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中,记者声嘶力竭地呐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4:35 1

摘要:9月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沿海登陆。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宏涛与同事通过对阳江同一商圈的三次拍摄,反映城市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秩序、韧性与团结。王宏涛向"中国记协”的“我在现场”来稿,讲述报道经历。

9月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沿海登陆。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宏涛与同事通过对阳江同一商圈的三次拍摄,反映城市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秩序、韧性与团结。王宏涛向"中国记协”的“我在现场”来稿,讲述报道经历。

如何让台风报道超越风速、气压、路径线等抽象的气象符号,让受众可感可知?

我们选定广东阳江市中心一繁华商圈,采用“三访同一地点”的方式,通过影像建档报道台风过境相关情况。

9月23日下午,“桦加沙”还在海上积蓄能量,广东阳江便已进入战备状态。我们在靠近大海的东平镇完成人员转移报道后,立刻驱车前往市区。路上,乌云低垂,风势强劲。

选择市区商圈作为核心报道点,基于一个朴素判断:台风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海边。城市中心商铺林立、社区密集,值得高度关注。

20时,“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停运)指令正式实施。我们站在选定商圈的中心广场上,目睹这座城市按下“暂停键”。


指令实施前半小时,街道上仍有赶路的行人与车辆。没有喇叭催促,没有匆忙冲刺,大家默契、自觉地回家,井然有序。

商家的表现同样令人动容:连锁超市的员工合力推着沙袋,堵住通往地下商场的入口;手机店的年轻店主加固好自家玻璃幕墙后,帮隔壁卤味店老板张贴防风胶带;购物中心的物业人员组成巡逻队,逐户检查招牌和户外设施的牢固性,对讲机里的指令简短而清晰……

商圈物业负责人指着码放整齐的沙袋和加固好的门窗说:“我们能做的都做了,现在就是严阵以待。”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们记录的不仅是防灾布控的现场,更是一座城市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组织能力与人性光辉。

24日11时,形势突变,原本预测一路西行的“桦加沙”突然转向西北,直扑阳江,揪紧了所有人的心。

14时,商圈大风呼啸,雨滴像横飞的子弹,密集地砸在我们身上;巨幅广告布在风中猛烈抽打,发出“啪啦啪啦”的巨响;枝叶像失控的鞭子,树叶、纸屑与雨水在空中卷成一个个混沌的漩涡……

170斤的我想要站稳都变成一种奢求,必须弓着身子、降低重心,才能勉强向前挪动几步。出镜报道时,我声嘶力竭地呐喊,但声音刚一出口就被狂风撕碎、卷走,连我自己都听不清楚。

出于安全考虑,短暂记录现场情况后,我们迅速撤回酒店。望着窗外,我不禁有些担忧:这只是风暴来临的前奏……

(三)

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中心在阳江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18时,风雨稍歇,但天气依旧阴沉,细雨如丝。我们第3次重返商圈,心情也愈发复杂、沉重。

风暴过后,一片狼藉:酒店入口的玻璃门整体坍塌,碎玻璃散落一地;巨大的钢结构广告牌被撕裂,像一张被揉烂的纸;道路两旁碗口粗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巨大土坨裸露在外;一块沉重的道路指示牌被推出去十几米远……

我们用镜头记录现场,发布出镜报道《记者在同一位置再发回报道:台风影响阳江的4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画面中,每一处城市的伤痕都直观地展示着台风的威力,但每一个清理积水、垃圾和倒伏树木的身影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城市的未来与希望……

20多个小时里,我们三访同一地点,见证黄昏的有序布防,午后的激烈交锋和傍晚的城市重启,一座城市的秩序、韧性与团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新闻工作者,这是我们的职责与荣光。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