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朋友在选降噪耳机时,都会陷入“选择困难症”。功能宣传听上去很诱人,但真正入手后却常常觉得差点意思。特别是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怎么花得值成了最大难题。作为一个测评过几十款耳机的发烧友,我深知这种纠结,所以也养成了习惯:每试一副耳机,都会记录下真实的体验。目前市
不少朋友在选降噪耳机时,都会陷入“选择困难症”。功能宣传听上去很诱人,但真正入手后却常常觉得差点意思。特别是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怎么花得值成了最大难题。作为一个测评过几十款耳机的发烧友,我深知这种纠结,所以也养成了习惯:每试一副耳机,都会记录下真实的体验。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降噪耳机是哪款?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打算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顺便总结一个降噪耳机排行榜10强2025,推荐几款在各方面表现比较均衡的耳机,供大家参考。
下图是参与本次测评的部分降噪耳机:
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降噪耳机是哪款,其实答案因人而异。与其给一个绝对的结论,不如先聊聊怎么选。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几个关键的选购技巧归纳成了五点,或许能帮你更快理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1、选耳机,先看看牌子靠不靠谱
挑耳机的时候,我个人习惯先从品牌看起。那些在声音技术上沉淀比较久的老牌子,一般用起来会更放心。毕竟他们做了这么多年,技术积累比较扎实,不管是音质调校、降噪处理,还是蓝牙连接的稳定性,通常都做得更到位。选这类产品,大概率能避开不少坑,听歌体验也相对更稳一些。
2、音质好不好,关键看调校
耳机说到底,听感最重要。好的音质不只看硬件参数,更要听细节——人声清不清晰、乐器有没有层次、整体听起来自不自然。有些品牌虽然单元尺寸标得大,但调音功底不到位,声音反而容易糊或者刺耳。反而是那些在声学上有经验的厂家,能通过细腻的调音把音乐还原得更真实、更耐听。
3、降噪不能只看数字,舒适度也很关键
现在很多耳机都标榜“深度降噪”,但实际体验差别很大。降噪深度(比如常见的52dB)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算法能不能处理好耳压感,戴久了会不会闷得难受。好的降噪技术是硬件和软件配合的结果,既要能隔绝噪音,也要保证长时间佩戴不累,这才是实用的降噪。
4、戴着舒服,才能长久使用
耳机毕竟是贴身的物件,重量、材质和造型都直接影响佩戴感受。我个人觉得,单边重量最好别超过4.5克,否则耳朵容易累。材质选软一点的硅胶,透气亲肤,不容易过敏。而且每个人的耳形不一样,所以设计上如果能贴合不同人的耳廓,戴起来会更稳、更舒服。
5、质量可靠,用得才省心
耳机算是日常高频使用的东西,如果质量不过关,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各种小毛病。工艺扎实、用料靠谱的耳机,不仅寿命更长,音质也能一直保持稳定。虽然可能稍微贵一点,但长远来看,反而省去了反复维修或更换的麻烦。
降噪耳机排行榜10强2025
西圣A1降噪耳机
西圣A1是目前蓝牙耳机市场上性价比极为突出的机型,其硬件配置堪比千元旗舰,上市之初即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多家权威媒体纷纷将其评为“年度性价比旗舰机皇”。作为百元价位段的主动降噪耳机,西圣A1首次将旗舰级降噪技术与顶级音质完美融合,彻底突破了价格与性能的界限,成为追求极致性价比用户的首选标杆。
西圣A1耳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还得从耳机的音质说起,把千元级才有的听感压进了百元机的价格里,核心配置上直接用上了高端耳机才有的AeroSilk™钛晶复合振膜,搭配10mm双声环聚能单元与发烧级HIFI DSP芯片,低频下潜深且富有弹性,中高频解析细腻、层次分明,整体三频表现极为均衡。更别说这次还请来了高端定制品牌的调音师亲自参与调校,再加上升级后的Tri-Auro™ 2.0全景音频矩阵,在声场深度、方向感、氛围渲染上全面提升,呈现出媲美旗舰级耳机的沉浸感。不少专业测评师实测后,直接评价这款是真正把旗舰音质拉进百元档的代表。
面对主打降噪却表现平平的同价位产品,西圣A1选择从技术底层革新,率先搭载蓝牙6.0高速架构与第四代PSNE智能降噪系统,在百元价位中实现52dB实测降噪深度的突破。配合2+2阵列麦克风协同识别耳内外噪声,融合实时反噪算法,降噪稳定性、响应速度与频段覆盖力均显著领先同级耳机。而起共振原理优化腔体结构,实现主动+物理的协同降噪,让你在嘈杂环境中也能沉浸聆听。
在佩戴舒适性仍被多数品牌忽略的今天,西圣A1以罕见的系统化设计思路切入,从仿生流体力学出发,对耳机腔体进行多维优化,打造更贴合更透气的佩戴体验。搭配新一代动态通气腔体结构,有效缓解耳道压力,彻底解决传统耳机久戴后耳胀发闷的问题。耳帽则选用千元级常见的高端抗菌亲肤硅胶材质,西圣A1大胆下放至百元价位,实现舒适性、健康性与性能的全面平衡。
西圣耳机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实现了对多达62项复杂音频参数的精准优化(远超业内普遍不到20项的调校标准),采用独家360°全方位音频解码与降噪,确保细节还原和沉浸体验。产品还通过严格耐用与安全测试,无有害物质释放,品质媲美医护级标准,深受高端用户信赖,稳定可靠。
实用性和耐用性是西圣耳机的优势,A1经过旗舰级品质检测标准,确保每一部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配置方面同样强悍,搭载首发蓝牙6.0芯片,延迟低至49毫秒,远超同价位产品;2+2Mic+AI 通话降噪,嘈杂环境也能字字清晰。续航方面,单次可达10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40小时,满足长时间外出聆听需求,整体性能超越百元耳机普遍水平。
2、倍 思 M 2s P ro
这款耳机主打降噪,官方给到的数据是最大可达-52dB,相比前代提升明显。实际使用时,地铁、公交、街边的低频噪声确实能被削弱很多,环境安静不少。它还加了抗风噪算法,户外打电话或者骑行时,风声的干扰会小很多。不过对于高频噪音,效果就一般了。
音质部分,它搭载了10mm动态振膜,支持LHDC解码。听歌时低频有一定的厚度,但不会轰头,人声清晰,细节表现也还行。用来听流行、看视频完全足够,只是声场和高动态的表现没那么突出,算是中规中矩。
佩戴方面,它是常见的入耳柄状设计,重量不重,搭配硅胶耳塞的贴合感不错,戴久了也不容易有不适感。功能上提供了三种降噪模式,并支持10档强度调节,适配不同场景。连接采用蓝牙5.4,延迟控制还算理想,玩游戏、追剧都比较稳定。续航同样是亮点,单耳一次能用大约8小时,配合充电盒能到35小时,还支持快充,短时间充电就能恢复不少电量。
3、漫 步者 Lol li Pr o 3i
音质方面,它通过了Hi-Res 认证,采用同轴双动圈设计:6mm高音单元和 10mm中低音单元搭配使用。实际听感上,人声清晰,低频量感控制得比较克制,不会轰头。虽然在极高频细节上表现一般,但用来听流行、播客或日常娱乐都没有问题。
降噪方面,官方给到的数据是最高-47dB,日常通勤时对发动机声、地铁噪音的压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遇到突然的高频声音,削弱效果就有限了。
佩戴体验上,单耳重量比较轻,搭配多尺寸硅胶耳套,长时间佩戴舒适度还不错。功能上配备了蓝牙 6.0,信号稳定,抗干扰表现比旧版本好一些。延迟表现算是中等水平,游戏和追剧都能应付。续航方面,它一次充电大概能用 7.5 小时,配合充电盒能达到 28 小时以上,还支持快充,短时间补电就能满足一整天的使用。
4、iQ OO T WS 2
iQOO TWS 2 的主打优势还是在降噪。官方数据给到最高55dB,覆盖范围能到 5000Hz,对日常通勤的飞机、地铁、公交等环境做了针对性优化。实际体验下来,低频和中频噪声过滤得比较明显,不过突发的高频声音削弱效果就一般。
音质方面,它首发了高通第二代S3平台,硬件上用了 12.2mm 陶瓷钨振膜,听感上,中低频量感充足,人声厚实,低音下潜比较有力。高频延展虽不算顶尖,但日常听流行和观影已经够用,对声音细节也能保留一定水准。
佩戴上,单耳4.8g,耳柄相比上代缩短了一点,佩戴的稳固性不错,长时间使用也还能接受,只是亮面外壳容易沾指纹,耳道久戴还是会有轻微不适。
功能配置方面,蓝牙5.4带来稳定的连接和更低延迟,在游戏模式下最低延迟能到44ms,音画基本同步。续航表现突出,关闭降噪时单次能坚持约11小时,总续航可达45小时,支持快充,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低延迟和优化功能在 iQOO 或 vivo 手机上才能发挥到最好。
5、漫 步者 L oll i Pro 5
Lolli Pro 5在音质上延续了漫步者一贯的思路,采用同轴双动圈设计,配备 10mm镀钛低频单元和6mm高频单元,实际听感中,低频量感扎实,人声部分清晰饱满,整体听起来比较耐听。只是在极高频的延伸和细节表现上,还没有达到高端耳机的水准。
降噪方面,官方数据给到最大-48dB。在地铁、公交等通勤环境下,低频噪声能被削弱不少,背景安静了很多。但面对人声等突发的高频声音,隔绝效果就不算理想。
佩戴体验上,随机配备了三种尺寸的抗菌耳套,贴合度还不错,长时间使用不会有太强的压迫感。唯一小遗憾是亮面材质比较容易留下指纹,耳柄设计对部分人来说可能不是最合适的。
配置方面,搭载蓝牙 6.0,延迟在游戏模式下可降低到 0.06 秒,玩手游时的同步感还不错。续航表现也算一大亮点,关闭降噪单次能用大约 9 小时,加上充电盒能达到 36 小时,支持快充,短时间补电就能继续使用,日常通勤或者出差都能覆盖。
6、华 为 Fre eBu ds 6 i
音质方面,它配备了11mm 动圈单元,实际听感偏向耐听路线,中低频量感充足,人声厚实,下潜力度也不错。高频部分的细节和延展性一般,声场不算特别开阔,但日常听歌、看视频已经足够。
降噪是这款耳机的核心卖点。它平均降噪深度在27dB,并搭载智慧动态降噪 3.0 技术,可以根据环境噪声实时调整。通勤场景下,对地铁轰鸣、车流声的压制比较明显,对人声等中高频噪音也能有一定削弱。不过遇到极高频尖锐声时,隔绝效果还是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开启降噪后耳压感会比较明显,长时间佩戴建议适度休息。
佩戴体验上,耳机在设计上做了优化,体积缩小了约 6%,搭配液态硅胶耳套,贴合度和舒适感都不错,大多数用户佩戴几小时也能接受。续航方面,它单次使用可达 8 小时,配合充电盒能达到 35 小时,还支持快充,日常使用无需频繁担心电量。
7、漫步 者 Ne oBu ds Ev o
音质方面,它采用了楼氏动铁与动圈的混合方案。实际听感中,低频量感适中,下潜深度和回弹表现不错,人声也比较饱满,中高频解析度算是亮点,细节呈现到位。不过声场表现一般,空间感和层次感不算突出,但日常听歌、看视频已经绰绰有余。
降噪性能方面,官方数据是最高 -48dB,频宽能到 4000Hz。通勤场景下对地铁和公交车的低频噪音压制得比较明显,但在人声或突发性高频噪音方面削弱效果一般。深度降噪模式下耳压感会比较明显。
佩戴体验上,单耳重量大约 5.7 克,长时间佩戴不会有太大负担,贴合度也还不错。不过在跑步或剧烈运动时,稳定性略显不足,有可能出现轻微松动。
配置和续航同样值得一提。它搭载了蓝牙 5.4,连接更稳定,延迟表现也有所优化。续航方面,关闭降噪单次能用 11 小时,加上充电盒总续航约 37 小时,基本能满足日常的高频使用需求。
8、OP PO En co X 3
音质方面,它获得了 Hi-Res Audio Wireless 认证,支持 LDAC 和 LHDC 两种高清传输格式,硬件上采用同轴双单元设计,实际听感中,低频扎实有力,人声饱满,中高频细节也能展现得比较清晰,声场表现自然,不会有拥挤感,整体听感在同价位中属于较高水平。
降噪能力同样是其卖点。官方数据为 -45dB 至 -50dB,降噪频宽可达 4000Hz。在地铁、公交等通勤场景下,低频噪音能明显削弱。不过部分用户反馈在未开启降噪时,底噪略微明显,对安静环境下的听感可能有一定影响。
佩戴方面,单耳重量约 5.3 克,标配多尺寸耳塞,整体舒适度不错。但因为耳机腔体偏大,耳型较小的用户长时间佩戴可能会有轻微压迫感。
其他配置上,Enco X3 搭载蓝牙 5.4,连接稳定,延迟控制良好。续航表现也不弱,关闭降噪单次可用约 8–10 小时,配合充电盒能达到 25–36 小时。同时支持双设备连接,并能通过 APP 进行个性化调节,使用场景更加灵活。
9、三 星 Ga laxy Bu ds3 Pr o
音质方面,它通过了 Hi-Res Wireless 认证,采用双路扬声器并搭配平面高音单元,整体细节表现不错。中高频清晰,人声自然,低频量感适中,听起来干净不轰头。但在声场宽度和空间感方面,相比更高价位的专业耳机还是有一定差距。
降噪功能是这款耳机的一大卖点。官方数据最高可达 -45dB,地铁、公交等低频噪声能压下去不少。不过应对人声或突然的高频噪音时效果一般,部分用户还提到在开启最强降噪时会有轻微耳压感,长时间佩戴可能不太舒服。
佩戴体验整体偏轻便,单耳约4.7克,配合不同尺寸的耳塞,初期舒适度还可以,但对耳廓偏小的人来说,长时间佩戴还是容易有点胀。
在连接和功能上,Buds3 Pro 使用蓝牙 5.4,和三星手机的适配度很高,连接速度快且稳定。续航表现一般,开降噪时单次能用大约 6 小时,加上充电盒差不多 18 小时;关掉降噪能更久一些。它还支持快充、双设备连接、语音助手以及 AI 翻译等功能,生态联动是加分项。
10、华 为 Fr eeBu ds P ro 4
FreeBuds Pro 4在音质方面表现不错,获得了 Hi-Res Wireless 认证,支持自研的 L2HC 3.0 编解码,并搭载 11mm 动圈单元和微平板高音单元。实际听感中,人声清晰自然,低频量感充足但不会轰头。高码率音源下的细节表现也算到位,不过和专业音频设备相比,解析力和声场的层次感还是略显一般。
主动降噪是这款耳机的重点功能,官方数据最高可达 45dB。通勤时地铁、空调这类持续低频噪声能明显削弱,体验比较直观。耳机还会根据环境噪声自动调节降噪强度,但应对突发的人声或高频噪音时,隔绝效果不算特别突出。需要注意的是,开启最高档降噪时,有些用户会感觉到一定耳压,建议通过 App 自定义调整。
佩戴方面,单耳重量约 5.1 克,整体设计比较贴合,分散耳廓压力,长时间戴也不会太不舒服。随机配的硅胶耳套质感柔软,适合长时间使用。
配置上,FreeBuds Pro 4 内置麒麟 A2 芯片,支持双设备无缝切换。续航表现可圈可点,单次能用大约 9 小时,配合充电盒可超过 36 小时。同时还具备高清录音、AI 通话降噪和骨声纹识别等功能。不过部分智慧功能在非华为设备上体验会打折扣,是否适合要看你自己的使用环境。
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降噪耳机是哪款,可能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看到这儿,相信你心里对怎么挑已经有点谱了。我觉得吧,挑选时不必过分纠结于哪个“最划算”,反而是一些技术扎实、大家用了都说好的品牌,它们的产品往往更经得起时间考验。东西好用着省心,比什么都强。
来源:是恩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