢?这是因为:

第一,孩子从我们身上习得

因为大人总是机不离手,喜欢看短视频,将娱乐和消遣的时光都投入到手机上,所以孩子也会对这个小东西产生神秘的感觉。

第二,孩子缺少关爱和互动

有时候大人为了偷懒,或者忙于别的事情,就会把孩子交给手机、电视、平板等这些电子保姆代为看管,孩子在还没有建立社会关系之前,缺少了和成人、小伙伴的互动,于是更依赖屏幕。

第三,大脑中的多巴胺作怪

手机游戏会使人上瘾,孩子在玩游戏或社交媒体时,这些应用会强化孩子的内在体验,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获得感,被大脑中多巴胺释放的快感击中,这种感觉不断得到强化,贪婪的多巴胺就会促使人们一直去追逐、欲罢不能。

这也是为什么会孩子手机成瘾的原因,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仿佛更离不开手机,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大脑面对更大的挑战:

这时候的孩子更喜欢冒险、尝试新事物、获得同伴赞同,害怕被孤立,于是更愿意做可以促使多巴胺分泌产生的行为,比如说玩手机。

上七年级的大宝已经不满足电话手表带给他的体验和感受了,时不时的他总会在耳边念叨,全班51个学生,只有他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无法和同学们交流,融入不进集体。

本打算等到高中毕业再给他一部手机的我们,发现孩子的诉求非常强烈,甚至没有手机这件事已经给他造成了困扰,带来了自卑;

于是我们调整了政策,在一次集体活动到来前,给他一部旧手机、申请个微信号,和他做了约定,只能周末部分时间玩,周内还是要好好学习。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一书中提到,面对手机,大人不要过于害怕。

作者举例就像当初对于火的发明一样,火给予人们温暖和光明,带来烹饪,促进人们社会形成。

就像火创造性改变人类一样,手机、科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火,我们不能阻止这个科技的产生发生,而是要好好的利用它,为自己所用。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玩手机的态度,非常分明,要不“给”,要不“不给”;无论是采取放任自流还是强制管理的态度,都是十分不合适的。

父母要做到的不是视手机为洪水猛兽,而是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手机,交付手机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好好利用手机。

要遵循几大原则:

第一,尽量延迟使用

2岁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2—5岁如果使用,尽量别超过一天一小时。

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锻炼,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

父母的爱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爱和连接,大脑中会产生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等幸福、安宁的化学物质,从而减少大脑中多巴胺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渴求。

第二,给孩子手机的恰当时机

并不是越晚给越好,等到上大学的时候再放开手让孩子玩,很多因此休学退学的也不是没有。

如果可以,在以下三个条件合适的时候,可以交付手机:

√ 情绪调节;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撒泼打滚、威胁父母达成目的时;

√ 社交技能;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不会因为玩手机足不出户、封闭自己;

√ 时间管理;孩子可以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使用手机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睡眠和游戏的时间比例。

在给孩子手机前,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给他说说为什么给他手机,希望他如何使用等等。

第三,大人要陪同孩子使用手机

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以文化水平不高无法辅导孩子,于是手机全权给了孩子,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充值,后来家长才发现。

即便孩子有自己的手机,或者拿着父母的手机玩,家长也要陪同使用,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鉴别不良信息和网站;

另外,家长也要妥善管理好手机里的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尽量不要让孩子知道,以免不小心进行支付。

平日多对孩子进行金钱和财商的管理和教育,认识网络世界的虚假和不真实,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决策等,体会到金钱的使用和赚钱的不易。

你有手机使用方面的困扰吗?你会让孩子在上学期间就拥有一部手机吗?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