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大豆仓库正上演着荒诞的反差,仓库内,新收获的大豆堆成金色小山,塑料布被撑得鼓鼓囊囊,甚至有豆袋因堆叠过重裂开缝隙。
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大豆仓库正上演着荒诞的反差,仓库内,新收获的大豆堆成金色小山,塑料布被撑得鼓鼓囊囊,甚至有豆袋因堆叠过重裂开缝隙。
仓库外,往年此时挤满的中国货轮踪影全无,码头吊机孤零零地悬在半空,连装卸工人都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二。
2025年美国大豆收获季,这场“丰收即滞销”的闹剧,正从艾奥瓦州蔓延到伊利诺伊州,牵动着50万种植户的生计,更让特朗普政府陷入“保票仓”与“守政策”的两难困境。
而解开困局的钥匙,早已藏在我国商务部的明确回应里。
很少有人意识到,美国大豆产业的繁荣,是靠与中国市场的“二十年绑定”撑起来的。
自2004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起,美国大豆就凭借“高蛋白+低成本运输”的双重优势,牢牢占据中国进口清单的核心位置。
2018年巅峰时期,中国每进口3颗大豆,就有1颗来自美国。
即便是2023/24市场年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仍达2500多万吨,占其出口总量的60%,是欧盟市场的5倍还多。
这种绑定并非偶然,而是精准适配的产业逻辑,中国每年1.1亿吨的大豆需求中,80%用于压榨生产豆粕(养殖业核心饲料)和豆油,而美国大豆的蛋白含量普遍在36%以上,比巴西大豆高2个百分点,恰好契合中国饲料企业对“高蛋白豆粕”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物流优势,美国大豆主产区沿密西西比河分布,大豆可通过内河航运直达墨西哥湾港口,再经远洋货轮直抵中国东部压榨基地,整条航线的运输成本比巴西大豆低15%,形成“种植—运输—加工”的无缝衔接。
对美国豆农而言,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项”。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大豆主产州农户的收入中,38%来自对华出口;在艾奥瓦州的核心种植县,这个比例甚至高达52%。
一旦失去中国订单,意味着农户要承担“种植成本+仓储费用”的双重亏损,2025年大豆种植成本较2020年上涨35%,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却跌至三年新低,每蒲式耳售价比成本线低0.8美元,不少农户已收到银行的贷款违约预警。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的公开发声,是行业绝望的最后一搏。
早在2025年1月中国订单中断之初,拉格兰并未选择公开对抗,而是带着团队展开“幕后游说”。
3月至8月,他们11次拜访美国农业部,8次对接贸易代表办公室,甚至组织15名种豆大户与白宫农业顾问闭门座谈,核心诉求只有一个——“取消对华大豆关税,重启双边贸易对话”。
但白宫的回应始终模糊:“关税是重要谈判筹码”“政府正评估救助方案”“再等等会有结果”。
直到9月收获季过半,仓库库存突破4.7亿蒲式耳(创五年新高),拉格兰才意识到“幕后路线走不通”。
9月19日,他带着直播设备走进艾奥瓦州的一座农场,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大豆,面前是数百万美国观众,直接向特朗普喊话:“我们不要纳税人的补贴,那是用短期钱掩盖长期危机。
我们要的是公平的市场,要中国订单回到密西西比河的码头边!”
这场直播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连锁反应:美国农场局联合会当天发表声明声援,称“关税正在摧毁农业产业”。
艾奥瓦州、伊利诺伊州州长接连致信特朗普,警告“农业州的耐心正在耗尽”。
连共和党内部都出现分歧,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公开表示“应优先考虑农户生计,而非政治筹码”。
拉格兰在后续采访中直言,行业的窗口期只剩6个月,“巴西人在扩建港口,阿根廷人把出口关税降到26%,我们再耗下去,中国市场就再也回不来了”。
就在美国大豆产业陷入焦虑时,我国商务部的回应早已为这场博弈划出清晰底线。
在2025年9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明确表示:“关于大豆贸易,美方应采取积极行动,取消相关不合理关税,为扩大双边贸易创造条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这番表态并非临时回应,而是中方在中美农业贸易中的一贯立场——关税不仅扭曲了大豆的市场价格,更破坏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公平秩序。
过去十年,中国通过“海外农业合作”,在巴西、阿根廷布局了20多个大豆仓储物流中心,援建10条铁路专线打通“产区—港口”运输通道。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1%,从阿根廷进口1600万吨,两国合计供应占比达83%,完全能覆盖国内需求。
更关键的是,中国与南美国家的合作不仅限于采购,还涉及种业技术、种植标准等深层合作,比如在巴西推广抗虫大豆品种,帮助阿根廷提升大豆出油率,这种“深度绑定”让供应链更具韧性。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大豆产能也在稳步提升,2024年,东北产区通过推广“高油大豆”品种、应用滴灌技术,大豆产量同比增长8%,虽然仍需大量进口,但已能部分缓解对外依赖。
这种“多元采购+自产提升”的策略,让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拥有足够话语权,不是“必须买美国大豆”,而是“在公平条件下可以合作”,而“取消不合理关税”,正是公平合作的前提。
特朗普显然清楚大豆危机的政治重量,艾奥瓦州、俄亥俄州等大豆主产州,是2026年中期选举的“关键摇摆区”。
2024年总统选举中,特朗普在艾奥瓦州以5个百分点获胜,其中大豆种植县的支持率高达62%。
但最新民调显示,该州农户对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54%,独立选民中批评其“忽视农业利益”的比例达57%。
更棘手的是,参议院的10个摇摆席位里,有3个来自农业州,一旦失去这些席位,共和党可能失去参议院控制权。
但特朗普陷入了“政策死结”,若取消对华大豆关税,会被反对者攻击“在贸易谈判中妥协”,削弱“强硬形象”。
此前特朗普团队提出的“200亿美元农业救助计划”,更是遭到行业集体抵制。
2018年贸易战时,类似的救助仅覆盖了农户实际损失的60%,还让不少农户养成“依赖补贴而非开拓市场”的惰性,拉格兰直言“补贴是麻醉剂,不是解药”。
有知情人士透露,2025年8月,特朗普曾通过非正式渠道向中方传递“希望恢复大豆采购”的信号,但中方的回应始终与商务部公开表态一致,没有丝毫让步。
这意味着,特朗普若想让中国订单回到美国,唯一的路径就是“取消不合理关税”,而这恰恰是他最不愿轻易迈出的一步。
密西西比河的秋风还在吹着仓库里的大豆堆,远处的码头依旧冷清。
对美国大豆产业而言,这场困局的本质,是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碰撞。
对中美贸易而言,大豆之争的核心,是“公平规则”与“政治筹码”的较量。
我国商务部的回应早已点明方向,唯有拆除关税壁垒,回归公平贸易,美国大豆才能重新登上中国的货轮。
而特朗普政府最终会选择“保关税”还是“保票仓”,或许要等到2026年中期选举的选票揭晓,才能见分晓。
参考信源:极目新闻 2025-9-25 商务部回应中美大豆贸易:美方应采取积极行动,取消相关不合理关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9-20 中国订单量仍为“零”,美大豆协会主席拖拉机上喊话特朗普
来源:卿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