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在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中的“半固定式”开场白。虽然年逾耄耋,但刘嘉麒院士却把互联网传播手段摸得透透的,在媒体平台上始终保持着“周更”的频率,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在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中的“半固定式”开场白。虽然年逾耄耋,但刘嘉麒院士却把互联网传播手段摸得透透的,在媒体平台上始终保持着“周更”的频率,再加上视频中总是和风细雨的语气,以及昂扬矍铄的神情,让他在单平台上便狂揽170余万粉丝,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
“我做火山科普已经有几年了,能通过视频和大家交流我特别高兴。大家叫我‘火山爷爷’,这称呼听着也很暖心,在评论区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都开始对火山有兴趣,我更是喜不自胜。”还不止如此,刘院士的生活也在当上“网红爷爷”之后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住旅馆,服务员一看我身份证就认出来了,激动地喊‘您就是火山爷爷’;坐火车时,年轻的列车员也常能认出我。他们都是看了我的科普视频,这份对火山的关注,让我特别欣慰——科普不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些知识嘛。”
“火山爷爷”——刘嘉麒
研究火山的意义是什么?刘嘉麒不止一次被问过这个问题,而他的答案每次都很坚定:火山是地球的“灵魂”,没有火山活动和作用,当初地球就无法形成。就连火星、金星、水星等固态星球也都是由火山作用形成;更有甚者,今日科学的深入探索方向——深空、深地、深海,都离不开火山。
“要研究地球以外的星球,很多地方要从火山入手。”刘嘉麒进一步举例,太阳系最高的山在火星,就是一座火山,名为奥林帕斯山,高约2.6万米,约为珠穆朗玛峰的3倍;最近中国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从月球带回的样品,经分析鉴定后几乎都是玄武岩,这是一种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月球表面分布了大量火山……深地研究则更不用说,人类最深钻探约1.2万米,而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十至百千米深的物质带至地表,为地球深部研究提供丰富资料;深海方面,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等火山地震活跃带,都是研究深海地质的重要区域。此外,火山兼具资源价值与灾害风险,其研究对人类发展意义深远。
“总而言之,火山浑身都是‘宝贝’,是探索大自然和宇宙奥秘的重要窗口。”刘嘉麒说。
那么,人类对火山的研究程度究竟如何?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境遇,刘嘉麒仍然心有戚戚。“我刚工作时,国际上对中国火山研究知之甚少,不少外国专家都妄断‘中国没有火山’,连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都这么写。我就很不服气,心想:你们不了解,我就摸清了教给你们。”
刘嘉麒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终生致力于火山研究,他的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这一路上自然也充满了惊险与挑战。“记得去青藏高原考察时,需要跋山涉水。水流湍急还夹杂着许多岩石和树枝。有一次我过河时,刚踏入河水一下就被水击倒了,要是真被冲走大概就没命了,还好一个同行的小伙子抓住了我的裤腿。”
像这样风餐露宿的日子,在刘嘉麒的考察生涯中还有很多很多——野外考察时,他曾在高原上连续一个月只靠午餐肉、榨菜和泡不开的泡面过活;在山林里,又常背着二三十公斤的岩石标本,一天走百八十里路。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还写出了《中国火山》,讲清了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特征。
“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我新发现20多处火山,确证十余处活火山,更证实1951年西昆仑阿什火山喷发过,彻底推翻了‘中国近代无火山活动’的谬误。我还发现并确立一批玛珥湖,最早用其沉积物做古气候研究,推动中国玛珥湖纳入欧亚湖泊钻探计划,自己也当上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分享起这些经历,刘嘉麒仍然是兴致冲冲的。
刘嘉麒在南极考察
网络上总在流行一句话:有这样的高能量,什么事都能做成。刘嘉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在科学家群体里尤其如此。他也总说:“不管研究火山还是其他领域,科研工作者首先得能吃苦,还得有创新精神,不断深耕——这行当真不轻松。我常跟学生说,靠每天8小时上班搞不了科研。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得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才能做出点成绩。你看那些有成就的科学家,哪分什么上班下班、休假不休假?别人休息时,他们多半还在忙。”
所以,即便是到了退休年龄,刘嘉麒也根本闲不下来。在团队里,他出差最密、熬夜最凶,“每晚九十点后是我的‘夜班’,冲杯咖啡或浓茶,我能学习、工作到凌晨两点。”这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藏着一份紧迫感,“虽然如今,中国的火山研究已经和国际接轨,达到一流水平。但国际火山研究一直在进步,眼下,对于地下几十千米深的岩浆源,人类还无法直接观测,未来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刘嘉麒工作照
此外,刘嘉麒还将目光敏锐地投向了科普领域。“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是份内事。和大家聊聊科学,既能帮着提升科学素质,也算是为科研多添份力。”于是就有了互联网上亲切的“火山爷爷”。
能做好本职工作的人,做什么都有灵气。虽然接触互联网时间不长,但刘嘉麒已经能将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除了短视频,他还积极参与了科普纪实片《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的录制工作。“这名字乍一听上去像玩,但其实我们是真实地去阿尔山进行实地考察。在那儿取样分析,揭示当地岩石特征与历史;回实验室对玄武岩做全分析和拉丝测试,再用通俗的话讲清它的特性与价值。我们还聊阿尔山的火山地貌——大峡谷、石塘林、冷泉热泉,让观众知道这里是个绝佳的科普地。你们叫它‘节目’,我觉得这是科普、科研、科考结合的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科普内容要新,形式更得新,而这节目传递的,正是最真实的科普。带着孩子们出去,常会遇到突发状况,得灵活应对。这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到,真正的科研就是要随时准备着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工作并不抽象,这比说教管用多了。”
刘嘉麒参加《跟着科学家去旅行》,沿途考察地质环境
虽然已经年过80,但刘嘉麒的工作日程表,是连年轻人看了都会望而生畏的存在。每当有人问他干嘛这么拼,他也总是言笑晏晏:“人到老年,越觉时间金贵——知道能做事的日子有限,就想多干点心头事,自然显得忙碌。我睡得晚,手头的研究项目、教学任务和指导研究生,这些本职工作不能松;科普也得抽时间做。只能尽量把时间排匀些,不够就多熬点夜。好在身子骨还算硬朗。我总觉得,只要协调好科研和科普的节奏,有事可做、心里有追求,不仅不伤身体,反倒能让人透着股活力。”这是从“疾风骤雨”中一路走来的从容,也是在爱国精神驱使下的紧迫。这样的“火山爷爷”对后辈的唯一希望是:如果热爱自然、向往科学,就请不要畏惧艰难,保持住一份好奇心,为国家和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我是科学人一点号